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力建设》2005,26(5):74-75
国家电网公司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将实施第1次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工程,目标是通过近2年的努力,重点解决当前供需矛盾突出地区的电力输送能力不足问题。预计通过技术改造将减少因拉闸限电造成的经济损失约310亿元。  相似文献   

2.
提高输电线路变电设备载流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兆庆  祝瑞金 《华东电力》2006,34(10):18-21
面对日益增长的输送能力需求,华东电网有效地实施了线路静态增容和动态增容工作,但是,输电线路变电设备的额定电流限制成为进一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的瓶颈.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变电设备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开关设备的长期连续过载能力、短期过载能力和紧急过载能力,可以期望,结合华东电网的实际,通过对开关设备过载能力的深入研究,将极大地拓展华东电网提高电网输送能力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提高系统电网输送容量不同方案的比较,分析耐热铝舍金导线对提高线路输送能力的可行性,并对具体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评估。  相似文献   

4.
《安徽电力》2006,23(3):22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在积极推进以特高压为重点的国家电网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工作。两年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工程共提高输送能力7442万千瓦,相当于多送出了四个三峡电站的电力,在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迎峰度夏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专家介绍,近期川渝电力紧张状况的缓解,就直接得益于国家电网输送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青海电网2010年典型运行方式下系统安全稳定性能的计算分析,着重研究青海主网与西部电网主要断面的输送能力和制约青海西部电网受电能力的因素,对如何提高青海西部电网输送能力的方案和措施进行探讨.提出在青海两部电网局部加装串联补偿装置,辅以低压电容补偿容量的增加和负荷侧功率因数的提高,将有效提高青海西部电网的输送能力.  相似文献   

6.
汤伟 《安徽电力》2006,23(1):8-12
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发电机励磁系统对电网暂态稳定水平的影响以及通过改造励磁系统提高电网输送能力的可行性。经分析表明,快速励磁系统提高电网暂态稳定水平和输送能力的作用最大,通过改造完善励磁系统输出特性可以有效提高电网暂态稳定水平和输送能力。  相似文献   

7.
柔性低频交流输电应用于中远距离海上风电送出具有技术经济优势,研究其输送能力对确定系统参数和方案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文中分析了约束海上风电柔性低频交流送出系统输送能力的电压、电流条件,推导建立了由最大输送功率和最远输送距离描述的输送能力计算方法;计算了220 kV和330 kV系统的输送能力,分析了系统频率和海缆截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12.5~30 Hz频率范围、最大1 200 mm2海缆截面,离岸距离为250 km时,单回220 kV和330 kV系统输送的风电场最大容量分别约为200~400 MW和200~570 MW。实际风电场柔性低频交流送出系统的参数还应在经济性分析的基础上具体确定。  相似文献   

8.
《电器工厂设计》2005,33(1):39-39
从国家电网公司了解到,我国将投资6到8亿元对现有骨干电网进行技术改造,象铁路提速一样,我国骨干电网的输送能力也将提高。这将有效缓解各地用电紧张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智能电网对进一步提高电网热稳定输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移动互联、在线监测的热稳定输送能力扩容研究是目前线路动态增容的主要技术解决手段。相比以往线路动态增容技术往往将重点放在线路热稳定输送能力增容计算上,而缺乏对计算结果的后期处置应用和系统整合,基于国内主流能量管理系统(D5000,OPEN3000)平台和在线动态监测增容技术,综合考虑线路通道所在地理区域的气象预报信息,现场部署安装在线监测装置,采集现场导线状态及环境信息,将采集信息通过电力物联网网络传输技术发送到后台监控主站,由系统热稳定输送能力计算模块进行增容计算,得到输电线路高、中、低3档允许载流量、大潮流转移后线路温升时间等信息,结合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时动态给出线路正常允许输送能力和事故处置辅助决策,实现"外网安全接入,内网增容应用,辅助决策智能推送"。系统为电网提升热稳定输送能力提供有效智能技术支持手段,进而为扩大跨区新能源消纳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0.
电力简讯     
国家电网公司批复华东电网提高输送能力方案500 kV主网架有望增送10 710 MW国家电网公司批复了华东电网公司及所属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省电力公司全面提高现有电网输送能力的方案,整个工程将持续至2007年12月,分三期进行。工程实施后华东500 kV主网架将提高输电能力逾10 000 MW。国家电网公司肯定了华东电网公司和所属各省(市)电力公司按国网公司的部署,坚持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和设备安全为基础,正确处理提高电网输送能力与保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经济效益、与跨区跨省电力平衡的关系,通过改进仿真技术、利用控制技术、采用…  相似文献   

11.
《陕西电力》2007,35(6):41-41
“西北电网动态特性研究”科研项目已通过评审,研究成果显示:西北电网西电东送能力可提高一倍,相当于在不增加基建投资的情况下,增加了两条330kV省际联络线的输送能力。  相似文献   

12.
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徐政 《电网技术》1995,19(8):7-12
本文对影响交流输电系统输送能力与输送距离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同步运行的稳定性,电压和无功控制,串联电容补偿和并联电抗补偿等,并提出了交流输电系统的短路比概念,比较确切地刻划了两瑞交流系统对交流输电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导出了一组交流输电系统输送能力与输送距离的关系曲线,可供电力规划和设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大容量、长距离输电和电力负荷快速增长的需求,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十分必要。介绍了提高电网输送能力的方法,提出了限制短路电流的方法—串联电抗法。该方法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电网输送能力,并通过理论和实例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智慧输电线路建设是将坚强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具有本质安全、实时感知、全息互联、自主预警、智能处置等五大基本特征。依托智慧输电线路实现输电线路热稳定输送能力智能动态增容,无疑是未来提高线路输送能力最有应用性的科学方法之一。基于智慧输电线路的智能增容决策系统,纳入智慧输电线路建设总体方案,依托国内主流EMS平台,通过采集配套装置实时掌控输电网运行数据和气象条件,经由汇聚环节传输到监控主站及热稳定输送能力计算系统,在基础应用层实现以线路为单元的热稳定输送能力智能计算与分析。进一步,提出在专业应用层实现智能增容专家辅助分析决策,将最终辅助决策相关策略自动、智能、友善地推送给运行控制人员,实现对线路热稳定输送能力的智能、快速、有效控制,显著提升了动态增容技术的智能性和实用性。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适用性,具备推广至其他省市电网的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满足大容量、长距离输电和电力负荷快速增长的需求,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十分必要。介绍了一些提高电网输送能力的方法,并提出一种常用于限制短路电流的方法———串联电抗法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通过理论和实例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提高输电线路输送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讨论提高输电线路输送能力及自然功率与输电线路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出利用相间紧凑型输电线路是提高输电线路输送能力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连续7年电网建设投资超百亿的基础上,2007年江苏电网建设投资将达到创纪录的186亿元,以进一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电网适应性评估是在一定的电力负荷需求和电源装机容量基础上,对输电网输送能力进行评估。电网适应性评估反映了电网在负荷需求不断增长、电源装机容量逐渐提升的情况下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研究了在现有电网结构基础上,通过数学方法分别在考虑线路输送极限和不考虑线路输送极限两种约束条件情况下的潮流情况和购电费用,来评价电网线路的输送电能力,通过实例应用进一步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铝包钢绞线张力大、弧垂小,在输电线路大跨越设计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因为输送容量偏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通过试验验证,将铝包钢绞线最高允许运行温度提高至130 ℃,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其输送能力,为今后大跨越线路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直流输电送端系统的运行状况是否对输送功率有影响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了交直流系统整流侧联于不同强度交流系统的运行特性,结合逆变侧联于不同强度交流系统的运行情况,指出送端系统短路比与受端系统短路比的大小关系会影响直流输电系统可输送的最大功率。首先研究了整流站和逆变站的功率曲线,分别得到送受端系统短路比与其相应的最大输送功率的定量关系。然后分析了在相同的输送功率极限下整流侧和逆变侧短路比的关系,将两端系统可输送的最大功率相等时的短路比定义为转折短路比,并得到输送功率转折点。最后指出送受端系统的强度都会影响直流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当两端系统短路比与转折短路比存在某种关系时,由其中的一端系统对直流系统的输送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并通过PSCAD仿真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