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前,各种IPv6过渡技术都存在不足,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技术实现过渡到下一代互联网,是目前一大难题。本文从广东广电网络双向业务IP地址不足这一急迫诉求入手,针对广电双向业务平台、网络、终端等各环节向IPv6过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制定了广电网络运营商IPv6演进路线。  相似文献   

2.
为了避免IP地址枯竭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以IPv6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红利,世界各国都出台了IPv6发展战略,我国也出台了《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指导意见》等政策,明确了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目标.作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有线电视网络正在加速向更加通用开放的IP技术过渡转型.由于IP地址资源不足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广电网络的业务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此外,面临三网融合的激烈竞争,广电网络运营商迫切需要解决IP地址资源不足,以及IP网络安全性的问题.本文通过论述广电网络IPv6迁移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了三种主流的过渡技术,梳理出广电网络演进的各个阶段,提出了广电网络实现平滑迁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种站点级IPv6地址分配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Pv4地址分配的缺陷导致当今IPv4网络潜在的低效和浪费问题。为了不重蹈IPv4地址分配不合理的覆辙,在部署IPv6的开始就以谨慎而有效地方法进行地址分配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组织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标准,本文根据最新的RFC文档关于IPv6地址体系结构及分配策略的建议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IPv6全球单播地址分配方案。该方案在RFC3177建议基础上对/48地址前缀的站点级地址块进行分配,该方案不仅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而且支持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实施不同的策略,为全面实现IPv6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IPv4校园网络基础上快速部署IPv6网络。对IPv6的地址分配技术、路由技术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并结合Cisco和H3C两大品牌设备,给出配置方法。借助于认证系统的相关功能向客户机系统安装IPv6协议,并对IPv6地址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中介绍了IPv6与IPv4之间切换问题,地址选择失败的原因,以及IPv6地址分配策略等内容。论述了地址变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多业务网关是实现多业务宽带接入的互联网网关,在IPv6宽带接入过程中,首先需要多业务网关支持IPv6与双栈接入。本文深入探讨了多业务网关设备IPv6宽带接入控制机制,包括IPv6地址分配方式、终端兼容性、终端接入协议感知以及用户状态监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IPv6相对于IPv4的优势、IPv6的地址分配方式与IPv4的区别、IPv6邻居发现协议与IPv4地址解析协议的区别以及IPv4向IPv6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IPv4的地址容量现在成了制约因特网发展的瓶颈,中国对此的体会尤为痛切。中国的网民数量还将大幅度上升,但中国能获得新的IPv4地址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IPv4系统中40多亿的地址至今还有35%没有分配。为什么一方面有人苦苦申请地址而很难得到,而另一方面有那么多的地址搁置一旁无法使用,问题在于IPv4地址分配极不合理。我们要从IPv4的应用中吸取教训,早日商讨对策,否则IPv6将会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9.
在IPv4公有地址即将耗尽的背景下,互联网从IPv4向IPv6演进已刻不容缓。本文对基于NAT444的IPv6过渡方案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NAT444的技术原理进行介绍,结合目前电信运营商IP城域网的现状提出了基于NAT444技术的部署方案,包括部署方式、冗余保护、端口分配、地址分配、接入流程及其他相关支撑系统配合改造等。  相似文献   

10.
杨海玉 《通信世界》2006,(19A):28-28
目前,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P地址分配联盟所分配的IP地址量已经超过1个A类地址,推动了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然而,与此对应的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IPv6地址的申请形势依然堪忧,对此专家建议,可以按照信息产业部的思路,通过几家大的单位如CNNIC归口,采用“团购”的方式,集中向APNIC(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申请IPv6地址,优化国内IPv6地址资源配置,增强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在IPv4向IPv6过渡过程中,PPPoE现有标准对IPv6协议栈的支持还不够完善,NCP在对网络层IPv6协议配置方面,无法完成IPv6前缀下传、IPv6地址、IPv6 DNS地址等参数配置。目前的PPPoE联动其他协议完成IPv6协议配置方式存在诸多潜在风险,不适合中国电信现网应用,一种新的实现方式——通过增加IPv6CP可选选项配置这些参数,能有效地避免潜在风险,降低PPPoE与其他协议间的关联性,减少宽带接入配置时间,也比较符合中国电信的现网需求。  相似文献   

12.
周江  李贺武 《电信科学》2019,35(12):8-14
随着网络规模的增长,对网络进行精细化管控变得尤为重要。在下一代互联网中将用户可信身份嵌入 IPv6 地址后缀形成可信地址,能够进一步提高网络行为的可追溯性。目前已有研究基于 Portal 认证配合DHCPv6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嵌入用户终端的IPv6地址中,但是为了分配可信地址而改动的DHCPv6过程造成了机制对用户终端不透明,无法大规模部署。提出了一种面向Portal认证的IPv6可信地址分配机制,通过服务器信令交互配合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实现IPv6可信地址的间接分配,而且与地址分配方式无关。最后,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并在江苏南京电信现网机房评估了其可行性和性能,结果表明此机制在对终端透明的情况下仅带来很少的额外开销。  相似文献   

13.
从IPv4向IPv6的过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忠诚  王春峰  刘敏 《电信科学》2004,20(10):45-49
目前,IPv6及相关协议已经相对成熟.然而,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过渡和互通仍然是个艰巨的任务,直接影响了IPv6的发展.本文在对现有的各种互通与过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转换与互通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穿透NAT实现IPv6终端互连的隧道机制.该机制可以支持所有常见的NAT类型,无需特殊的IPv6地址前缀,可以向用户提供固定的IPv6地址.另外,针对IPv6网络和IPv4网络间的信息交互的不断增加,而基于通用处理器的IPv4/IPv6转换网关很难满足性能需求的现状,基于专用网络处理器平台研发了高性能的IPv4/IPv6转换网关,在IPv4与IPv6网络间实现了高性能的地址和协议转换,为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平滑升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IPv6地址分配政策和IPv6地址规划方法,阐述如何利用IPv6海量空间和宽松分配政策合理规划IPv6地址,简化IPv6路由表,使IPv6地址便于维护、识别、记忆和改动,简化网络规划、管理,配置,变更和扩展的工作量,为互联网服务商规划和申请IPv6地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目前广电网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IPv4向IPv6过渡的目标、指导原则,在标准体系建立、网络升级以及业务迁移三个角度进行策略研究,为政府部门在IPv6规划过程中提供一定技术参考,为IPv6化后各地广电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做好技术铺垫。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IPv6优于IPv4的新特性及IPv6地址结构,提出一种实用的IPv6地址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7.
全球IPv6技术发展状况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羽 《世界电信》2002,15(3):12-15,20
IPv6技术的发展与IPv4资源分配状况息息相关,由于IPv4在全球地址分配的不平衡,导致IPv6活动的温床是在欧洲和亚洲,而不是在美国。目前全球的IPv6试验网有IETF的6bone和IPv6研究与教育网(6REN)等。随着IPv6一步步走向商用,许多软硬件厂商纷纷声称已经或将来支持IPv6。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IPv6?     
《现代有线传输》2005,(2):28-28
现有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影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IPv4地址的即将耗尽,各家电信运营商将加速部署IPv6网络和服务,如何规划分配IPv6地址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几种地址分配方法,并以一个省为例,对省级电信运营商IPv6地址在各市的分配规划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IPv4地址即将耗尽,IPv4向IPv6过渡已成为必经之路,IPv4与IPv6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共存期。如何实现IPv4与IPv6共存期的应用互访和平滑演进是实现IPv4向IPv6成功过渡的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IPv4向IPv6过渡共存期可能存在的应用场景,并着重介绍了协议翻译技术、隧道类技术以及地址复用技术,并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