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发现采用无石膏复合水泥固化处理溶解态Ph(Ⅱ)、Cr(Ⅵ)的效果很理想,虽然搅拌水中Pb(Ⅱ)或Cr(Ⅵ)的浓度高达4000mg/L,但其28d龄期固化体粉碎样浸提液中的Ph(Ⅱ)或Cr(Ⅵ)的浓度均能降低至0.2mg/L,达到了废水的排放标准。此外,在掺加Na2CrO4后复合水泥的水化反应加快,凝结时间缩短,各龄期固化体的抗压强度也明显提高。与此相反,掺Ph^2+后复合水泥净浆的凝结时间明显延长,胶砂的流动度明显增大,早期强度也明显降低,分析认为这主要是水化过程中形成了含Ph沉淀物,它们包裹着水泥颗粒,形成致密的不透水层而使水泥水化受阻所致。  相似文献   

2.
在低交换容量0.02mol/L的低压阳离子分离柱上选用40mmol/L酒石酸-20mol/L柠檬酸(pH4.30)的洗脱液分离微量Cu^2 、Zn^2 和Fe^2 离子,以吡啶-(2-偶氮-4-)雷琐辛(PAR)作显色剂,在波长520nm处连续检测,得到线性良好的工作曲线,铜、锌和铁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2μg/ml,0、05μg/ml和0.06μg/ml。利用该方法分析了环境水样中的铜、锌和铁,回收率分别为99.0%~102.0%,97.0%~104.0%,98.0%~104、0%。  相似文献   

3.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制备胶质气体泡沫(CGA),以CGA为浮选载体并通入常规浮选气泡在浮选柱内对模拟舍Cu(Ⅱ)废液进行浮选分离试验,考察浮选柱循环泵工作压力、pH值和SDS用量对Cu(Ⅱ)去除率的影响,并综合各操作参数,用部分析因法做Cu(Ⅱ)浮选分离的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胶质气体泡沫与常规柱浮选气泡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含Cu(Ⅱ)废水,铜离子去除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Zea mays L.)根尖为材料,研究了重铬酸钾(K2Cr2O7)对玉米根尖的致畸效应.以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为诱变剂,测定玉米根尖细胞的微核率、有丝分裂指数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重铬酸钾能诱发较高频率的微核率,即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0~25.0 mg/L)其微核率随重铬酸钾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高于一定质量浓度(25.0~100.0 mg/L)反而呈下降趋势;不同质量浓度的重铬酸钾均能使玉米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增大,还能诱导玉米根尖细胞产生较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在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玉米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最大;畸变率最高,且产生多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因此,重铬酸钾对玉米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致畸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指示环境中重铬酸钾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过程Cr(Ⅵ)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初始pH值和细菌接种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建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相应的反应表观活化能,得到了按细菌接种量划分的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控制区域图。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8~10时,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基本相同,当pH〈8和pH〉10时,反应速率逐渐减小。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为零级反应,但细菌接种量减少,反应速率减小,反应表观活化能增大。细菌接种量分别为50%,30%,20%,10%和5%时对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57.5211,51.6306,45.9764,24、0025和7.3265,表观活化能分别为6.89,14.75,19.24,33.54和72.52kJ/mol;Cr(Ⅵ)的细菌还原反应随着细菌接种量的增加逐渐由内扩散控制区转入混合控制区,当细菌接种量减少至近9%时,转入化学反应控制区,并由此确定了Ch-1菌还原Cr(Ⅵ)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30℃,pH值10,细菌接种量为20%。  相似文献   

6.
双中间体库仑法测定制革鞣液及废水中铬(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Fe(Ⅱ)-Ce(Ⅳ)双中间体库仑法测定制革鞣液及废水中铬(Ⅳ)的方法及条件。在3.5mol·l-1H2SO4-0.015mol·l-1Fe2(SO4)3-4mg/mlCe2(SO4)3电解液中共有少量AgNO3存在下.以Fe(Ⅱ)-Ce(Ⅳ)为双中间体库仑滴定,平衡电位法指示终点。文中对共存物的干扰及消除进行了详细研究,测定0.5μg和5.0~100.0μgCr(Ⅵ)相对误差分别小于±10%和±1%,标准偏差分别为0.02和0.07。该法测定结果与比色法对照,结果基本一致,但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不受颜色和混浊度影响,勿需配制任何标准液.并可在同一电解液中连续多次测定。因此,该法在制革工业生产及环境保护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丝胶蛋白质与镍(Ⅱ)离子的配位反应及其络合物的二次结构。pH滴定和电子吸收光谱测定结果表明,pH值为9~9.5时开始出现配位化合物的435,240nm吸收峰,pH约10.5以上时每个Ni2 与肽链主链或侧基上的氮配位并释放出4个H ,从而确认了Ni(N)4型配位化合物的生成。此反应在反应物种的摩尔浓度比[Ni(Ⅱ)]T/[HL]T乃小于0.07时,按照化学计量学法则进行,大于0.07时由于肽链的立体障碍而偏离线性关系。根据PH11.5条件下生成的Ni(Ⅱ)-丝胶络合物的比浓粘度,以及固体试样的FT-IR、X射线衍射,DSC测定表明:丝胶蛋白质的二次结构由于Ni2 的配住而具有无规卷曲的结构.从而使初期热分解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萘酚蓝黑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Cr(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酸介质中,依据六价铬离子氧化萘酚蓝黑褪色的原理提出了测定Cr(Ⅵ)的新方法,考察了测定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618nm,Cr(Ⅵ)在1~8μg/10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测定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618=0.00882ρ(mg/L)+0.0855l,相关系数为0.99897,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7×10^4L/(mol·cm)。该法用于水样中的微量Cr(Ⅵ)测定,RSD小于3.0%。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热合成法合成3种具有特殊结构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Cu2(SO4)2(H2O)8]·2H2O}n(1),{[Ni3(SO4),(H2O)6]·2H2O}n(2)和{[Cd3(SO4)3(H2O)6]·2H2O}n(3).以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发现:配位聚合物中的硫酸盐基团配体各自的配位形式不同.配位聚合物1包含一维Cu—SO4链,并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延展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位聚合物2和配位聚合物3是以硫酸盐基团为一维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类似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Zea mays L.)根尖为材料,研究了重铬酸钾(K2Cr2O7)对玉米根尖的致畸效应。以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为诱变剂,测定玉米根尖细胞的微核率、有丝分裂指数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重铬酸钾能诱发较高频率的微核率,即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0 ̄25.0 mg/L)其微核率随重铬酸钾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高于一定质量浓度(25.0 ̄100.0 mg/L)反而呈下降趋势;不同质量浓度的重铬酸钾均能使玉米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增大,还能诱导玉米根尖细胞产生较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在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玉米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最大;畸变率最高,且产生多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因此,重铬酸钾对玉米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致畸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指示环境中重铬酸钾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对Fe/Cu材料进行表征,发现其表观非均匀,化学组成为Cu涂覆在铁颗粒表面;通过静态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平均流速、等温吸附、双金属材料与河砂的配比等条件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调节进水流速,实现了动态试验的模拟。Cr(Ⅵ)去除的静态试验表明,当mFe:mCu=10:2、投加量40 mg/mL、Cr(Ⅵ)初始浓度50 mg/L、pH=7.5、反应温度298 K时,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最佳,在反应15 min左右时,对Cr(Ⅵ)去除率高达99.4%;动态试验表明,快流速组(104 mL/h)的Cr(Ⅵ)的平均吸附量为0.869 mg/g,慢流速组(28 mL/h)的Cr(Ⅵ)平均吸附量为0.920 mg/g,慢流速组的总吸附量较高。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表明,该吸附反应属于单层吸附过程,且升温有利于该吸附反应的进行。实现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的制备,并对Cr(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结合PRB技术,有望实现地下水等水体中Cr(Ⅵ)的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轴承钢GCr15在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滑移型(Ⅱ型)断裂韧性(KⅡc)试验,结果表明,Ⅱ型断裂参数的变化范围为:KⅡc=(17~35)MPa·m1/2,裂纹扩展开裂角θ0=55°~62°,KⅡc/KⅠc=1.1~1.6;下贝氏体(B下)含量在31%时的下贝氏体和马氏体(M)的复合显微组织(B下/M)有最佳的强韧性匹配,较高的断裂韧性值.同时,对Ⅱ型断裂特征、不同热处理制度下材料强韧化机制和Ⅱ型断裂韧性试验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Zn(Ⅱ)-双硫腙-Tween-80体系光度法测定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存在下,pH=5的NaAc-HAc缓冲介质中,Zn(Ⅱ)与双硫腙(HD2)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9.75×104,Zn2+含量在0~16μg/25m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建立了在水相测定微量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累托石在不同条件下吸附含铬(Ⅵ)废水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液中Cr^6+的初始浓度、有机改性累托石的用量、吸附反应时间等对烷基铵改性累托石的吸附作用有一定影响。吸附反应60min即可达到平衡。而且Cr^6+在改性累托石表面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即:Г=2.068C^0.44。酸性环境有利于有机累托石对Cr^6+的吸附,当pH值为4-5时,有机累托石用量为5g/L,用有机累托石可将含铬(Ⅵ)为10mg/L,的废水处理到含铬(Ⅵ)浓度仅为0.463mg/L,达到国家规定的≤0.5mg/L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硫化亚铁(FeS)化学还原法处理Cr(Ⅵ)废水产生的沉淀物质与水分离的特性.方法采用硫化亚铁(FeS)与废水经化学还原反应后,沉淀、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沉淀、过滤方法.结果在单纯FeS还原反应-沉淀实验中,随着反应时间和沉淀时间的增加,对Cr(Ⅵ)的去除率也随之增加.化学还原-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沉淀实验中,絮凝时间对Cr(Ⅵ)的去除效果起到重要作用,投加絮凝剂后对Cr(Ⅵ)的去除效果最好的是在絮凝时间为20min,沉淀时间为90min的时候,投加絮凝剂PAC对Cr(Ⅵ)的去除率为63.47%.过滤后,去除率可达99.77%和99.89%,Cr(Ⅵ)质量浓度降至0.16mg/L和0.08mg/L,达到排放标准.结论FeS的化学还原-沉淀-过滤法和化学还原-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沉淀-过滤法均能有效去除Cr(Ⅵ)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Co/Mg/Al类水滑石对废水中Cr(VI)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CoMgAl-LDHs,并用XRD与IR表征其结构.测试了CoMgAl—LDHs的焙烧产物(CoMgAl-LDO)在模拟与实际含Cr(VI)废水中的吸附性能,并对影响其吸附性能的各因素(pH值、温度、吸附时间、初始浓度)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吸附的最佳实验条件为pH=6,温度为40℃,初始浓度为100mg/L,吸附时间为60m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CoMgAl—LDO对实际制革废水中Cr(VI)的饱和吸附量达15.7mg/g,废水中残留Cr(VI)浓度为0.2mg/L,低于工业废水排放的国家标准(0.5mg/L).  相似文献   

17.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钴(Ⅱ)、镍(Ⅱ)与草酸根、丙二酸根、丁二酸根、顺丁烯二酸根、邻苯二甲酸根4-硝基邻苯二甲酸根、戊二酸根的一、二级配合物在温度为25℃、离子强度为0.10mol·dm ̄(-3)(KNO_3)条件下的稳定常数及相应的配体酸解离常数,结果表明,随着配位螯合环的增大,配合物的稳定性逐渐下降,以草酸的五员环配合物最稳定。当配位螯合环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配位体的碱性强度和结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在SDS、CTMAB及TritonX-100存在下,meso-四(4-乙酰氧基苯)卟啉[简称T(4-AOP)P]与Cd(Ⅱ)的新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碱性介质中,在沸水浴中加热20min,该卟啉与Cd(Ⅱ)可形成稳定的高灵敏络合物,其ε444nm=3.2×105L·mol-1·cm-1.Cd(Ⅱ)浓度在0~0.40mg/L遵守比耳定律。络合物中的摩尔比为Cd(Ⅱ)∶T(4-AOP)P=1∶1.在掩蔽剂存在下,方法的选择性较好,可允许存在大量的Pb(Ⅱ)、Co(Ⅱ)、Al(Ⅲ)、Fe(Ⅲ)、Ag(Ⅰ)、Mn(Ⅱ)等离子,直接测定了工业废水中的痕量镉,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在pH值为4.0的HAc NaAc介质中,用2.2′ 联吡啶作活化剂,研究铜(Ⅱ)催化抗坏血酸还原偶氮胂M褪色反应的适宜条件和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建立一种高灵敏、高选择性测定痕量铜(Ⅱ)的新方法.测定波长为540nm,测定范围为0~8.0×10-6g/L,检测限为1.45×10-8g/L.该法可直接用于人发中铜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两种草酰胺桥联的新异双核配合物[Cu(Me2oxpn)Mn(phen)2](ClO4)2(I)和[Cu(Me2oxpn)Zn(phen)2](Ⅱ)。其中,phen代表1,10-邻菲罗啉;Me2oxpn为N,N‘-双(3-氨基-2,2-二甲基丙基)草酰胺根阴离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我谱、摩尔电导及磁性测量等方法地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配合物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