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媒介从最初简单、单调的模式逐渐朝着复杂、丰富、多样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媒介行业之间的彼此融合也越来越深入,因此形成了媒介融合模式.媒介融合给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效益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使新闻传播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新闻传播的融合模式,如何推动新闻传播的可持续发展,都是目前新闻传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魏丹丹 《造纸信息》2023,(11):130-131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崛起,数字媒介以其便捷、迅速的特点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手段。而纸质书籍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介,始终在文化、教育和娱乐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面对数字化浪潮,纸质书籍能否保持其独特的传播价值成为了众多研究者关心的焦点。因此,文章就多媒介视域下纸质书籍的传播价值展开了探讨,以期能解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渐融合,给新闻媒体等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要促进社会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寻求有效的传播策略十分重要.本文从媒介融合分析、媒介融合对社会新闻传播影响、社会新闻传播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可以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曾艳红 《丝绸》2013,(9):65-69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及物质产品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及传播媒介。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界定丝绸文化媒介的概念并分析丝绸文化媒介的内涵,最后阐述了丝绸文化媒介的传播功能及特点。分析和研究认为丝绸的文化媒介属性来自于它的符号性,在丝绸文化媒介中,它承载着工艺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及审美文化的内涵。同时,丝绸文化媒介具有传播信息丰富,传播形式直接,传播时空广泛,传播手段多样的功能与特点。除了实用功能外,丝绸作为传播个人和社会信息的载体,对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沈国威韩海燕 《中国造纸》2022,(8):后插14-后插15
纸质媒体是一种以纸质材料为载体实现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传统媒介.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数字媒介得以迅猛发展,并广泛运用于诸多领域,同时电视、电脑、手机等接收媒体内容的电子设备也愈发完善.基于纸质媒介、数字媒介在当下信息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二者在城市品牌形象中的设计表达.  相似文献   

6.
丁零 《丝网印刷》2023,(4):90-93
数字媒介可以重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过程、空间维度,进而强化非遗文化的受众情感化体验。文章关注数字媒介通过可感知的形式介入藏毯传统非遗手工艺,并借助数字媒介技术使受众参与体验的新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运用为实现信息的共享传播提供了路径支持,在便捷的信息传播中,也实现了对新的时空关系的重塑,使得人们原有的感知和社会运动方式也被重塑。媒介时空的弹性化、流动化也对传统主流新闻媒介模式带来了较强的冲击,甚至在媒介时空弹性化以及流动化的影响下,位居主流、权威的传统新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媒介模式以及功能定位。信息化技术发展是不可逆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作为主流的传统新闻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实现自身的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阅读需求,才能更好地维持主流新闻的权威地位。媒介时空下网络新闻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及个性化特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能满足不同群体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媒介时空弹性化以及流动化的影响下,实现主流新闻的重塑是当前主流新闻传播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辛以璐 《西部皮革》2023,(8):134-136
文章从媒介化视角探析服装表演在时尚传播中的社会功能。研究认为,服装表演作为时尚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因来自小众文化,最终也会融入大众文化,可以说,服装表演是“小众精英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之间的桥梁、媒介。从传播形式上看,服装表演是结合各类表演艺术进行创作,通过增强叙事来呈现服装;从传播效果上看,服装表演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情绪共振与社会评论场域。所以,服装表演既是时尚的符号化表征,同时还具有身份构建与认同及形塑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媒介市场化运营与公务员媒介素养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务员的媒介素养,主要来自其对新闻媒体属性与社会功能的现实体认。当媒体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的推进工具时,公务员的媒介素养呈现为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单一结构;当媒体双重属性被认同后,媒介素养则是兼顾信息属性、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复合型结构。目前我国公务员媒介素养正由单一型结构向复合型结构过渡,许多问题由此而来。这种过渡与媒介素养重构从三个方面可见。  相似文献   

10.
运动员媒介形象作为当代一种典型媒介形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镜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媒介文化传播作用。而运动员媒介形象的成功塑造与传播对当代社会认同、大众体育文化认知、国家形象提升意义非凡。在对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中,国家应主动塑造体育明星;媒介应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并注重塑造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国家主义意识,以更好地传播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为"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11.
编辑创造媒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内容"的影响非常强烈,从而使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作为创构媒介的编辑人,要从时代主题的高度研究开发旧媒介的内涵,把旧的、美好的东西呼唤出来,用于新媒体的创构和发展,促进新旧媒介互补互动,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字媒体艺术背景下,研究交互影像装置设计的跨媒介技术运用和创新,切入3D打印、数字动态影像与交互、低压LED灯光、亚克力等媒介的融合表现,为当代艺术设计和商业应用的前沿发展提供创新价值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瑞 《造纸信息》2023,(12):83-84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文化、艺术等方面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市场热点。而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美的艺术效果备受推崇,成为了文化旅游推广的重要媒介之一。研究以剪纸为媒介的文化旅游推广策略,对于推动剪纸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与促进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文章以剪纸为媒介探讨文化旅游的推广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融什么?这不仅是一个传媒业界的实践问题,也是传播学学界亟待阐释的学理问题。媒介融合需要顶层设计;媒介融合是一项从核心价值观到媒介技术形态的网络化系统工程。媒介融合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照传媒意识形态和技术形态,以媒介的互动性激活受众的主体性,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出版媒介和新兴媒介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融合已成为传统媒介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以融媒体时代背景为研究切入点,以出版媒介融合为研究内容,分析了融媒体内涵及表现形式,并探讨了影响媒介融合发展的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当前时代背景下针对出版媒介融合发展的具体建议,即:促进知识管理与资源共享、开拓媒介融合渠道、促进多元文化形态,以期为出版媒介融合发展提供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沈滢 《广西轻工业》2011,(10):157-158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涌入,由于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接受的速度与程度相对较高,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给高职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在媒介环境的影响力丝毫不输真实社会环境的背景下,单纯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意识形态教育重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亟待改革,而媒介素养教育的介入则为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体育强国视域,聚焦中国运动员媒介形象。本文运用文献法和纵横比较等研究方法,根据镜像理论,通过以姚明为代表的中外体育纪录片有的放矢地多维对比,深刻剖析了隐藏在影像背后中国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嬗变、特征和成因。最终得出结论,基于镜像与正像的博弈关系是一种本源性的裂痕,为争取国际话语权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运动员国际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必须化解不利舆论,营造正面导向,中国要主动发声,从而助推体育强国和“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唱片媒介作为技术存在物,用一种隐蔽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改造着听觉经验。采取媒介考古的思维路径,利用媒介环境学的理论阐释,从媒介技术角度可以发现,唱片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人类听觉的自由解放,在唱片的进化过程中,人们的听觉经验方式逐渐被改造,实现听觉的离场性、移动性、私人性、本原性等属性,这些变化聚合成公共经验,成了后来视听媒介的传播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由平面设计风格从画面丰富到简约扁平这一现象,尝试探寻媒介的变化对平面设计的影响。设计风格的背后是观者,风格的变化是人的选择,从马歇尔·麦克卢汉开始,对媒介的研究就从单纯的内容转向了媒介自身,进而到对人的影响,同时人在媒介-设计关系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媒介-设计-人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影响了设计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媒介品牌展示着媒体的形象,是受众对于媒体的系统评判,是其外在传播形式与内在媒介素养的综合,标志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品位和人文追求。电视媒介品牌的形象塑造只有注重准确性、创造性、延展性和创新性,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中立足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