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该文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几年来,在推广测井新技术的过程中,密切联系中国各类油气藏的特点,逐步形成的较为可行的技术应用与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测井解释技术与岩石物理研究,单井测井解释技术以及测井在油藏描述、地层、构造、储层、地应力等中的应用,对各油气田的勘探具有指导作用,并可进一步提高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3.
马井气田各气藏规模较小,储层有效渗透率低,单井生产特征为气井压力下降快,多数气井无稳产期,整个气田单井无阻流量较低且差别较大,如果应用传统的经验方法作为配产依据,即用测试无阻流量的1/3-1/6作为初期产量,在本区内难以满足气田开发要求。建议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气井压力资源状况进行参数调整,还应及时设计排水采气方案,努力提高排水采气效果,对于携液能力较差的低产气井,则应采取一些人工助排措施,以提高泡沫排水采气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川西地区天然气勘探逐渐从背斜构造向低部位向斜构造部位的马井-什邡地区延伸,低构造部位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特殊,储层电阻率普遍较低,容易将气层误判为水层,测井识别难度大。分析了造成储层低电阻率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是岩石粒度细、束缚水含量高、砂泥岩薄互层及低部位构造,次要影响因素是黏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部分储层存在导电矿物和低角度裂缝。开展了低电阻率气层识别方法研究,在沉积微相分析基础上进行测井响应特征研究,重点利用中子孔隙度挖掘效应识别气层;利用可动水饱和度指标对气层进行判别。低电阻率储层分布受沉积微相控制,处于滨浅湖沙坝微相区。 相似文献
5.
6.
川科1井是开拓川西坳陷海相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科学探索井兼区域探井,从地层、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烃源条件及盖层与保存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川西坳陷下三叠统海相沉积成藏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勘探前景,指出坳陷西部边缘隐伏构造带、坳陷东南风化壳发育区以及坳陷东坡龙泉山构造带台内浅滩发育区为有利勘探区域,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7.
测井评价技术具有纵向上信息连续且分辨率高的优势,利用测井技术评价页岩含气性,能经济并有效地指导页岩气勘探。遴选了与湘鄂西龙马溪组页岩地质参数密切相关的测井曲线,应用合适的计算模型对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和含气性参数进行预测和评价。测井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孔隙度较低,含气饱和度高,吸附气含量较游离气多,总含气量较高,平均为1.705m3/t。通过对3段页岩气层的研究,认为含气量与TOC和孔隙度成正相关关系,且单位TOC的含气量和孔隙度在页岩底部会明显升高,为页岩底部储集空间大、封闭性强、天然气逸散能力弱所致,说明该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层底部具有较强的页岩气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8.
超致密砂岩储层裂缝与含气性识别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川西HX地区须二段储层属超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其非常致密,在测井曲线上储层孔隙空间以及所含流体的信息反映非常微弱,造成储层含气性识别非常困难。以实验分析结果为依据,建立了裂缝评价指标渗透率增大率,对超致密砂岩储层进行裂缝评价。在对测井曲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天然气反映敏感的测井信息进行储层聚类分析,对储层含气性差异作分类评价。最后,通过裂缝指标与聚类分析结果的综合研究,确定储层的含气性。 相似文献
9.
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构造特征与下白垩统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南华北地区谭庄凹陷断裂特征和构造样式的深入研究,确认谭庄凹陷发育了叶鲁断裂、商水断裂等29条断裂。叶鲁断裂和商水断裂分别是谭庄凹陷南、北边界的主控断裂,控制着凹陷内下白垩统和新生界的沉积与保存。谭庄凹陷发育4套烃源岩层系,下白垩统、石炭-二叠系是凹陷内的主力烃源岩层系,古近系、中-下侏罗统为潜在烃源岩层系。 相似文献
10.
南图尔盖盆地下白垩统河流沉积微相测井识别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下白垩统为例,针对辫状河与曲流河复合沉积体的沉积特征,应用沉积学原理,以测井曲线组合特征为基础,结合岩心相和地震反射及地震属性特征,在纵向上识别出了辫状河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曲流河的泛滥平原和河床滞留沉积等沉积微相.在构造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等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震综合预测技术,将地震属性和测井、岩心分析技术结合起来,有效消除地震研究的多解性,很好地预测了河流沉积体的平面展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西北部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已成为近期重点及热点勘探领域之一。针对该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通过露头及岩心观测、岩石薄片鉴定、储层物性测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栖霞组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古地貌恢复,讨论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栖霞组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豹斑状灰岩/白云岩以及少量颗粒灰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溶孔(洞)及裂缝次之,具有中-低孔渗特征,其中中-粗晶白云岩储层物性最佳。栖霞组储层分布受沉积相和沉积古地貌控制,其中台缘滩、台内滩等高能沉积相带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沉积古地貌高地不但控制了高能相带的分布,而且还有利于后期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发生。位于栖霞组沉积古地貌高地的中坝-双鱼石构造带,台缘滩相白云岩储层发育,是该区最重要的勘探区带。在该区首次提出的沉积古地貌控制优质储层分布这一重要认识为该区储层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鄂西渝东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渝东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主要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其储层主要分布在台地边缘鲕滩相带沉积中。以岩石学观察为基础,结合碳、氧同位素及微量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鲕滩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该区鲕滩储层形成发育主要受胶结作用、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控制,其中胶结作用发生在成岩期后各个阶段,对储层形成主要起破坏性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可分为混合水和浅埋藏白云岩化作用两期,对储层的形成起一定的改善作用;溶蚀作用分早期淡水和埋藏溶蚀作用两期,埋藏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形成起关键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储层形成的成岩环境、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有利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