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单位大院构成了中国城市空间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经济一社会一制度的全面转型,中国城市空间正经历着激烈的空间重构.单位大院的空间及社会变化是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过程的微观缩影,是理解与透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社会变化的重要视角.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典型工业企业单位京棉二厂实地考察、访谈,以及厂史资料等多元数据,通过复原其从50年代建厂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变化过程,从空间模式、空间秩序等方面分析单位大院的空间性,试图通过对单位大院的空间变化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案例研究来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重构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2.
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乔永学 《华中建筑》2004,22(5):91-95
从建国初期北京单位大院的形成开始谈起,对单位大院产生的背景、空间的形态以及几十年来的变迁等作简要论述,进而对不同时期和形态的单影响进行总结和分析,试图从中找到条认识现代北京城市空间的新途径,为今天的北京城市空间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单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均质的城市空间向异质的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单位转型是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单位的空间和社区特点对于构建单位退休者社区和基于新单位制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单位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特征和居民迁居,对于重塑城市居住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单位居民迁居和单位隐性化作用是城市空间重构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单位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北京棉纺二厂职工宿舍保护与改造的设计与研究,对产业类历史住区保护的方法进行探索.并由这一问题出发,关注北京现代化发展与低收入居民居住质量提高相协调问题,寻找产业类历史住区保护性再利用中经济性,可行性.可持续性等多向位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主义城市中,单位社区曾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单元,它具有在高墙封闭的空间内综合组织生产生活的自主权。而在转型期经济的背景下,生产逻辑的制度转变引发了单位社区演变的空间响应。空间形态的变化显示,单位大门数量的增加使单位社区的围合度下降,原有单位边界内缩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带状公共开敞空间。土地利用的变化表明,在生产用地减少和生活服务用地增多的结构调整下,各类用地的混合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形态的解释性理论中,有一种解释理论认为城市形态是在复杂政治和经济影响下多元决策的结果.在一些特殊历史时期,城市决策导向会对城市形态带来巨大变化.文章分析北京在1958年前后的城市发展背景和规划决策,剖析当时的决策意图与城市整体形态、街区形态、建筑形态之间的联系,并探究其对城市形态造成的长远影响,希望为城市决策提供...  相似文献   

7.
单位,作为带有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特色的产物,近来成为西方学界“中国研究”中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关注城市单位社区,将其作为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市空间转型的关键。在回顾单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质性方法在研究城市单位社区中的适用性。初步归纳出转型期单位社区变迁的研究框架,认为“单位居民单位社区一单位空间”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释城市单位社区变迁的核心话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单位社区的空间演化:空间形态与土地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主叉城市中,单位社区曾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单元,它具有在高墙封闭的空间内综合组织生产生活的自主权.而在转型期经济的背景下,生产逻辑的制度转变引发了单位社区演变的空间响应.空间形态的变化显示,单位大门数量的增加使单位社区的固合度下降,原有单位边界内缩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带状公共开敞空间.土地利用的变化表明,在生产用地减少和生活服务用地增多的结构调整下,各类用地的混合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自198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已经与全球几十余所著名大产的建筑院系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包括教师互访与讲学合作课题研究和成果出版以及联合教学等等。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城市单位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与内部空间的快速重构已经得到国内外城市地理学及城市规划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同于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中国的转型是渐进式的;并且,在市场化与旧有制度的历史惯性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转型与空间重构的过程更加复杂、更具中国特色。一方面,中国城市土地与住房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城市内部空间的剧烈变化。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引发了以地价为基础的城市土地功能置换;  相似文献   

11.
产业类历史地段的更新改造,是目前城市更新中的热点问题。结合郑州市国棉三厂厂区的更新设计,提出"混合共生"的理念。同时立足平民视角,将三厂厂区的更新改造与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功能设置和节点设计,展现并承载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与市民生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北京同仁堂单位社区为例,考察转型期单位社区的演替过程。单位居民的迁出和非单位居民的迁入导致了单位社区人口构成的杂化过程。传统单位福利设施供给模式走向衰退,基于市场机制的城市生活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了更高品质的服务。单位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3.
增长、结构和效率——兼评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成日 《规划师》2008,24(12):35-39
研究表明,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存在六种缺少效率的典型形态,分别是:分散组团式发展,破碎化的土地开发、过度规模的土地开发,蛙跳式发展.空间随机式发展,过度的混合用途。为推动城市可持续的空间发展,应增强城市规划中经济.定量、模型等方面的分析;引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实行灵活和多样的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实行灵活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转型的大环境下,随着城市新区的开发以及城市中心区传统产业的外迁和置换,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正日益受到城市决策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杭州为例,在分析目前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城市宏观层面的空间发展格局与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5.
翟斌庆  竺剡瑶  许楗 《华中建筑》2014,(12):106-109
"城市再生"理论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强调城市建设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并认为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文化与环境等其他建设目标同等重要。基于该理论,该文以西安为例,探讨了历史城市的规划策略在"城市再生"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中的主要问题与关键因素。西安历史城区的再生实践表明,地方政府拥有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同时,城市规划缺乏完善和有效的实施监管机制。这些也成为城市再生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利用各街道就业数据和人口数据,通过计算18个行业门类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各行业人口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的差异,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状况存在明显不同,其中第二产业要明显比第三产业严重,同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间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不同行业就业的郊区化进程及其集聚状况,成为行业间职住分离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体现城市特色、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北京旧城街道的系统调查和研究,总结出针对特色街道空间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北京旧城街道进行分类和梳理,进而提出有步骤的保护和发展策略,从而激活北京旧城特色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