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不同掺量分选粉煤灰,磨细粉煤灰及原状粉粉煤灰对C40混凝土力学必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分选灰的性能稳定,级配合理,分选灰混凝土性能优于磨细灰混凝土,更优于原状灰混凝土。  相似文献   

2.
系统研究了不同配合比参数对海洋环境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可明显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发展、提高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和抗氯离子渗透性。分析认为适合进行海洋环境长寿命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的配合比参数是:水胶比不低于0.30;采用混掺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的胶凝材料体系,单掺粉煤灰掺量不高于30%,磨细矿渣粉不高于65%,两者混掺不高于70%;不宜采用单掺大量磨细矿渣粉的方式来配制混凝土。  相似文献   

3.
曹鹏飞  吴斌  刘冠国  雷笑 《特种结构》2012,29(6):1-4,44
本文研究了不同配比的矿物掺合料对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微观探析。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混凝土相对质量、相对抗压抗蚀系数等指标均经历先增加再降低的过程,而磨细矿粉的掺入可以提高混凝土抗硫酸盐性能。同时,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抗硫酸盐性能有较明显的影响,适量的粉煤灰能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性能,但当粉煤灰掺量继续提高后,混凝土抗硫酸盐性能会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粉磨制度下得到的磨细粉煤灰进行性能表征,并使用磨细粉煤灰制备水泥浆体,进行强度测试和水化产物物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有分选系统的立磨制备的磨细粉煤灰粒度更小,而试验室球磨机在粉磨过程中更多球形颗粒被破坏,更易激发出其火山灰活性,增强其在水泥浆体中的水化程度,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试验了Ⅰ级粉煤灰、Ⅱ级分选灰、Ⅲ级原灰、磨细Ⅱ级灰及加石灰石磨细Ⅱ级灰等5种不同质量的粉煤灰对抹灰砂浆工作性能、收缩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Ⅲ级原灰及磨细Ⅱ级灰等量取代25%水泥后,砂浆用水量增加、保水率下降、和易性变差、稠度损失增加、收缩率增大、抗压强度和粘结强度损失较大,极易导致抹灰砂浆后期空鼓开裂,建议在生产中慎用或不用;若两者必选其一,应优先选用磨细Ⅱ级灰。而掺入Ⅰ级粉煤灰、Ⅱ级分选灰则能改善砂浆的和易性、提高砂浆的保水率、降低砂浆的稠度损失和收缩率,且抗压强度损失较小,掺入Ⅰ级粉煤灰的砂浆后期强度甚至能超过取代之前的砂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降低砂浆空鼓开裂的风险。掺入部分石灰石磨细的粉煤灰,在砂浆中的整体应用性能优于磨细Ⅱ级灰,但石灰石粉能否完全替代粉煤灰用于抹灰砂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脱硝粉煤灰是火电厂采用脱硝工艺减少NOx气体排放时的固体副产物,随着脱硝工艺的普及,脱硝粉煤灰将成为主要的粉煤灰种类,因此其综合利用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主要研究了3种采集自不同电厂的脱硝粉煤灰以10%、20%、30%和40%掺入水泥中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硝粉煤灰对水泥性能的作用类似于普通粉煤灰,具有一定的减水作用,提高了水泥的流动度,但延长了水泥的凝结时间,并降低了水泥的早期强度,这些作用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强.在设计粉煤灰掺量时必须考虑粉煤灰中CaO的含量,以保证水泥的安定性合格.  相似文献   

7.
粉煤灰火山灰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酸溶法测定了粉煤灰-Ca(OH)2-H20系统中粉灰的化学未溶量,据此建立了低钙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得出粉煤灰的反应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所用的几种低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都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表观活化能料可作为评价相应反应性的1个指标;在常温下,I分选灰试样的反应速率常数不如Ⅱ级磨细灰试样,但在高温(80℃)下,I级分选灰试样的反应速率常数则大于Ⅱ级磨细灰试样。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机械粉磨方式制备了4种不同细度的超细粉煤灰,通过对其微观形貌、颗粒级配、水泥胶砂流动度和水泥胶砂强度研究不同细度粉煤灰对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同时与45μm筛余量为0时的分选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45μm筛余量为0时的分选灰比较,粉磨细度为0.5%时水泥胶砂流动度接近,且水泥胶砂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粉煤灰最佳磨细参数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武汉青山发电厂粉煤灰为例,进行磨细试验,探讨磨细机理,总结出最佳磨细参数;分析了磨细工艺对粉煤灰组成、结构、性能的影响及可以达到的限度,认为磨细是提高粉煤灰活性的良好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粉煤灰活化措施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研究了机械活化、化学活化和热力活化等粉煤灰活化措施,提出了高效活化剂研究的方向,研究表明,粉煤灰机械活化中磨细加工优于分选加工;粉煤灰的粉磨细度应综合考虑粉煤灰的活化效应,形态效应和经济性,并由实验确定;强碱激发剂的掺量要适量,粉煤灰中引入硫酸盐复合激发剂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水泥是粉煤灰最有效、最经济的激发剂;化学活化和细磨活化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结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粉煤灰的活化潜能;粉煤灰的活性随着养护温度的增高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热力活化能在短期内显著地提高粉煤灰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采集了上海地区7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商品粉煤灰,包括I级高钙灰,Ⅱ级高钙灰,I级低钙分选灰,Ⅱ级低钙磨细灰和电场分选灰,较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基本性能,化学活性及其对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利用磨细粉煤灰配制高强混凝土的可行性,通过试验表明采用普通配制技术和工艺就可生产出高强粉煤灰混凝土,并且其各项物理力学性能也均能满足高强混凝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测试了上海市某电厂普通粉煤灰和脱硝粉煤灰烧失量、强度活性指数、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微观形貌等测试,研究了脱硝粉煤灰性能及其与普通粉煤灰的差异,模拟分析了高温煅烧前后高氮含量脱硝粉煤灰基本性能和力学性能变化。研究表明,正常工况下,采用同一煤种的脱硝粉煤灰的需水量比、烧失量、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类型、外观以及微观形貌与普通粉煤灰相似;提出脱硝再燃烧,高氮脱硝粉煤灰经高温煅烧后烧失量、氮含量、三氧化硫含量分别降低38%、98%和53%,28 d抗压强度提高7.7%。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粉煤灰、矿渣、硅灰掺合料对大流动性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合料单掺效果不及复掺;用堆积密度为503kg/m^3,筒压强度为3.08MPa的页岩陶粒,复合掺入20%的磨细粉煤灰和20%的磨细矿渣,可配制出塌落度267mm、扩展度650mm,28d强度为28.8MPa,表观密度为1804kg/m^3的免振捣大流动性轻集料混凝土;轻集料的物理力学对大流动性轻集料混凝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磨细石粉作为掺和料与磨灰(被加工过的所谓粉煤灰)或原灰(粉煤灰)在混凝土中替代对比,及在现实生产中的应用。试配结果表明磨细石粉代替磨灰或原灰在C30混凝土中的工作性能好于磨灰,强度高于磨灰低于原灰。  相似文献   

16.
磨细矿粉和预水化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和磨细矿粉已成为降低成本、改善性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预水化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较少.通过对复合掺加预水化粉煤灰和磨细矿粉的混凝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磨细矿粉的细度对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从技术和经济上综合考虑,磨细矿粉细度为7 600cm2/g时较为理想,混凝土中预水化粉煤灰和磨细矿粉的掺量存在最佳范围,双掺时,预水化粉煤灰掺量为15%,磨细矿粉掺量为40%,此时混凝土28d抗压强度提高16%左右,这对节约能源和资源、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初期,我国从波兰引进三套《乌尼泊尔》机组,先后在北京加气砼三厂,杭州加气砼厂和齐齐哈尔建材厂建成投产,为我国采用不同工艺路线,生产粉煤灰加气砼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国内原有生产粉煤灰加气砼的厂家和《乌尼泊尔》专利的根本区别是工艺路线不同。国内生产粉煤灰加气砼均采用单磨型式的工艺,即将胶凝材料石灰进行单独磨细(也有加入石膏进行混磨),而制品性能尤其是耐久性较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上海某电厂高钙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能,并将该灰与优质粉煤灰和磨细粉煤灰进行了比较,还初步研究了该灰在泵送砼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单掺粉煤灰、磨细钢渣和双掺粉煤灰-磨细钢渣对混凝土强度和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试验表明:双掺粉煤灰-磨细钢渣的混凝土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优于基准组及单掺粉煤灰、磨细钢渣的混凝土,同时磨细钢渣对混凝土性能改善的贡献稍大于粉煤灰。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钢渣作为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利用率,研究了掺入磨细粉煤灰对钢渣混凝土性能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水胶比情况下,复合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明显高于钢渣混凝土,可以接近纯水泥混凝土;磨细粉煤灰含量较高时(40%)后期抗渗透性能优于纯水泥混凝土。在低水胶比情况下,磨细粉煤灰含量较低时(30%)抗压强度可以接近纯水泥混凝土,含量较高时(40%)抗压强度超过纯水泥混凝土;混凝土的后期抗渗透性能优于纯水泥混凝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