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类型开始--探析聚落精神在场地中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和场所精神的解读,探讨根植于传统和社会文化中的通常聚居状态下建筑与城市的基本形态.透过两个实例分析,从方法论的角度探索在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和特定场地环境内的建筑构成逻辑,以及聚落精神在新的时空关联下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复兴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物质转变之上乡村聚落需要的是多维度的空间提升。该文以台北市城郊农业观光聚落竹子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聚落空间在两次主要产业更迭中的空间重构。通过对不同时期产业、经济形态的分析,梳理其影响下产业、生活要素及其对应空间,并以空间重构模式的对比归纳,详解生活生产方式与聚落栖居空间的关系。通过对竹子湖聚落乡村转型发展经验与问题总结,对其聚落空间演进要素及规律进行剖析,试图以其空间重构中的特征与启示,为同类型的乡村聚落规划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遗址区聚落空间的演变来研究聚落发展是乡村人地关系不可或缺的内容.基于人地关系的依存、驱动、重构3个维度的作用机理,以及遗址区聚落与遗址的互动依存、聚落对遗址的生产驱动、聚落与遗址的承载重构内涵入手,讨论了人地关系视角下汉长安城遗址区聚落空间演变的特征,探究了汉长安城遗址区聚落空间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 发现:(1)人地...  相似文献   

4.
在景观考古学理论框架下,以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报告和相关文献整理其空间属性信息,并利用Arc GIS建立聚落空间信息数据库。从宏观、微观尺度分别对聚落空间信息进行量化解读,分析聚落群、聚落组团、聚落单体的空间组织结构及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关系,进而推断聚落空间表征信息背后蕴藏的社会形态、空间认知、人居模式等文化信息,建构边疆地区古代聚落空间信息的景观考古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20,(3)
早期华侨虽身处海外,却与原乡家族联系紧密,海外华侨社会可以说是原乡社会关系的延伸,扩展了家族和侨乡在海外的空间维度。文章通过对马来西亚槟城代表性的福建五大姓家族聚落的实地调研,结合历史地图与族谱、碑刻等民间史料,从华侨家族聚落的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厦门原乡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华侨家族在东南亚迁移定居形成的聚落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6.
句法视域中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征,对其的研究一直是建筑学界关注的议题。文中以句法视野解读聚落空间形态,以探讨其隐含的文化与社会本性。其中空间句法作为理解聚落空间的社会逻辑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活动与空间形态的互动关联,并可定量而精确的描述空间结构形态,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视角。  相似文献   

7.
研究"自下而上"公众参与设计途径下的城乡发展方式,可以为设计师主导下"自上而下"的乡村规划模式提供新思路。本文以"共生聚落"台北市宝藏岩历史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图解分析、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聚落形态中街巷、公共节点空间、建筑的特点。归纳总结出宝藏岩聚落空间形态在"自下而上"发展中具有的特点:分类整合破碎化聚落空间,多样群体下的公共空间呈现多样性特征,艺术创造统领聚落风貌。希望通过研究以逆向设计途径完成聚落重构问题,为同类型具有文化价值的聚落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泰宁县古城核心区的明清城镇型多姓氏混居聚落始建于明代遗存至今。其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形成影响深远,反映在聚落空间中,且聚落空间见证了封建社会末期宗族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通过解析宗族组织影响下传统建筑形成的聚落空间,分析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影响与作用,探索宗族组织与聚落空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宗族组织视角下对泰宁古城传统聚落空间的解读,揭示了宗族组织影响范围缩小、对聚落空间影响力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一座典型藏族村落为例,讨论了"地方神"文化对于藏族聚落的显性和隐性作用:除了影响到聚落的规模,塑造了聚落"双核"的空间形态外,还具有凝聚群体、心理慰藉和建构身份等潜在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正急剧地重构着乡村聚落空间,新型城镇化及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引导着村镇聚落空间研究转向.文章着眼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聚落空间,从发展规模、聚落空间形态、聚落空间影响因素三个维度梳理现有聚落空间类型研究,进而得到村镇聚落空间类型研究应该置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之下,融入多学科视角进行类型划分的结论.这对之后的村镇聚落空间类型研究、乡村振兴及村庄规划编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土楼聚落的空间形态要素为研究对象,从肌理与尺度、节点与路径、边界与区域、生长与秩序四个方面对土楼聚落的空间形态要素进行解析,阐释了这些空间形态要素的特征与土楼聚落空间形态、聚落的生长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以典型垦地混杂区富锦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评价体系,测度聚落空间重构指数,结果显示东部国有农场垦区高而均衡,西部普通农区低且由内向外圈层递减,聚落空间重构分异明显.借助ArcGIS和Fragstats,从空间形态、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聚落空间重构分异特征,提出黑龙江垦地混杂区聚落空间的优...  相似文献   

13.
王启宇  后德仟 《华中建筑》2010,28(6):158-160
该文从聚落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聚落形态进行重新审视。并以广东省永汉镇聚落为例,结合费孝通提出的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模式",从以"己"为中心、同心圆空间层级、同心圆空间秩序性三方面,初步解读了中国传统聚落的社会格局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是一个多功能、复杂的空间系统,城市化社区在农村的简单复制破坏了其原有的多样性、自发性和创造性,使之趋于同质化,引起农村聚落空间结构性危机。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的传统聚落与规划聚落为例,运用多种指标对比考察了规划聚落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庭院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单体庭院分布秩序性等方面的异同,并进一步讨论了两类聚落的空间组织规律。最后,本文提出在乡村聚落规划建设时,可借鉴当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组织形式和庭院组合形式,适当地在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与结果中引入自下而上的村民自建行为。本文完善和丰富了传统乡村与规划乡村的研究内容与范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筑师》2016,(5)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我国乡村社会逐渐向现代城市方向转型与重构,形成一种新型的乡村社会空间形态——后集体经济时代的乡村社区空间形态。本文从乡村聚落的实地调研着手,通过梳理乡村聚落空间的历史发展脉络,结合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总结了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生长和发展的多元驱动因子,并简要论述了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实际案例的应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立在新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体系之上的乡村聚落空间的复兴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井冈山地区乡村聚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其空间形态也在不同程度地调整与重构。以井冈山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及类型学研究方法,分析聚落形态的类型划分与外显特征;并从聚落整体形态与公共空间两个层面,探究聚落形态演变的深层规律。最后,总结演变过程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以期探索出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传承地域文化的乡村聚落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的转型发展过程,是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的阶段性转变.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空间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重构指数定量化测度各乡镇单元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状态,并对测度结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下一步探求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原始崇拜、宗祖崇拜和宗教崇拜三种文化类型为基础,对东南亚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空间意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展示了不同文化形态下东南亚民居聚落的空间图式和聚落建成环境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东南亚传统民居聚落的文化特性,总结了其理想化、秩序化、领域化和符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丽江大研古镇聚落形成始于唐宋,经过元、明、清的演变,到民国已确定了基本形态.本文从边界、节点、中心空间、水网与路网、建筑空间几个角度对大研古镇聚落的形态进行分析,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汉族文化、东巴文化、茶马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共同作用,形成了大研古镇聚落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由灵活的空间布局,以及富有民族特色、丰富多样的建筑特色.然而,在国际化及旅游业发展的冲击下,大研古镇聚落的发展正面临着本土居民及本土文化消失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征,对村落空间的秩序及其精神内涵作了一定的解读,指出传统聚落的空间处理和营建体现了古人追求自然和创造舒适生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