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电话线实现水情远程测报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电话线实现水情远程测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案,给出了系统硬件构成,通信协议和软件设计框图,该方案已应用于灌区流量远程测报系统中。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流量远程测报系统的构成 ,给出了单片机控制Modem硬件图、单片机与上位机的通信协议及软件设计流程图和部分清单。该设计方案已应用于灌区流量远程测报系统中 ,运行稳定 ,完全满足实际运用的要求。同时该设计方案还可应用于其它远程测报自动化系统中。  相似文献   

3.
水渠水位测量具有测点多而分散的特点;传统的水渠水位测报系统采用人工检测的方法获取水位数据,整个测量过程繁琐、费时,而且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为了向水位监测中心提供精确、及时的水位检测数据,介绍了一种基于ADAM5510和GSM技术实现水渠水情远程自动测报的系统;具体给出了系统结构、工作原理,系统分为设在现场的现地控制单元和设在控制中心的集控层;论述了利用GSM实现远程通信的方法;目前,该技术已实际应用,成功地实现了水位信息的自动采集、存储、远程通信及实时查询;根据水位信息的实时变化,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实现对闸门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无线遥测技术,设计了水库泥沙量远程无人值守自动测报系统。其中包括太阳能电池供电、泥沙传感器、遥测终端及其控制机、无线通信和可靠性设计等技术,能较准确实现水库不同观测面的泥沙含量自动测报。实践证明,该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完全适用于水库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GSM短消息的水渠水位自动测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峥嵘  徐猛 《计算机工程》2007,33(7):234-236
提出了一种利用 GSM 网络的短消息业务,实现水位自动测报系统中水位信息远距离传输的解决方案,给出了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并着重论述了利用短消息实现远程通信的具体实现方法。目前,已将该技术应用于张掖市水渠水位监测系统,成功地实现了水位信息的自动采集、存储、远程通信及实时查询。  相似文献   

6.
利用现有电话网建立通信网是实现联网最经济、最方便的方法。本文介绍了用电话网实现灌区水情测报系统的设计方案、水情测量原理和实现算法,给出测点单片机与MODEM硬件接口电路和软件设计框图、单片机与上位机的通信协议,阐述了上位机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最后给出灌区水位和流量实时测报运行结果。该设计方案已应用于河北省涿鹿县灌区水情测报系统中,数据准确、运行稳定,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该设计思路不仅能应用于水利,还可应用于远程抄表、信息家电等其他领域。用电话网实现灌区水情数据的测报$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213022…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水位测量具有测点多而分散的特点,传统的地下水水位测报系统采用人工检测的方法获取水位数据,整个测量过程繁琐、费时,而且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为了向水位监测中心提供精确、及时的水位检测数据,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GSM网络的短消息业务,来实现水位自动测报系统中水位信息远距离传输的解决方案,给出了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并着重论述了利用短消息实现远程通信的具体实现方法。目前,已将该技术应用于太原市地下水水位监测系统,成功的实现了水位信息的自动采集、存储、远程通信及实时查询。  相似文献   

8.
基于GSM短消息的地下水水位自动测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地下水水位测量具有测点多而分散的特点,传统的地下水水位测报系统采用人工检测的方法获取水位数据,整个测量过程繁琐、费时,而且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为了向水位监测中心提供精确、及时的水位检测数据,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GSM网络的短消息业务,来实现水位自动测报系统中水位信息远距离传输的解决方案,给出了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并着重论述了利用短消息实现远程通信的具体实现方法.目前,已将该技术应用于太原市地下水水位监测系统,成功的实现了水位信息的自动采集、存储、远程通信及实时查询.  相似文献   

9.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组建涉及到现地信息采集,远程通信传输、数据落地处理等关键环节。通过卫星通信特点分析,当前卫星通信终端产品性能比较,系统建设需求和现场通信资源调查相结合,提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组网方案。通过水利部948项目——"恶劣自然条件下水文测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课题的实施,在西藏雅鲁藏布江和高原冰川径流区域建设水文自动测报实验站点,通过卫星通信在遥测站进行数据传输应用,分析其数据传输的畅通率和准确性,为卫星通信技术在高原无公网通信及恶劣环境条件下提供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建立在Ethernet上的嵌入式水情测报系统的设计方法.系统采用ARM核的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S3C44B0X作为硬件平台,通过移植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进行任务的调度和管理,将LwIP协议栈嵌入到水情测报仪中构建嵌入式Web服务器,通过以太网与网络相连,实现了水情数据的远程传输.  相似文献   

11.
基于Web和OPC技术的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基于COM/DCOM的OPC技术应用于工业控制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Web和OPC技术的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方法.首先给出了基于Web和OPC技术的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接着深入研究了远程监控系统OPC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的实现技术,并给出具体的实现方案.提出的实现方案在汽车换档器远程测试系统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本地对远程声级计的测控,提出了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并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实现嵌入式远程实时数据采集和控制的方案.该方案将Java Applet程序嵌入到静态网页中去,实现了远程声级计测控系统的数据动态Web显示.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案实现的远程声级计测控系统人机界面友好、使用简单、软件升级和维护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采用压力传感器与单片机系统相配合设计的水位远程自动测报系统。此系统通过无线数传的方式向中心站发送水位信息 ,并自动生成各种报表 ,对水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现了水位监测的实时性 ;此系统将在水利建设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位远程自动测报系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一种采用压力传感器与单片机系统相配合设计的水位远程自动测报系统。此系统通过无线数传的方式向中心站发送水位信息,并自动生成各种报表,对水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了水位监测的实时性;此系统将在水利建设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设备远程监控系统不能真正有效地支持分布式网络化生产和管理模式,提出一种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分布式工业设备远程维护系统,该系统不依赖于具体的硬件和软件平台,设备能方便地加入或退出系统。阐述了系统总体结构和系统安全性设计,重点分析了实现分布式结构的关键技术—查询服务器的4个机制及其实现技术方案,并讨论了系统的总体通讯方案,为分布式设备远程服务系统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该系统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关键设备的维护效能,为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移动Agent的智能家庭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计算模式的智能家庭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了移动代理计算的优点,为智能家庭远程监控的时实和可靠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系统在应用中显示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和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RM-uClinux和Web技术的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讨论了系统的具体技术及实现方案,该系统可以实现远程数据的现场采集,经以太网口通过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送给远程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远程用户可以对远程数据访问并做出相应的远程控制决策。  相似文献   

18.
张彦  李茂青 《福建电脑》2005,(12):71-71,70
本文简单介绍了SCADA系统,它由主控站与远程终端组成。主控站可直接通过中继站读取现场数据,远程嚣端站实现了数据采集及传输。根据远程终端RTU的主要功能,通过对多种实现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择了以通用型16位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单元的硬件方案。文中给出了远程终端RTU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思想及实现方案,母体描述了该系统硬件组成与软件设计特点。该设计可采集到和传榆各种信息,RTU的应用为系统信息及时、准确、可靠传输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在对现有水情测报产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用基于uC/OS-II的嵌入式系统来设计的方案,并从系统结构、硬件和软件等方面论述了本水情自动测报终端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实现方法。通过系统实际的开发和应用,证明了此方法具有很多优点。不仅提高了开发效率,而且使得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移动Agent的智能家庭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计算模式的智能家庭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了移动代理计算的优点,为智能家庭远程监控的时实和可靠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系统在应用中显示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和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