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充分发挥服装号型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提出了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按照不同地区、年龄进行细致划分,对男、女体型采取不同的体型分类方法制订出与消费者体型相适应的人体数据库,并定期对服装号型标准进行修改,提高服装号型的覆盖率,使服装号型能够与服装消费者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对苏南地区学龄期儿童(从7岁到13岁)的服装人体测量数据了统计分析,总结了学龄期男士儿童的体型特征和体型变化规律,对学龄期儿童体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根据学龄期儿童的体型分布规律,给出童装的建议号型标准。 相似文献
3.
4.
文章针对现代文胸号型系统逐渐暴露出的诸多弊端,对新号型系统的制定做了探索,重点研究了罩杯尺码与乳房形态、体积的匹配关系,为文胸的设计制做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参照服装量身定制细分服装号型来提高合体性的思想,通过三维人体扫描仪获取人体尺寸,提出服装领部号型可以表示为:颈根围/颈型分类,并统计出服装领部号型系列。 相似文献
6.
为了帮助相关企业正确标注服装的号型与规格,结合目前市场上服装号型与规格标注的现状分析了服装产品标准对号型与规格标注规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三维测量技术采集陕西省18~25岁的男大学生的体型数据,采用快速聚类法将男大学生体型聚为S、N、F三类。根据体型分类,先确定控制部位和中间体,然后采用非参数和密度估计法设置身高和胸围的分档数值,其他控制部位的分档数值通过与身高和胸围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到,由此确立了陕西省男大学生2.0~2.5号型系列,号型覆盖率达到90%,符合服装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购服装,但服装的合体性一直是人们所担心的问题。本文从无锡地区品牌女装的市场调研着手,提出了合理调整和修订我国现行服装号型标准的建议及解决网购服装合体性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服装号型》国家标准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服装号型》国家标准的由来 为了改变以往我国服装批量生产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规格设置及标识混乱,成衣产品规格覆盖面狭窄,上、下装不配套及消费者购衣准确率低等落后现象,提升我国批量生产服装水平和销售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合体穿衣”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早在70年代末就已考虑制定一个相应的国家标准。通过在全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中老年女装图案的时尚个性化设计,通过对比中老年和青年女装图案设计在选材和色彩搭配上的差异,整理归纳出适合中老年女装图案的设计题材以及配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适用于中老年女装图案的设计风格主要有:抽象风格、简约风格、田园风格、传统风格以及肌理图案。研究认为:在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中老年女装图案的发展必将与时尚潮流趋势紧密结合,突破以往的旧形式,朝着题材多样化、内容主题化和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图案品质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将成为中老年女装图案设计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对比含水量为60%、50%和40%的醋醅在熏醅前后的变化,分析醋醅不同含水量对总酸、蛋白质、不挥发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总酯、淀粉、总黄酮及丙二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态氮和淀粉在含水量40%的醋醅中含量降低速度最快,熏醅第1天分别由0.49%和10.00%降低至0.13%和4.75%,含水量50%的醋醅次之,分别降至0.34%和7.49%;还原糖在含水量50%的醋醅中含量降低速度最快,熏醅第1天由4.50%降至1.67%;含水量60%和50%的醋醅更有利于酯类和黄酮类成分的保留,其中酯类由1.70%分别升高至3.42%和3.78%,总黄酮由7.77 mg/100 g分别升高至9.93 mg/100 g和12.10 mg/100 g。丙二醛生成量在含水量60%、50%和40%醋醅中分别达到0.41 mg/kg、0.74 mg/kg和1.14 mg/kg。在3种不同含水量的醋醅中,含水量50%的醋醅中各类物质的变化最为均衡。 相似文献
14.
从国情与老龄服装设计的特点出发,研究了丝绸在中老年服装中的功能特性及运用思路,综合价格因素、实用性、舒适性等,探讨了如何将丝绸织物更为合理地运用在中老年人日常服装中。通过对服装衬里结构的改良及远红外技术在提升中老年丝绸服装功能性中的应用分析,让视觉华丽的丝绸织物在中老年服装中找到功能性的契合点,使丝绸服饰在交叉科学技术与艺术中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5.
16.
17.
Shanxi aged vinegar is a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vinegar made from several kinds of cereal by spontaneous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techniques. In order to get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diversity present in its fermentation, the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s including 47 yeast isolates, 28 lactic acid bacteria isolates and 58 acetic acid bacteria isolates were recovered in different fermenting time and characterized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approaches including inter-delta/PCR, PCR-RFLP, ERIC/PCR analysis, as well as 16S rRNA and 26S rRNA partial gene sequencing. In the alcoholic fermentation, the dominant yeast species Saccharomyces (S.) cerevisiae (96%) exhibited low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diversity among the isolates, while Lactobacillus (Lb.) fermentum together with Lb. plantarum, Lb. buchneri, Lb. casei, Pediococcus (P.) acidilactici, P. pentosaceus and Weissella confusa were predominated in the bacterial population at the same stage. Acetobacter (A.) pasteurianus showing great variety both in genotypic and phenotypic tests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76%) in the acetic acid fermentation stage, while the other acetic acid bacteria species including A. senegalensis, A. indonesiensis, A. malorum and A. orientalis, as well as Gluconobacter (G.) oxydans were detected at initial point of alcoholic and acetic acid fermentation stag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