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高参数燃气轮机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联合循环模型,并开展热力性能分析。顶循环采用燃烧室排气温度为1 800℃的高参数燃气轮机,底循环采用S-CO2朗肯双透平循环,同时采用三级烟气加热和两级透平排气回热;通过惩罚函数法,得到优化后的联合循环工况下的参数和热力性能,分析了高参数燃气轮机顶循环和S-CO2朗肯底循环主要参数对联合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燃气轮机压比为35.5,燃烧室出口温度为1800℃时,联合循环热效率可达68.61%,燃气轮机与S-CO2朗肯循环效率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提高2.3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燃气轮机余热利用问题,以有回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动力循环为基础,引入中间冷却、中间再热和分流再压缩技术,建立6种循环方案。分别以S-CO2动力循环的循环效率最高和循环净输出功最大为优化目标,采用遗传算法对各方案的参数进行优化,并对每个方案的优化结果进行经济性比较。结果表明:以循环效率最高为优化目标时,引入一次中间冷却、一次中间再热和一次分流再压缩都能不同程度提高循环效率,其中引入一次分流再压缩和一次中间再热的方案6循环效率最高,达到43.29%;以循环净输出功最大为优化目标时,引入一次中间冷却可以增大输出功,引入一次中间再热会减小S-CO2动力循环净输出功,而一次分流再压缩退化为无分流方案,其中引入一次中间冷却的方案2净输出功最大,为82 620.02 kW;6个方案的经济性均在以S-CO2动力循环净输出功最大为优化目标时更具优势,原因在于这种情况下对燃气轮机排烟的余热利用效率更高,其中方案2运行20年收益最大,为50.65亿元。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燃煤机组运行灵活性,提出了燃煤发电集成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储能循环的热力系统,并基于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运行参数对系统不可逆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储能效率可达56.14%,S-CO2流量及S-CO2压缩机/透平压比对系统?效率影响较大;当S-CO2流量在50 kg/s至70 kg/s间增大,系统?效率从44.0%增大至61.0%;当压缩机/透平压比在3.0至6.0间增大,系统?效率从27.5%增大至52.5%。本文提出的方法为提升燃煤机组运行灵活性提供了理论参考,并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动力循环具有效率高、系统紧凑及灵活性高等优点,未来可取代或部分取代水蒸气朗肯循环,实现高效热功转换。本文从能量传递转换机理、关键部件研发以及系统设计等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已有研究表明,目前已成功展示小型径流式透平S-CO2循环系统,但CO2泄漏等导致系统性能降低,大型轴流式透平系统可能不会出现小型系统类似问题。综述了我国在S-CO2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围绕大型S-CO2燃煤发电系统能量传递转换机理及系统概念设计,提出了锅炉模块化设计,将锅炉压降降低到与水蒸气锅炉相当甚至更低的水平;提出了顶/底复合循环,彻底解决了锅炉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问题。建立了高温高压CO2传热实验系统,获得了宽广参数范围内的实验数据,引入超临界类沸腾概念并提出超临界沸腾数及K数,获得了高精度预测超临界传热恶化及传热系数的广义关联式,提出了控制壁温的S-CO2锅炉概念设计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加强的研究方向,包括适合不同热源(核能、太阳能、化石能源)的S-CO2循环构建,回热器、压气机及透平等关键部件设计及制造技术,关键部件及全系统的控制运行技术,以及不同功率等级的S-CO2循环的示范系统等,为S-CO2发电的商业应用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发电系统负荷跟随控制策略难以兼具变负荷快速和宽负荷高效的问题,该文针对600 MW S-CO2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将阀门控制与库存控制耦合并对CO2库存罐的布置形式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新型负荷跟随控制策略。与变负荷快速的阀门控制相比,该控制策略在75%~100%变负荷过程中使得系统循环效率最高提升13.73%,循环最高压力降低可达28.2%,降负荷速率相等。通过改进CO2储罐位置使得系统升、降负荷速率分别提升2.75和1.96倍,一次调频性能得到明显提升。最后,通过对51%~100%变负荷过程系统关键参数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证明所设计负荷跟随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具有循环效率高、设备尺寸小、运输安装方便、易于达到临界点等优势。考虑到液化天然气(LNG)具有的巨大冷能,不仅可以作为冷却剂应用于联合循环系统,且换热后的天然气既可以作为联合循环的燃料输入,剩余部分又可供给城市用户。故提出了一种基于LNG冷能利用的燃气轮机/S-CO2联合循环系统,选择合适成本公式对循环发电系统的投资成本、运行收益以及回收周期进行计算分析;对联合循环系统中一些关键参数的变化(如最高温度、最高压力、最低温度、最低压力和分流比)对S-CO2循环的发电特性、经济性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个单参数的增大都会使设备投资成本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是发电量的大小对收益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以收益作为衡量标准,最高温度越高越好,最低温度越低越好,其他参数下均存在最佳值使收益达到最大;对关键参数以累计收益最大为优化目标进行遗传算法优化,优化后的回收周期为5.86年,20年累计收益为22.87亿元。  相似文献   

7.
张洪飞  王轩  石凌峰  田华  舒歌群 《热力发电》2020,49(10):157-163
内燃机余热回收技术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动力循环系统因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烟气换热器作为S-CO2动力循环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循环整体效率。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的特点,但目前鲜有在内燃机余热回收上的应用。因此,本文开展印刷电路板烟气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及优化工作。设计了3种S-CO2侧流道结构的烟气换热器,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不同流道结构对换热器内部流动及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镂空流道烟气换热器的单位质量换热量与Kv值远高于直角流道换热器和圆角流道换热器,说明镂空流道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可以更好地满足小型化、紧凑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透平作为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目前缺乏针对机组整体性能的可靠评估与试验验证。针对某S-CO2机组轴流透平不同工况试验测试结果进行了仿真与测试的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进排气壳体对机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和综合考虑进排气壳体的计算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透平不同负荷工况性能;与测试结果相比,效率误差最大为1.77百分点,流量误差最大为5.6%。该透平动叶采取叶冠型式可降低泄漏掺混损失,与普通叶顶间隙型式相比,机组效率提升1.4百分点。有无进排气壳体的仿真结果显示,透平机组(涡轮级+进排气壳体)效率与涡轮级效率相比,最大降低了2.9百分点,主要是由进排气壳体内部的流动损失造成。研究成果为后续S-CO2轴流透平设计与性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的变工况效率,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型的部分回热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系统,结合2种相应的利用回热调节负荷运行策略,分析其变工况特性。与常规回热燃气轮机的区别在于,新系统中仅有部分透平排烟用于预热压气机出口空气,且在93.6%~100%负荷时通过改变参与回热的烟气比例调节机组负荷。结果表明:采用IGVT3-T4方案更有利于提升新循环整体性能,与采用相似IGVT3-T4-F运行策略的基准机组效率最大差值为1.4%;改变回热烟气比例过程中,机组实际上是通过调节比功来调节负荷,而其变负荷效率接近设计数值;采用新运行策略的部分回热循环相对传统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变工况效率更高,设计工况下机组联合循环出功仅降低10.7 MW。本文提出的部分回热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系统是一种良好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的改造与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采用高温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作为工质构建新型布雷顿循环,建立超高参数、超高效率、结构紧凑的发电动力系统,在燃煤火电、核电、太阳能热发电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金属管道和部件在高温S-CO2环境中的抗高温腐蚀性能是该新型动力系统建设的瓶颈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候选材料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奥氏体不锈钢、高温镍基合金在高温S-CO2环境中的腐蚀研究现状,探究了S-CO2环境下的氧化-碳化耦合机理,给出了S-CO2环境腐蚀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合理抑制碳化腐蚀的方法,指明了S-CO2腐蚀的研究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型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轴流透平开展了冷却系统设计,通过抽取压缩机后管道中低温S-CO2对干气密封、转轴和壳体进行冷却,以保证干气密封工作温度低于200.0℃。采用耦合传热方法分析了该冷却系统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了不同冷却方案的干气密封、转轴与壳体等固体域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采用转轴冷却方案时转轴温度降幅达到220.3℃,干气密封最高温度为229.1℃;进一步引入温度更低流量更大的S-CO2对壳体进行冷却,能抑制透平进口处高温主流的加热作用,转轴温度降幅增加到244.1℃,干气密封最高温度下降到181.2℃,同时S-CO2轴流透平干气密封、壳体和转轴等被冷却部件温度梯度可控。该冷却系统为S-CO2轴流透平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液态金属快堆/太阳能光热系统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深度融合,必将引领能源动力领域革命性发展。由于液态金属与S-CO2的特殊物理性质,液态金属普朗特数远低于常规流体,S-CO2的物理性质奇异性变化,其流动换热特性与常规流体存在显著差别,其流动与传热机理比较复杂,耦合传热机理尚不明朗。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S-CO2、液态金属、耦合换热与耦合换热器在实验、数值模拟、传热预测模型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液态金属与S-CO2流动换热及其耦合传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先进动力循环系统以及多工质耦合动力系统的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量的废热损失和在中低热源应用下的低效率是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布雷顿循环在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大挑战。为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提出并分析了一种具有较好热源适应性的布雷顿联合循环系统。该系统通过集成预冷-锅炉耦合模块和吸收式发电/制冷耦合模块代替常规预冷器,可以完全回收预冷器的余热,通过多种工作模式,保证系统性能不受环境温度和季节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透平2入口温度、余热回热器1出口过热度和热端温差对系统分流比、能量输出和模块间耦合关系有显著影响;此外,由于不可逆性的改善和(火用)损失的减少,中间换热器、透平1和发生器(含精馏塔)的(火用)损失分别占比56.1%、6.9%和5.2%;优化后的热效率、(火用)效率、产品(火用)流成本和净输出功分别达到84.2%、74.1%、9.48美元/GJ和397.4 MW。  相似文献   

14.
李红  廖鹏飞  何青 《热力发电》2022,51(9):21-28
向心透平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动力循环系统的核心设备,其性能的优劣对系统整体性能具有直接影响。首先从理论研究角度总结了国内外S-CO2向心透平的损失模型、落后角模型、一维优化设计方法和气动性能的研究情况,然后从实验研究角度总结了美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国家S-CO2向心透平设备的相关研究进展。研究结果可为S-CO2向心透平的设计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发电技术因其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热力发电领域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性前沿技术,由于十分苛刻的工作环境,S-CO2易造成设备材料腐蚀。为确保S-CO2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首先介绍了S-CO2布雷顿循环系统工质运行参数范围以及系统关键设备候选材料,其次综述了目前有关金属材料在S-CO2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现状,然后详细阐述了S-CO2环境下的腐蚀机理,归纳了温度、压力、杂质、流速以及材料成分对S-CO2腐蚀过程的影响,同时介绍了S-CO2腐蚀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我国S-CO2循环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发电技术。工质热物性是循环设计和优化的基础。本文综述了CO2热力学性质和输运性质的实验数据和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并结合S-CO2动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需求进行了分析。针对研究现状,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临界区实验和理论研究尚有不足;比热容、声速、黏度和导热系数在液相区和高温高压区实验研究存在空白;已有的多种计算模型缺乏针对发电循环应用的系统评估和比较等。建议针对S-CO2循环需要的CO2热物性在具有空白区域重点开展实验和模型工作,并对已有工作进行系统评估。  相似文献   

17.
压缩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发电循环(闭式循环)的核心部件。本文总结了国内外S-CO2压缩机实验研究进展,包括主要测试平台及最新实验测试结果,重点关注不同功率等级的S-CO2离心压缩机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从结构设计、气动性能以及相关运行测试问题等方面,对现有S-CO2离心式压缩机实验研究中存在的共性与特殊性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此外,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完成了国内首次MW级S-CO2闭式循环离心式压缩机多进口工况全载实验,最高实验转速32 000 r/min,质量流量约13 kg/s,总压比接近2.0,等熵效率82%。本文对该实验测试平台及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朱萌  周敬  陈磊  李艾书  苏胜  江龙  汪一  胡松  向军 《热力发电》2020,49(10):136-143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技术被认为是可以替代蒸汽朗肯循环发电的新型发电技术。本文利用热力计算方法对660 MW级S-CO2燃煤锅炉进行了概念设计,确定了各受热面工质参数、受热面面积和烟气温度等参数,确保锅炉能适应整个S-CO2循环系统。同时基于加权质量法解决了S-CO2锅炉各受热面成本难以准确评估的问题,获得了S-CO2锅炉的造价,并利用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分析了整个S-CO2机组的经济性。结果表明:S-CO2机组的LCOE为0.540元/(kW·h),比常规机组低11.3%,具有很强的经济潜力;S-CO2机组中锅炉、回热器、预冷器的造价较高;S-CO2锅炉中/低温对流受热面平均材料等级的提升是导致锅炉造价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仍需继续开展针对锅炉(尤其是中/低温对流受热面)、回热器和预冷器的优化研究,以降低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19.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在螺旋管内的对流换热性能进行模拟和试验研究。探讨了热流密度q、质量流量G、节距P、管内径d、螺旋半径R等流动、结构特性对流动传热的影响,并对各结构特性灵敏度做了量化分析;搭建了闭式循环的S-CO2测试平台,对螺旋管内S-CO2对流换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基于试验工况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对数据进行处理,拟合出了S-CO2的传热关联式。该研究为S-CO2螺旋管式换热器的热力设计方法奠定了基础,并在核电及光热发电领域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中主设备S-CO2锅炉作为研究目标,以5MW试验机组作为研究对象,开展S-CO2锅炉性能指标评价体系研究。S-CO2锅炉的核心性能指标为锅炉燃料效率、换热面吸热量占比、空气预热器性能、工质系统压降和锅炉NOx排放浓度等。燃料效率计算中,通过计算尾部烟气含氧量进行过量空气系数推算燃料消耗量和风量,并改进排烟热损失的计算方法。引入了换热面吸热量占总吸热量比值作为SCO2锅炉工质侧性能考核指标。建立了5 MW S-CO2燃气锅炉性能指标评价体系并集成程序且完成案例分析。实际工况与研究对象的设计参数(设计效率93.53%)基本相当,最终计算获得锅炉燃料效率未经修正为92.05%,锅炉燃料效率修正为93.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