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石墨矿中的固定碳的含量是比较复杂的,本文就对含有有机碳和含有碳酸盐的固定碳,在性质和结构上进行充分地研究,还要对样品进行充分地处理,通过条件试验,可以得出结果如下:要对样品采用硝酸处理和低温灼烧,还要在里面添加KMnO_4、AlCl_3圾浓H_2SO_4等除干扰设备,使用此种方法结果和标准值是相符的,在精密度上也是比较好的,比较适合在基层的实验室中进行低含量的固定碳测试。  相似文献   

2.
由于金在矿石中的含量很低,根据矿样的性质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溶样、分离、富集、吸附、灼烧和测定方法。矿石中金的测定有铅试金富集原子吸光谱法、活性炭富集碘量法、活性炭富集原子吸收光谱法、活性炭富集崔化光度法、泡沫塑料富集原子吸收光谱法、鳌合树脂富集原子吸收光谱法、甲基异丁基甲酮萃取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重量法、火试金法等等。活性炭富集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王水和稀王水溶解试样,通过多次分析测定,我认为用稀王水溶解的试样,分析测定结果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应用高频红外碳硫仪测定碳化硅中的S含量。探讨了锡粒、纯铁、钨粒作为助熔剂的用量。并以生产用碳化硅经定值作为校准样品校正仪器,本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1%(n=6)。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用碱性非水滴定法测碳化硅制品中碳化硅及游离碳含量的测试方法,结合笔者的实践,从检测仪器、操作过程以及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测试结果产生偏差的相关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有效测量呈原子状态的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的一种重要手段,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目前在冶金、地质、化工、食品、生物医药等很多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其独特优越的特点为测定矿石中的微量元素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本文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通过试验对矿石中的镍进行了测定,主要对溶剂、酸介质等对测定矿石中镍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研究用固定pH滴定法测定饲料中粗蛋白。实验表明与蒸馏法相比,方法简便、安全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节约水电90%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频感应燃烧炉红外吸收法测定钢铁中碳硫含量,并对影响结果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并依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钢铁中碳硫含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8.
用LECO CS600碳硫分析仪研究了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钒中的碳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称样量0.25~0.35 g,分析时间30 s,WSn助熔剂质量1.3~1.6 g时,分析方法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碳的分析下限达0.003%(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9.
针对具有系统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两旋翼飞行器,提出一种非奇异固定时间自适应控制方法。构造新的非奇异终端滑模面,并基于该滑模面设计固定时间控制器。同时,构造辅助函数避免控制器设计中的奇异值问题。设计自适应更新律估计系统不确定和干扰的上界,从而无需已知其上界的先验知识。基于李雅普诺夫定理证明滑模变量、系统姿态角误差和角速度误差能够在固定时间内收敛至平衡点附近邻域,且收敛时间上界与初始状态无关。最后,在两旋翼飞行器实验平台上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58年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研究生提出了锂、钠等活泼金属做电池负极的设想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始引人注目。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实用化研究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直到1990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成功地采用碳材料作负极、氧化钻锂作正极、高氯酸锂-碳酸乙酯+碳酸二乙酯(LiClO4-EC+DEC)作电解质,研制出新一代实用化的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液态锂离子电池(LIB)。从此,锂离子电池便以其比能量高、电池电压高、工作温度  相似文献   

11.
建立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非合金钢(碳素钢)和低合金钢中痕量铅的分析方法,并优化消解用酸、介质酸度、灰化温度、原子化温度等条件参数,考察铁基体和共存元素的干扰影响.确定的最佳工作条件和试验方法如下:石墨炉的灰化温度为500℃,原子化温度为2100℃,分析谱线波长为283.3 nm.样品称取0.125 g,采用硝酸(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快速准确测定牛奶中的铬含量。方法:前处理采用稀释液超声处理牛奶样品,并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铬,对稀释液的配比浓度,超声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对牛奶样品进行处理分析,测定的相关系数r=0.9997,方法检出限为0.18 ug/L,加标回收率在96.1%~102.9%。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硅橡胶作为基体材料,分别以炭黑、石墨、碳纤维3种碳系材料作为导电填料获得的复合物的电阻温度特性差异。结果表明炭黑作为填料的复合物样品没有正向电阻温度特性,石墨样品仅在较小的温度范围(55~75℃)具有明显的正向电阻温度特性,而碳纤维样品在较大的温度范围(25~90℃)具有较明显的正向电阻温度特性,且电阻温度变化近似线性。综合考虑,碳系填料的形状是影响非结晶聚合物/碳系填料复合物正温度系数的主要因素;非结晶聚合物/碳纤维复合物电阻温度特性具有较好的线性,可用于柔性温度传感器的敏感材料。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非金属材料,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可修饰性强等优点,在光催化领域备受关注。与体相g-C3N4不同,零维结构的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CNQDs)不仅保留了g-C3N4的优点,还具有独特的量子限域效应和特殊的光电效应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化学检测、光电器材及生物医药等方面表现突出。系统介绍了CNQDs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超声法、水热法、微波辅助溶剂热法、固相法、准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基于CNQDs独特的荧光特性,重点介绍了CNQDs在Fe3+/Fe2+、Hg2+等金属离子,Cl-,F-,I-,NO-2等阴离子,酚类、三聚氰胺等有机化合物及胆固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核黄素等各类生物医药试剂的检测;最后,分析了CNQDs在检测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将来...  相似文献   

15.
以无水氯化铝和异丙醚为原料,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氧化铝凝胶。其经800℃煅烧才析出少量γ-Al2O3晶体,γ-Al2O3向α-Al2O3晶型转变在1200℃附近,经900℃煅烧后比表面积仍高达145m2/g,具有介孔结构。以该高活性氧化铝凝胶作为铝源,采用碳热还原氮化工艺合成氮化铝粉体。结果表明,氧化铝凝胶经300℃预煅烧,按n(C)/n(Al)=7.8与碳黑混合,在流量80mL/min高纯N2中,于1450℃还原氮化2h便可合成出平均粒径在400nm的高纯六方相AlN粉体。  相似文献   

16.
以四水合醋酸镧[La(CH_3COO)_3·4H_2O]和三聚氰胺(C_3H_6N_6)分别作为镧(La)和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前驱体材料,通过简易的一锅热解的方法制备了La改性的石墨相氮化碳(La-g-C_3N_4)光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产氢活性与原始g-C_3N_4相比有明显改善,在La(CH_3COO)_3·4H_2O用量为0.5%(是C_3H_6N_6用量的摩尔百分数)条件下,制得的La-g-C_3N_4在6h内的产氢量达到575μmol/g_(cat),是原始g-C_3N_4的2.15倍。  相似文献   

17.
非平衡磁控溅射类金刚石碳膜的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非平衡磁控溅射的方法在室温下制备了光滑、均匀、致密的类金刚石(DLC)薄膜,分析和研究了DLC膜的形貌、结构和摩擦特性.结果表明,靶工作电流对DLC膜的沉积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工作电流的增大,薄膜的沉积速率增大,薄膜中sp3键的含量增加.薄膜的摩擦系数随着工作电流的增加略有增大,在摩擦的初始阶段,摩擦系数较高,随着摩擦循环次数的增加,摩擦系数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张旭  杨绍斌 《复合材料学报》2021,38(5):1558-1566
通过热缩聚合成法,采用尿素为原料,制备石墨相氮化碳(g-C3N4),以磷酸氢二胺作为磷源,制备不同磷含量的磷掺杂g-C3N4(xP-CN),研究磷掺杂对xP-CN的微观结构、形貌及xP-CN/S复合材料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磷掺杂后xP-CN的层间距增大,导电性提高,比表面积变大,10%P-C...  相似文献   

19.
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一种消泡剂类食品添加剂,大量摄入聚二甲基硅氧烷会危害人体健康,其最大允许用量一般为(0.0009~0.2)g/kg。我国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聚二甲基硅氧烷可以在食用油脂和肉制品工艺中使用,但在食用油脂中的最大使用量为10mg/kg,水果蔬菜中最大使用量为0.0009g/kg,在肉制品工艺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2g/kg。  相似文献   

20.
非稳态导热理论在矿井原岩温度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的原始地温是矿井热害治理的基础数据,是进行矿井热源分析、井下风温预测以及制定矿井降温措施的重要依据.井巷围岩温度场是非稳态温度场,为测得生产矿井的原始地温往往需要打30~40 m的深孔,其测定时间长、成本高、难度大.根据非稳态导热理论,在采掘工作面打一定深度的浅钻孔,通过测算原岩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获得该地点的原始地温,并对浅钻孔测温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对浅孔的测温过程以及在实际测温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