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跃东 《山西建筑》2011,37(36):13-14
对目前建筑行业多数建成作品"完成度"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完成度"的若干措施,并通过公共服务中心大楼的设计实践验证了论点,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15,(5)
建筑创作的完成度依赖于建筑成果与设计师意图的契合程度。由于建筑创作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在信息流通、周期、资金、施工等因素制约下,建筑作品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完成度。当今不断发展成熟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以其整体化、数值化与动态化的优势,成为提高建筑创作完成度的有力支持。结合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阐述了参数化设计提高建筑创作完成度的三个具体途径——整体控制、方案优化、辅助建造,以及其在创作建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建筑的问题是什么?什么是设计的高完成度?高完成度该由谁实现?是否可以从管理体制和实施环节上实现可控的高完成度?本文试做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由于不尽如人意的施工环境会影响到建筑建造的过程和结果,建筑的高完成度为许多建筑师所推崇和追求,并且这种建筑完成度通常都以表面处理的精细以及构件搭接的精准为标准。文章认可这一追求的合理性,且进一步追问建筑中的完成度与设计意图之间的关系,并拓展到对待实施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偶然状况的不同态度,以及建成以后的建筑生命时段对于完整的完成度的意义。文章认为需要构筑一种超越纯粹施工精细度而与设计意图相关联的完成度,它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与工程相关的材料、工具和人员,从而包容和吸纳施工过程中的偶然性,并且在置于时间向度的思考中远离潜在的图像化危险。  相似文献   

5.
建筑设计的创新是在不断地分析契合特定基地特征的建筑界面组合可能性,以适宜的技术及合理的代价给出能够融入整体环境之中又和而不同的建筑解答。结合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永久会址的设计回顾,本文探讨了凤栖湖景观环境中的建筑设计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发展与高完成度的营造来实现环境整体的多元包容与地方意蕴的当代诠释。  相似文献   

6.
祁斌 《城市建筑》2007,(12):14-19
2008奥运会北京射击中心是一个功能复杂、造价控制严格的建筑群体项目。整个园区从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都在不断追求整体协调性和高完成度。  相似文献   

7.
设计深度     
国萃 《中外建筑》2010,(12):66-69
近年来,"设计精度"、"设计完成度"、"细部设计"等词成为建筑师行业中的高频词汇,设计深度逐渐成为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关键要素。那么,究竟何为设计的深度?有深度的设计是否构成了建筑内在品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首都机场航站楼的合作设计经历,作者认为建筑产品完成度不高是我国建筑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检讨已经习以为常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模式,充分了解和吸收国外同行行之有效的经验。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几种具体的方式来提高建筑产品的完成度,如转变落后的设计观念和方法,改进建筑师的执业能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模式和方法,对建筑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9.
对于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笔者希望能以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直截了当的行文方式分析其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揭示潜在的设计逻辑。从建成效果看,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无疑是一个优美入画得近乎消失,精致细腻得近乎脆弱的建筑。这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高完成度以及与环境的整体关系上。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18,(5)
追求高完成度的建筑作品是有追求的建筑师的共同目标。结合宝安体育场的设计和建设历程,从设计者的角度分析探讨实现高完成度建筑的作品所须格外关注的两个方面:即建立以建筑师为控制核心的设计组织架构,运用建筑信息化等技术强化协同设计及施工控制。同时结合项目实例对时下推行的建筑师负责制和建筑信息化技术在提高建筑品质方面的作用,加强建筑师"内协同、外合作"的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Embedded in the cultur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s the directive that a façade ought to fit tightly around its building, like a well-fitting suit. "False façades,""façadism," and the "screen façade" have been derisive terms used by architects and critics to describe buildings whose façades appear either too big or too small for their buildings. Postmodernism changed this, so that façade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their interiors were encouraged. The neo-modernism of the last two decades has integrated this "disconnected" façade into the practice of what otherwise is a revival of the system of the heroic period of the movement.  相似文献   

12.
材料问题常常被简化为结构与表面的二分,这一认知方式过滤掉了内在于材料问题中的诸多其他向度,使其成为外在于身体的纯客体对象.通过对于“地点”与“类型”的论述,意图把材料问题重新带回人类的生活模式以及基地的广义上的地形条件.建筑就其根本定义而言,其物质手段——材料与“地点”与“类型”不可分离,并以它们为价值上的依归和导向.  相似文献   

13.
王鲁民 《建筑师》2005,(4):58-64
所谓的弗莱彻(BanisterFlecher)的“建筑之树”,包含着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非主流的”“非艺术的”和“非进化的”三个层次的判断,其中“非进化”的判断是长期困扰且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叙述的难题。伊东忠太、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在对于该难题的正面回答上遇到的困难,证明了西方中心主义或西方文化霸权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解上的深入影响,事实要求我们直面中国传统建筑史料,实事求是的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本性。文章提出如无“内在”的革命或重大的外来影响,任何民族的建筑的发展与变迁,都是在由特定的文化体系对于建筑的核心价值的认定,针对这个核心价值的初始应对格局形成的框架和边界中进行的。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性质和其变迁格局的看法,并期望通过相关的努力使得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更加有机地成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项瑜  朱丽 《华中建筑》2012,(7):77-80
光伏建筑对社会与环境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太阳能十项全能”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推广光伏建筑。在2010年马德里举办的竞赛中,最新的电池组件及光伏技术被应用到建筑中,在建筑的一体化设计上有许多借鉴之处,该文结合竞赛中部分优秀作品分别从电池纽件、光伏技术厦建筑一体化三个方面探讨光伏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建筑学"和"哲学"的各自概念进行分析,论证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可能性,并指出产生交互的两个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审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实践的两种类型,引伸出"哲学"介入"建筑学"的角色定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结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文件的体会,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回顾了中国建筑学和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分析了目前的状况,并指出建筑学的认识论和建筑设计折方法论均肩负着与对俱进、领先世界水平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对建筑消隐有着独特的理解,对具有消隐特质的开放型空间的创造以及对材料的粒子化建构等有着独特的阐释。该文旨在通过结合隈研吾的相关作品,从建筑消隐的缘由、媒介以及手法等三个角度来分析解读其著名的建筑观——“材料让建筑消隐”。提出隈研吾建筑作品的主题是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建筑的视觉表现,建筑通过消隐弱化自身以彰显自然。  相似文献   

18.
潘莹  施瑛 《华中建筑》2009,27(1):149-154
岭南文化的“重商”思想的发展成熟影响了明清以后“岭南派”建筑的形成,“岭南派”建筑注重实用、追求享受的功能观,张扬显露、追逐潮流的装饰风格,人神共居、求财祈福的环境意象和中西合璧、多元兼容的建筑文化特征都深深根源于“重商”思想。  相似文献   

19.
萨伏伊别墅集中表现了勒·柯布西耶早期的建筑思想和理想.它所体现的机器美学一直被认为是理性主义的代表.本文试图从支撑体系、内部空间、立面、环境中来找出其非理性因素,试图呈现该建筑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20.
持续发展建筑是近年来建筑界讨论的热点 ,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代表了持续发展建筑的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 ,是持续发展建筑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在我国“风水”学说由来已久 ,这一学说也并非全是迷信 ,已被实践和理论证明它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 .笔者就“风水”学说、生态建筑从哲学的角度对它的关联性进行了论述 ,并对生态建筑的未来做了展望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