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从西方城市规划学科和行业面临的严重困境出发,讨论了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在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背景象下潜伏的危机.指出目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理论的空心化,理论创新的惰性化以及理论研究阵地的孤立化问题,提出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与国际城市规划学界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但同样面临着从一个相关学科引入"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进入一个以人居空间研究为中心核心研究对象,建构新一代的"规划本位理论(Theory of Planning)"为主线的理论体系创新的新的历史性时期.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城市规划理论界未来进行理论突破的重点方向,进而指出中国规划理论学界必须结合1)资源和能源供应极限的环境特征;2)高强度城镇化的区域特征;3)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性的动力特征;4)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型的人群特征;以及5)信息网络新科技引起的空间聚散特征,回归城乡空间规划对应时代特征的空间复合意义的扎实研究,在提供对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实践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完成对国际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新一轮构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首先介绍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和现实状况;然后归纳对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讨论,并陈述作者的若干观点;最后针对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3.
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加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介绍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和现实状况;然后归纳对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讨论,并陈述作者的若干观点;最后针对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规划职业实践领域的变化、城市规划职业的认同危机、规划师独特的知识领域三个方面对西方城市规划职业实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分析,指出社会-空间过程是规划师独特的知识领域,城市规划学科本体的建设应该强调空间性,这是重塑城市规划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应遵循学科交叉、以人为本、制度创新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7.
世博会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规划过程进行回顾,包括主题的确定与选址,规划的构思过程,规划实施落地,控规阶段,组织方的施工建设、施工图编制和对外方案的谈判.统盘阶段,还包括开幕后运行中间的更新阶段,其中有三个关键节点--选题、破题、解题.之后,展望了2010上海世博会的后发效应,主要有世博会时城市化的重新认识和引导,世博会的城市文化效应,"正生态"城市的实验场,以及探索城市的发展模式的新方向4个方面.最后,指出城市规划技术将会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规划当前主要的问题是解决城市与地球之间的问题,并认为一个好的城市学者(urbanist)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规划师(planner). 相似文献
8.
正在主张大发展、快发展的当今时代,城市建设也处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为了防止无节制、无次序的大肆建设开发,城市规划早已经被纳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则更加引起了城市开发领域和建筑工程领域的高度重视,为了使得城市规划学科更加宽泛科学,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学科的意义、城市规划学科的作用,以及城市规划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工作建议等四个方面做以阐释,通过此文努力将城市规划学科助推到一个良性轨道上去。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成为城市规划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而言,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照搬照抄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本文就城市规划的科学化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2008年新热点问题的城市重大事件需要有一个可操作的定义和范畴,狭义上的城市重大事件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稀缺性、主动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城市的发展过程是由内部经常性动力构成的底线增长和由外部突发性动力构成的跨越提升组成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外部突发性动力,城市重大事件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合理利用,将在短时间实现城市的跨越提升.立足于国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设施管理,城市规划师的任务在于把短期的事件引导到城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框架中,将具体的为重大事件所建设的基础设施与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相结合,使之成为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化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于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发展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综合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分析中(哈耶克与诺斯)两条不同的分析理路,力求从长时空探求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历史发展演变的深层内在逻辑.在对其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回顾分析后,指出制度变迁中"外生力量的内生化"是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必须在中国当前的问题语境中对两条分析理路进行适当的"反思平衡". 相似文献
14.
15.
历史分期是新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手段。由于城市规划发展的独特性,其历史分期工作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诸多困难。在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围绕历史分期指导思想、历史分期依据(标准)、分期标志的选择、历史分期(阶段)的划分数量、"过渡"阶段的归属等若干问题,深入讨论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分期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进而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事件的详实史料,提出"二、六、十一"的历史分期方案,即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分别划分为2个历史时期、6个发展阶段及11个再细分的亚阶段。在具体表述上,主张以中观层次的6个发展阶段作为历史分期的主体形式,即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初创期(1949-195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动荡期(1958-1965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期(1966-197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恢复期(1978-1989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建构期(1990-200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转型期(2008年至今)。 相似文献
16.
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在实施机制方面的改进,分析了当前城镇群规划实施受到的外部环境因素制约:加快发展的压力、行政区经济格局、上下级政府事权不清、部门相互掣肘等,并指出城镇群规划在自身工作定位及与其它部门规划的关系,与现有规划体系的衔接,规划实施调控的对象、方式、手段与机制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现阶段城镇群规划作用的有限性特点。最后提出了对当前开展城镇群规划工作的四点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7.
采取史料分析和老专家访谈等方法,对1957年的“反四过”运动进行历史考察.新中国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是“反四过”的主要诱因,“四过”实际指向整个基本建设领域,但城市规划却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其原因主要是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特殊形势下,对城市规划科学性的认识明显不足. “反四过”的发生成为“三年不搞城市规划”的重要导火索,对1 960年代规划事业走向衰败产生了深刻的不良影响.城市规划界应当将其作为重要的警示教育题材之一,经常性地开展自省和自律,并务实寻求城市规划工作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地理学开始参加我国城市规划的实践。地理学选择的这一应用方向之所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除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外 ,主要的原因是两门学科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又有较强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 ,由于当前的形体规划对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偏好和地理学本身的弱点 ,地理学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探索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展望 2 1世纪的发展趋势 ,指出 :只要地理学通过城市规划的实践在理论上有新的发展贡献 ,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地改革创新 ,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20.
在经济增速放缓、政治体制变革的转型背景中,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应该怎样"转型"成为热题。其中,城市规划附庸于政治而需要被动地应对政治转变是隐含的"常识",但这一认识带来了规划转型的现实压力——受制于无法改变的体制。规划是否的确依附于政治体制,如果不是,又应该怎样看待规划与政治的关系,进而认识规划转型的核心?本文从论述方式、论证视角两个方面解读和反思了中国规划的政治依附性的判断过程,发现城市规划不仅没有长期固化依附政治的角色,反而在不同时代发挥了专业价值。再从解构主义思维反思政治经济结构凌驾于其他结构之上的观点。最后认为,转型中国规划求变的核心并不在于规划要怎样适应政治体制这一或其他外因,而在于反思与自省内因,沉淀与重拾专业价值,进而期待一个多元多维的规划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