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鹏  李雅琴 《安装》2023,(7):77-79
在夏季,教室室内空调冷负荷较大,室内空调能耗逐年攀升,因此合理的空调系统选型和气流组织设计对改善教室环境,降低能耗显得极其重要。本文选取大教室模型进行建模,模拟在夏季工况下,冷梁空调在教室室内运行时,气流组织和人体舒适性的情况。结果表明:按照暖通空调规范的常规参数进行冷梁空调系统的设计,在有人教室室内PMV值偏高,室内热感明显,室内气流组织分布均匀。通过增大送风温差和增加冷梁设备数量,室内部分区域PMV值处在0.3~0.5,PPD区间处在5%~10%,人体感觉适宜,学生聚集区热环境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利用CFD商业软件对车室内空气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不同的送风角度对车室内舒适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送风角度的增大,车室前半部分速度场场变化较大。当送风速度是5m/s,温度是20℃时,送风角度在45°~60°范围内舒适性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3.
服装热阻、空气温度及气流速度是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本文针对上送上回气流分布方式,采用K-ε湍流模型及热舒适性指标PMV数学分析式,对室内三维湍流流动和传热及PMV指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送风速度下的室内流场、温度场及PMV值分布变化规律,并分析比较了不同送风速度、送风温度及服装热阻对室内PMV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送风速度是影响室内流场、温度场及PMV值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送风温度的改变对PMV值有一定的影响,而室内人员的服装热阻对PMV值的影响较大。本文的研究对如何合理确定空调送风参数,达到满足热舒适性的目的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促进了以人居舒适为核心的空调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西南科技大学室内空气品质检测室作为研究平台,模拟为一普通办公室,根据其使用功能对不同的送风方式下室内空气状态参数进行测定,研究各个参数在室内的分布情况和不均匀性,并计算室内PMV值和分析能耗,从而选择出了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的送风方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Airpak软件对比模拟了两种不同送风形式下地下工程大空间温湿度、风速及热舒适的热湿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采用喷口和散流器送风形式,室内环境场和人员热舒适情况均能够得到一定保障。其中,散流器送风人员活动区域温度略低于喷口,空气龄较低约为212s,而喷口形式下的空气龄约为419s;喷口送风时室内平均温度略低为24.4℃,空间空气流动性更大,吹风感较强,中间区域风速达0.3-0.4m/s。对于空间大、人员密度高的地下空间,为保证人员区域环境更加舒适,从热湿环境角度考虑,采用散流器小风量形式能够更好地保障室内温湿度和风速环境场,并且室内PMV更加均匀,平均PMV为0.68,人员热感觉适中,能够实现整体人员不满意率低于25%。  相似文献   

6.
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采用低温送风独立新风的办公建筑进行模拟,对室内空气的温度场、速度场以及人体的舒适性进行分析,认为低温送风独立新风在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和舒适性方面能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层式通风空调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当换气次数和送风温度一定时,送风速度对室内流场、温度场和污染物CO2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设定换气次数为7次,送风温度为23℃,送风速度为0.44m/s左右时,室内热分层较好,且有利于污染物CO2的排除,室内空气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8.
针对层式通风这一新型空调通风方式,以某一典型的空调办公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的送风温差下办公室冬季室内环境的温度场、速度场进行了探索性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在满足规范规定的送风温差的前提下,大温差送风可以提高人体活动区的温度,降低人体活动区的风速,热舒适性更高。实验研究工作为层式通风在其他相同或类似房间气流组织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不同的气流组织利用CFD技术对空调客房室内的速度场、温度场、PMV、PPD值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3种气流组织速度场、温度场比较,结果显示散流器送风能够得到均匀的温度场、速度场。同时,PMV、PPD值更靠近推荐值范围,热舒适性更好,从而为改善空调客房的热舒适性设计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取现场测试室内空气参数与主观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天津某大学复合通风教室夏季空调通风模式下大学生的着装习惯以及室内热舒适进行了现场调查。得出习惯着装形式是短袖+短裤,面料为棉织物。习惯着装的热阻远低于国家舒适标准制定时所用的热阻。获得习惯着装下热感觉与室内温度等的回归公式,热感觉适中时温度为26.94℃,比现行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运行温度高0.94℃。大学生的着装习惯使得空调通风教室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温度,为教室节能运行提供依据。同时对气流速度和均匀性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1.
应用FLUENT软件对一多功能会议室空调系统分别用全新风送风与二次回风送风两种送风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和比较了送风速度、送风温度、室内结构参数等因素对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全新风送风系统与采用二次回风系统相比,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SARS病房内医护人员的服装热阻偏大,传统的空调参数不能满足医护人员的热舒适性要求。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室内设定温度、空调送风温度及送风速度,计算得到室内热舒适性指标PMV值的分布情况,最终确定合理的空调参数,达到改善SARS病房内医护人员工作热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大空间建筑空调稀释型送风方式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CFD模拟大空间建筑室内空气流动的必要性;对采用稀释型送风方式的大空间建筑空调室内空气流动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稀释型(上送)方式的分层空调在大空间建筑空调中是较好的送风方式.  相似文献   

14.
大型综合室内亲子乐园属于高大空间,设有游乐设施和游戏的特殊性使得对空间的舒适性要求一致,但是送风气流遇阻严重,室内存在较多气流死角,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和儿童健康。因此其空调设计不仅需要考虑温度、风速的空间均匀度,还要考虑各点的空气龄和PMV-PPD指标。以天津某亲子乐园为研究对象,利用scSTREAM软件对适用于该房间的辐射供冷加新风、置换通风、混合通风三种空调方式的送风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流场的均匀性、人员的热舒适性等方面对模拟结果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辐射供冷加新风方式的空间均匀性和PMV指标最佳,混合通风方式的空气龄最小。  相似文献   

15.
王锋 《制冷》2011,30(4):11-16
针对相同室内条件(冬季工况),采用不同的送风口位置的两种模型,分别是上送上回和下送上回两种送回风方式,运用Airpak软件对室内温度场、速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两种送风形势下室内空气品质和人体舒适性,为寝室空调的室内气流组织形式优化设计提供了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低温送风大空间建筑室内热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河北保定一工业厂房大空间建筑为例,采用CFD方法,对低温送风分层空调系统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室内空调各区域排风量分配比例的变化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并从热舒适的角度得出适合大空间低温送风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商业软件FLUENT。对置换通风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计算出的流场、温度场,计算了PMV,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结果;根据PMV分布分析了送风口类型、送风速度和温度等因素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并对实验设计的水平组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正交实验中,送风主要影响送风口附近区域的PMV,各工况PMV总体变化趋势趋于一致:送风速度是影响室内热舒适性最为显著的因素;送风速度为0.25m/s或送风温度为18℃的几种工况下所得到的室内热环境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送风速度对室内气流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茹  王佳 《制冷学报》2007,28(5):31-35
以某一典型的空调房间为研究目标,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研究在低温送风条件下,室内气流组织的分布状况。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运用试验手段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得到几种送风速度下的室内气流速度场与温度场的计算结果,经过分析,确定该空调室的送风速度范围为(0.2—3)m/s,最佳值为2m/s。  相似文献   

19.
对兰州市某高级综合办公大楼部分房间的置换通风进行设计计算,对室内送风速度以及送风口温度进行实测,并与上送风方式进行分析对比,得到置换通风的送风特性以及温度分布规律,揭示置换通风在提高人体的热舒适性、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节能等方面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低温送风系统的通风、热舒适和空气品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燕涛  赖学江  曾东琪 《制冷》2005,24(3):62-66
介绍和评价了低温送风系统通风量、新风比的修正方法,空气分布性能指标ADPI(Air Diffusion Performance Index).分析了具有较低的相对湿度的低温送风系统对室内热舒适和室内空气品质的改善作用,得出在等效热舒适时,可通过提高室内干球温度,而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同样在保证空气品质前提下,通过减少新风量,提高系统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