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中国移动正在积极开展“大连接”战略,“大连接”即以连接为基础做大连接规模、做优连接服务、做强连接应用.NB-IoT作为“大连接”战略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中国移动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2.
时光荏苒,就在2015年的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在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出了“做大连接规模,做优连接服务,做强连接应用”,三个“做”也成为中国移动“大连接”战略的三大框架. 进入2016年,中国移动从行业、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出发,正式确定了“十三五”战略规划纲要,其中“大连接”战略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6月底召开的“2016世界移动大会(上海)”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提出,中国移动将实施面向万物互联的“大连接”战略,在现有客户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连接的广度和深度,由人与人向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拓展,着力做大连接规模、做强连接应用、做优连接服务,在确保发展质量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连接价值,成为数字化创新的全球领先运营商.  相似文献   

4.
2016年,在广州举行的“2016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正式宣布将全面启动“大连接”战略,全面进入“大连接”战略时代.黑龙江移动哈尔滨分公司紧跟集团战略,迅速落实. 网络技术“大连接”战略的必要保证 “大连接”战略一是扩大基础连接规模,创造更多市场商机,全面推动“四轮驱动”融合发展,实现基础连接对象向广泛的万物互联扩展;二是开放平台连接,提供更多优质能力,推出“3+1”能力服务体系,依托能力开放平台,提供便捷的货架式通信能力服务;三是创造新型连接,扩展更多合作路径;四是推动全球连接,开拓更多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5.
虽然中国移动实施“大连接”战略已近1年时间,但是其未曾向外界正式、详尽地诠释战略内涵所在,以至于外界大多从“大连接”的字面意思和有限的资料出发理解这一战略,一些疑窦也不免产生:中国移动倡导“大连接”是要放弃对内容、平台的打造,心甘情愿地回归“管道商”的角色吗,做大连接规模、做优连接服务、做强连接应用三者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中国移动的4G用户数达4.49亿,移动用户总数达8.39亿,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而在有线宽带领域,中国移动7月净增用户273.7万户,总数达6857.3万,与另外两家呈现紧追不舍之势. 从用户规模角度衡量,中国移动已经进入了“无人之境”,领先地位无可撼动.因此,规模上的领先不再是中国移动的主要追求目标.2016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提出了大连接战略,提出在做大连接规模的同时做优连接服务和做强连接应用.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中国移动一方面拓展物联网和数字化服务,另一方面面向未来积极布局5G.  相似文献   

7.
舒文琼 《通信世界》2017,(30):15-16
面对传统市场接近饱和以及连接收入增速放缓的现实,中国移动审时度势,于2016年12月正式提出了“大连接”战略,在厚植现有用户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连接广度和深度.中国移动认为,连接驱动发展是实现新一轮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在提出“大连接”战略的同时,中国移动还定下了具体目标:“未来5年收入增速高于世界一流运营商平均水平,到2020年连接数量较2015年‘翻一番’.”时至如今一年过去,中国移动的“大连接”战略实践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8.
云晴 《通信世界》2016,(24):29-30
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运营商,中国移动提出的大连接战略迅速得到了各方关注.对该战略的解读和研究也成为相关方的重要任务.毕竟这样一个战略不仅对中国移动本身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国信息通信市场也将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目前的一些解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对“大”的关注,例如“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带动10个连接,10亿人在中国将是100亿的连接.全世界现在有50亿张SIM卡,一个人带动10个连接总共就有500亿连接.”  相似文献   

9.
为了推进物联网发展,中国移动提出“大连接”战略,目标指向2020年连接总量超过17.5亿,成为数字化创新的全球领先运营商.目前中国移动在物联网方面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为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网络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一年前的2016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正式提出了“大连接”战略:“中国移动致力于成为数字化创新的全球领先运营商,将把握万物互联机遇,全面实施‘大连接’战略,从聚焦管道连接服务向平台级服务和垂直应用领域拓展,持续提升连接价值,努力实现2020年连接数最较2015年翻一番.”  相似文献   

11.
政企市场是中国移动实施“大连接”战略的价值增长点.据了解,中国移动智慧政企工程的内涵是要围绕连接服务优势和基础设施资源优势,突破重点垂直行业领域,拓展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强化基础网络、业务支撑、系统集成、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等基础能力,健全一体化经营体系,做大政企市场收入规模.  相似文献   

12.
2016年第四届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如期而至,在“大连接”战略正式提出的第一年,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以“和你,连接梦想”为主题,围绕“大连接”战略全面展开.其中,智能物联、智慧政企、数字家庭、“双创”、下一代网络等新增板块基于“大连接”战略中的“十大工程”而设定,成为本次展会的创新点之一,而阿里巴巴、华为、爱立信、高通、长虹、酷派、联想等诸多行业大咖齐亮相,更是凸显了合作伙伴大会的初衷.  相似文献   

13.
舒文琼 《通信世界》2016,(34):26-27
回顾中国移动的2016年,可以发现一条脉络清晰的主线——“大连接”战略.在去年底召开的2015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尚冰董事长首次提出面向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大连接”战略设想;进入2016年,中国移动将“大连接”战略作为主线写入“十三五”规划.  相似文献   

14.
舒文琼 《通信世界》2017,(28):39-40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已经落下帷幕.作为国内光通信领先厂商的中天科技,继在2016年通信展上独具创新地提出“4个转变”战略后,今年又高屋建瓴、更进一步地提出“精细服务大连接”战略,在诸多光通信厂商中可谓独树一帜. 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表示,“精细服务大连接”战略包括无限应用服务大连接、智慧服务大连接、平台服务大连接.这一战略基于中天科技多年来所倡导的“精细制造”,与运营商提出的“大连接”战略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天科技服务通信行业,与运营商共生、共创生态链的定位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无线连接和移动计算产生了密切关联.大连接产生大数据,而作为下一代连接技术,5G将当仁不让地成为未来创新革命的催化剂. 5G引领创新革命 从技术角度来看,5G将为“大连接时代”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以及连接提供一个一体化的分布式平台.这个统一的连接架构可以提供更高的峰值速率、低至毫秒级的时延,以及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能效,这将对万物智能连接时代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方昆 《通讯世界》2018,(1):58-59
5G移动回传采用扁平化IP架构,业务流向日趋复杂,网络连接规模相较于4G网络有着10倍以上提升,需要通过新的业务调度技术来满足连接需求。分段路由SR技术是针对5G承载时代泛在连接需求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从5G承载的需求、大连接解决方案研讨的背景谈起,由分段路由SR技术概念、应用价值入手分析,重点对SR技术在5G传送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研究成果对5G承载的大连接解决及产业发展产生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17世界移动大会-上海”近日举行,努比亚不仅携Z17、Z17mini、M2、N2等产品亮相展会,还宣布与中国移动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引发业界热议.分析认为,双方此次牵手对努比亚意味着渠道方面的进一步拓展,以及品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将有助于中国移动4G用户的进一步发展和“大连接”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贺硕 《通信世界》2016,(29):28-29
面对“互联网+”的发展背景,运营商的销售模式应该怎样与时俱进.移动互联网造就了消费者“瞬态化”、“移动化”的需求特点,特别是在万物互联“大连接”的巨大市场前景下,如何应对客户群的海量增长,运营商需要对长久以来形成的销售模式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19.
11月23-26日,2017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和创未来,智连万物”.中国移动携手国内外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探索万物互联时代的产业合作新模式,构筑产业新生态. 今年,中国移动与近200多家知名企业一起围绕“智连万物”的各个环节,开设“智能物联”“智慧政企”“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移动互联”“国际化运营”“5G”“双创”八大展区,全面展现中国移动实施“大连接战略”一年来的成果及行业最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一度销声匿迹的中国移动飞信业务传出消息:企业版飞信上线,为企业用户提供协同办公整体解决方案. 飞信诞生于2007年,在鼎盛时期注册用户接近5亿,活跃用户数有9000万.不过这一切只是昙花一现:在MSN、QQ的多重夹击下,伴随着微信等新兴聊天工具的出现,飞信很快淡出了人们视野.此后即便有消息传出也多为负面新闻,例如今年5月北京移动关停短信转飞信的功能被误传为“中国移动关停飞信服务”. 如今,企业版飞信业务的上线给了业界有力回应,事实上,无论业界如何传言,飞信仍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和大连接战略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