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滇东地区泥盆系出露良好、发育完善,为我国泥盆系研究最早和比较深入的地区之一。1945年,孙云铸教授进行了系统的地层总结;对其中所含的生物羣如:腕足类、珊瑚、植物、鱼类、藻类,也都进行过程度不等的描述,为深入研究滇东地区泥盆纪地层打下了基础。解放以来,野外地质人员对该区泥盆系又进行了详细研究,测制了大量剖面,采集了丰富化石。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出现了更多的问题:诸如海相下泥盆统的存在;婆兮组的时代及其分布;泥盆系的上界问题等。在下、中泥盆统的争论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南盘  相似文献   

2.
右江盆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存在着"F-F"事件以及"柳江运动"形成的石炭系与泥盆系的平行不整合界线.通过对隆林县德峨地区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平行不整合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区域宏观特征、地层(生物带)的缺失,结合地层层序、沉积环境(相)的变化等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台地相存在短暂的暴露剥蚀,并缺失了5...  相似文献   

3.
在苏南孔山剖面和皖东太湖山剖面上泥盆统五通组观山段采集到痕迹化石11属13种,依据其组成和分布特征,将这些痕迹化石划分为两个组合,即Arenicolites组合和Palaeophycus组合.前者可归入Seilacher(1967)的Skolithos痕迹相,代表高能滨岸环境;后者可归入Cruziana痕迹相,代表正常浅海环境.对Palaeophycus组合进一步划分,区别出A、B两个亚组合.分析表明,亚组合B形成于比亚组合A稍远稍深的滨外环境,这一结论,与前人认为五通组为陆相沉积不同.  相似文献   

4.
灌阳下泥盆统和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为滨岸碎屑潮坪相,中泥盆统棋梓桥组和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为局限台地相,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下段为半局限台地相,上段为台地浅滩相,锡矿山组上段为台地潮坪相。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描述的苔藓虫是1951年穆恩之和笔者研究鄂西长阳马鞍山一带的地层时采得的。有关这一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已在古生物学报1卷2期(1953)发表。写经寺组在马鞍山位于上泥盆统黄家磴组之上,中石炭统黄龙羣之下。苔藓虫化石产在写经寺组中部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二叠系牙形石研究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叠系以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为主,是四川盆地的重要产气层之一。作者对33条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工作,在取得丰富牙形石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二叠系的地层划分与对比,二叠纪至三叠纪底部的Neogondolella和Anchignathodus属的演化系列,沉积相与牙形石的关系,和根据上二叠统牙形石色变判断上二叠统油气成熟度指标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三峡区志留纪地层早经中外地质学者报导,特别是在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首次划分三峡志留系为龙马页岩和新滩层,并在龙马页岩中发现大批笔石羣,因而奠定了三峡志留纪地层划分的基础。次年、谢家荣、赵亚曾除在该区进行研究外,并详细划分罗惹坪区地层为下中上三部,下为龙马溪页岩,中为罗惹坪系,上为纱帽层,综合三层取名为杂滩系,均为下志留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谢家荣和赵亚曾曾在罗惹坪统灰岩层中采集了大批腕足类、珊瑚等化石羣,这些化石羣虽提供了该区志留纪的重要资料,但从未获得任何一种上志留纪的标准化石,罗惹坪五龙观剖面又未测完,因而上志留纪地层被遗漏,当然不可能肯定该区有上志留纪的存在(如表1):  相似文献   

8.
桂林泥盆系上统桂林组(D_3g)为碳酸盐台地泻湖相,融县组(D_3r)为潮坪相,榴江组(D_3L)为碳酸盐台地内的盆地相。 文中叙述了桂林上泥盆统碳酸盐沉积相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弄清也门69区块侏罗系上统地层的沉积特征,评价其潜在的含油气性,运用了录井、测井及地震相分析等分析手段,分析了区内上侏罗统的地层划分、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等.认为上侏罗统主要属滨浅海-半深-深海沉积环境,扇三角洲前缘环境次之,沉积特征可划分为深海槽盆相、槽盆边缘斜坡相、半深海相、陆棚混积相、滨海潮坪相、扇三角洲前缘相及蒸发泻湖等相.同时认为上侏罗统自身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独山白虎坡黔南坳陷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界线附近泥盆系者王组、革老河组和石炭系汤巴沟组层序地层的划分和碳氧同位素异常对比研究,揭示其海平面变化特征,根据台地相区三级层序的发育特点,将黔南坳陷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者王组—汤粑沟组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分别命名为SQ1—SQ4,泥盆—石炭系界线位于SQ1与SQ2之间。碳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在杜内阶中期,随着海退事件的发生,δ13C值发生明显的正偏移,偏移量达3.96‰,这次明显的碳同位素正偏移在黔南地区均可得到很好的对比,与华南地区海平面下降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华北二叠纪含煤地层的植物组合,某些大羽羊齿类植物的地层分布,从海水进退、沉积建造和古植物群面貌因素考虑,根据化石材料的分析,探讨了某些大羽羊齿类植物的演化和迁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这次对沙尔布尔地区的1:50000区调工作,在地层方面的新进展主要有;以用Sm-Nd法获得的同位素年龄值为依据首次划分出震旦扎根据生物化石确定了上奥陶统;按岩性的不同将中志留统分为两个组,即沙尔布尔组和哈拉钦布克组,并根据原哈尔加乌组中发现的大量中志留世化石组合,将该组改为沙尔布尔组;在卡拉岗组内首次采集到对确定该组的地质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化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甘肃省文县关家沟组剖面的系统采样,获得大量微古植物化石,鉴定出16个属28个种。依据中国南方及其他地区南华系、震旦系资料,将本区关家沟组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特征与峡东、川西北等地区的晚南华世南沱期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进行对比,确认关家沟组地层时代为晚南华世南沱期。这一结果对研究关家沟组地层对比、时代划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陕南镇巴下寒武统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段的碳酸盐地层中含有大量保存完好、类型多样的海绵骨针化石。基于形态描述法,对海绵骨针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及产地与层位判断。结果表明:根据与其共生的小壳化石和三叶虫等生物地层学资料,发现这些海绵骨针化石属于筇竹寺期; 该区海绵骨针类型不仅包含有形态规则的二轴四射骨针、三轴六射骨针、三轴五射骨针,而且还有形态不规则的四轴四射骨针、五轴五射骨针、尖头星状骨针、二歧分叉式骨针等; 其中的四轴四射骨针、五轴五射骨针、五刺尖头星状骨针、二歧分叉二射式骨针为本次发现的新类型,极大地丰富了海绵骨针的类型。陕南镇巴筇竹寺期海绵骨针化石的数量以及分异度快速增加,充分说明海绵动物在陕南地区寒武纪早期开始大量繁盛并且迅速演化。  相似文献   

15.
The Dabao Formation in the Sou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was previously regarded as Ordovician in age and consists of clastic matrix and blocks of siltstone,limestone,chert,and volcanic rocks.However,some Middle Devonian corals,conodonts,and other fossil fragments within the limestone blocks were discovered in recent field investigations,indicating that the Dabao Formation was formed during late Paleozoic.Combined with other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the Dabao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相似文献   

16.
陆相盆地中沉积岩类、动植物化石的化学成分受沉积时的古环境气候控制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和化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明显区别 ,因此运用地球化学指标来反演古环境气候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反映中、新生代全球气候演化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包括稀土元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并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中、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化学成分特点指出 ,该盆地侏罗纪时总体属温湿气候环境 ,但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中反映高温环境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喜温湿气候型元素 (如 Ba,Cs,Rb,Sc,Hf,Zr Co,Cr)亏损、暗示陆地植被吸附量和粘土矿物吸附作用的 K+含量变低、以及反映干旱气候的 Ca含量明显增加 ,这些特征揭示 :自晚侏罗世开始 ,盆地环境气候具有从潮湿向偏干旱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华南中泥盆世成煤植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依据煤中植物残体分析并结合煤系地层植物群组合特征,对华南中泥盆世成煤植物进行了论证.研究表明形成角质残植煤的植物具有多样性,主要为裸蕨类和原始石松类,其中戴肯涅带蕨(Taeniocradadecheniana)在成煤植物群落中占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8.
桂林大圩下石炭统大塘阶下部发现丰富的动藻迹Zoophycos.Zoophycos遗迹相带的分布范围主要是正常浪基面以下浅海到半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漠河盆地东北部“上侏罗统”开库康组的研究,发现了其与下伏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之间的不整合面,同时对开库康组砂岩和火山岩夹层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的2个样品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均为159 Ma,反映了沉积下限不早于晚侏罗世;在其内的火山岩夹层中获得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36.6±1.9)、(137.5±2.5)Ma,该年龄与开库康组内发育的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晚期化石组合和Ruffordia-Onychiopsis早期化石组合反映的时代吻合,表明开库康组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而非原划分的晚侏罗世。开库康组形成时代及其下伏地层锆石U-Pb年龄揭示了构造不整合面形成于137~145 Ma,进一步约束了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之后漠河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及从侏罗纪伸展盆地转化为白垩纪挤压山间盆地的时代。开库康组时代的重新厘定对进一步研究漠河盆地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通过1:250000天水幅区域地质调查,在礼县鲁班石、郭家坪、青林寺、大南岔沟、固城一带的石炭系地层中相继新发现了丰富的珊瑚、腕足、蜓及非蜓有孔虫、牙形刺及古植物化石,为该地区石炭纪地层的划分和时代归属提供了重要证据。经过区域对比,发现原划地层单元的名称和时代归属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根据新发现的化石及其组合特征,重新厘定了本区石炭纪地层的地层序列和岩石地层单元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