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反病毒技术的发展,从当初的防病毒卡到现在种类繁多的反病毒软件,它们中的大多数共同的特点就是遵循被动防御式防毒理念——即作为系统的一个应用部件,在病毒已经侵入系统后再进行排毒工作。与前人相比,冠群金辰出品的KILL 98不再继续“被动”,它采用CA独有的主动内核(ActiveK)反病毒技术,直接在操作系统的内核中加入反病毒功能。一方面可在病毒入侵的瞬间做出反应,另一方面还可将企图入侵系统的病毒拦截在系统之外并杀除。计算机系统的各种操作归根结底都是操作系统内  相似文献   

2.
4月26日,CIH病毒大爆发,世界各国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中国的计算机用户也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一时间,反病毒业界热闹纷呈,种种法宝陆续亮相。本人也有一些体会和经验,与各位探讨一下治病之道。 实时反病毒 当代计算机病毒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已经能够将病毒的作用机理与操作系统底层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比如CIH病毒使用了Windows95/98特有的VxD虚拟驱动技术。这种与操作系统紧密结合的病毒针对特定系统,令使用传统反病毒武器的用户很难及时察觉。  相似文献   

3.
《信息网络安全》2004,(10):49-49
应急与恢复系统(Rescue and Recovery)是一项用于备份和恢复的IBM Think Vantage技术。该技术的设计理念是在各种风险状况下:包括操作系统和软件故障、崩溃或者病毒攻击,尽可能快地恢复整个硬盘,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甚至个人文件夹。Rescue and Recovery规划了一键操作功能和受保护的备份,支持用户恢复到最近的硬盘备份状态。  相似文献   

4.
面对这几年来潮起潮落的反病毒市场,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下病毒与反病毒斗争的历史,认清病毒防治概念,免除广告的诱导,为电脑安全采取必要的、科学的对策。病毒与反病毒的较量反病毒经过了消毒/杀毒→防毒→开放式杀毒等过程。反病毒技术总是跟着病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1.查毒杀毒软件发展阶段1989年初传入我国的首例病毒——“小球”病毒.揭开了病毒战的序幕,它给我国计算机界敲响了警钟,促使人们提高对计算机安全技术问辔的再认识。‘号球”病毒并不是通过网络系统传播病毒的,而是以磁盘方式互相传染的,能传染使用Pt:-Dt)S或…  相似文献   

5.
IC卡系统的安全技术及其应用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锋  熊璋 《计算机应用》2003,23(Z1):272-274
讨论了IC卡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技术,从底层硬件、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软件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通过一个自动售货机IC卡消费系统的安全性设计方案着重说明了上层应用软件的安全性设计.  相似文献   

6.
以《东方快车》而闻名的应用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实达铭泰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反病毒领域、并推出经过10年技术沉淀的新一代以反新病毒为特征的软件——《东方卫士》,该产品采用自免疫机制,突破了传统的特征码查杀病毒的瓶颈,引领反病毒软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许多计算机病毒在被清除之前可能已经对计算机造成了严重危害,解决的方法是采用实时反病毒技术,在病毒入侵时就把它清除掉。通过对VxD技术的分析,介绍了实时反病毒防火墙的技术原理,论述了VxD技术在不同操作系统中防火墙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1999,(44)
市场讲究定位,尤其是当我们已置身于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企业市场定位就是企业需要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合适的位置。但是企业对应用软件产品进行定位首先要做的一项必要的工作便是:给时代背景定位,然后才能给自己的产品确定位置。 就拿反病毒产品来说,作为一种应用软件它具备一个特殊性,就是需要嵌入系统的底层,因此其技术性的核心便是紧跟系统环境的发展,与其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9.
《个人电脑》2008,14(4):125
从传统安全防御的角度来看病毒、木马与安全防御软件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安全防御软件其实是处于被动状态的,一定是先出现病毒,然后才会出现针对该病毒的安全升级。换句话说,在病毒和反病毒之间,永远存在着一个难以消除的时间差。而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中未被发现的漏洞、后门往往会成为病毒、木马的攻击对象,并且造成极大的损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零日攻击”。  相似文献   

10.
如何防治计算机网络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计算机病毒仅侵入DOS等单机操作系统,但病毒的恶作剧者,现在已将病毒侵入到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器上.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可以按指数增长模式进行再生.病毒侵入到计算机网络,可以导致计算机效率急剧下降,系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短时间内造成网络系统的瘫痪,因此,网络环境下病毒防治已成为计算机病毒防治领域的研究重点.一、网络病毒防治技术的产生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防治病毒产品种类繁多、性能互异,且各种防治病毒系统产品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但大多是针  相似文献   

11.
市场讲究定位,尤其是当我们已置身于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企业市场定位就是企业需要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合适的位置。但是企业对应用软件产品进行定位首先要做的一项必要的工作便是:给时代背景定位,然后才能给自己的产品确定位置。 就拿反病毒产品来说,作为一种应用软件它具备一个特殊性,就是需要嵌入系统的底层,因此其技术性的核心便是紧跟  相似文献   

12.
1月11日,瑞星全球反病毒监测网截获一个可以同时通过电脑和蓝牙功能感染手机病毒,命名为“韦拉斯科(Win32.SIS.Velasco)”。据反病毒专家介绍,这是全球第一例可以同时在手机Symbian操作系统和电脑windows系统上运行的病毒。随着智能手机和电脑之间的信息共享成为趋势,此类“跨平台”病毒也许将会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3.
病毒与反病毒从来就是魔与道的关系,在彼此角逐中交替占着上风。自1986年第一个广泛传播的电脑病毒“大脑”诞生以来.病毒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8年,与此同时,反病毒技术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成熟的一个过程。病毒扫描技术是反病毒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病毒引擎的核心力量。从最早的检验法到特征码法,反病毒技术初次定型,未知病毒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4.
《信息网络安全》2004,(10):49-49
应急与恢复系统(Rescue andRecovery)是一项用于备份和恢复的IBMThinkVantage技术。该技术的设计理念是在各种风险状况下:包括操作系统和软件故障、崩溃或者病毒攻击,尽可能快地恢复整个硬盘,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甚至个人文件夹。Rescue and Re-  相似文献   

15.
许多计算机病毒在被清除之前可能已经对计算机造成了严重危害,解决的方法是采用实时反病毒技术,在病毒入侵时就把它清除掉。通过对VxD技术的分析,介绍了实时反病毒防火墙的技术原理,论述了VxD技术在不同操作系统中防火墙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电脑自做》2002,(9):121-122
随着当年CIH的广泛流行,人们愈来愈现病毒的可怕,也差不多从那一时起,各大反病毒公司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近几年病毒的技术可谓越来越高明,如去年在网上广泛传播的尼姆达病毒,到近来的中国黑客,还有前年就已经有的可以杀掉病毒防火墙的病毒。相时于病毒的技术日渐提高,那反病毒一方又有什么对应的方呢?这场持久战中敌我双方近来都有哪些新的动向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刊特请到瑞星公司的副总经理谈文明先生来谈一谈现在的病毒和反病毒技术。  相似文献   

17.
网络系统实训是针对操作系统开展的实训活动。相对于一般的在机房进行的应用软件实训,它具有实训数据保存困难、实训环境复杂等特点,因此在普通机房进行网络系统实训具有较大困难。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构建网上的网络系统实训平台则可以很好解决网络系统实训在普通机房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网络系统实训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8.
网络系统实训是针对操作系统开展的实训活动。相对于一般的在机房进行的应用软件实训,它具有实训数据保存困难、实训环境复杂等特点,因此在普通机房进行网络系统实训具有较大困难。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构建网上的网络系统实训平台则可以很好解决网络系统实训在普通机房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网络系统实训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种能对电子邮件病毒进行实时监控并自动清除的反病毒软件在我国研制成功并开始投放市场。这是我国反病毒产品首次具备这一重要功能。 我国著名的反病毒软件公司——北京瑞星公司去年12月26日在北京宣布,其最新一代反病毒产品瑞星杀毒软件新品2001版实现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和功能提升,其中包括有效地预防和杀灭邮件病毒的重要功能。当用户在发送、接收和打开电子邮件时,瑞星杀毒软件新品2001版能自动对电子邮件及其附件进行监控,一旦发现病毒将自动清除,确保用户的邮件无毒并且可用。  相似文献   

20.
邮件病毒遭遇克星 瑞星杀毒软件新品2001版上市 本刊记者袁勇报道一种能对电子邮件病毒进行实时监控并自动清除的反病毒软件在我国研制成功并开始投放市场。这是我国反病毒产品首次具备这一重要功能。 我国著名的反病毒软件公司──北京瑞星公司日前在北京宣布,其最新一代反病毒产品瑞星杀毒软件新品2001版实现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和功能提升,其中包括有效地预防和杀灭邮件病毒的重要功能。当用户在发送、接收和打开电子邮件时,瑞星杀毒软件新品2001版能自动对电子邮件及其附件进行监控,一旦发现病毒将自动清除,确保用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