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展示技术在很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将该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示中,将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博物馆传递各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作用。本文将从数字展示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示中的优势、策略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的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新媒体在博物馆数字展示中的应用受到许多博物馆和新媒体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在博物馆工作中应用的现状,总结了四大应用方向:网络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掌上博物馆、数字展厅与互动装置,最后还总结了新媒体在国内博物馆中运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何卉娟 《上海包装》2023,(11):64-66
博物馆展览设计可以引进先进的现代数字展示技术,打造真实的历史场景和空间,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领略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全面总结了博物馆展示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了现代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应用及具体策略,旨在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展示方式,更好地传播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众消费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力逐步提高,生活中被各类展示展览及资讯信息浸润着。在博物馆展示中,交互设计是观览者与展品之间沟通的桥梁与途径,而交互对象则是桥梁的底柱更是核心之处。交互对象在博物馆展示中以媒体技术与应用设备为基础,契合展览主题的内容与形式,充分考虑人的情感需求以及行为习惯,实现展示信息的多感官、多层次、立体化的有效传播,极大地改变传统展示中的设计模式与观展方式,增强了观览者与展览的互动体验性。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经验传承、学习、休闲的重要场所,我国的博物馆行业在近年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各地都在新建或者改造各类型博物馆。本文的研究对象展示图文系统属于博物馆展示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的概念认为展示图文只是展品的辅助说明,很少能把图文系统作为贯穿博物馆展示内容和环境建设的整体性项目来看,特别针对展示图文系统设计管理的方法和指导也非常少见。因此笔者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展示工程建设为例,试图站在博物馆建设项目设计管理者的角度,把这类大型展示工程中的展示图文系统的设计管理流程做一个较为完整的阐述和分享。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专题展示空间中叙事性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亚明 《包装工程》2018,39(4):23-30
目的研究专题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中运用叙事学原理展开形式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方法以文学领域的叙事理论为基础,综合实地调研、文献资料、实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叙事方式进行对比,来探索博物馆专题展示空间中叙事思维方式、叙事元素构成以及叙事语汇的表达。结论专题博物馆展示陈列中不仅要关注整体的叙事结构,叙述节奏,还应当注重展示空间的条件,发挥空间的优势,内容与环境相协调。在主体内容的展示陈列上应当关注它与背景的关系,重视视觉界面的综合陈述作用。发挥叙述节点上语言元素的积极作用,合理安排场景、道具、装置、图形与符号,从而改进和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其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吕燕茹  张利 《包装工程》2016,37(10):26-30
目的研究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分析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化展示之间的关系,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型要素,分析多元化数字展示中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研究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创新应用,从传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可视化创新应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移动交互式应用、传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仿真展示、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展览体验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型应用有利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旭 《包装工程》2015,36(10):20-23,48
目的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推动与帮助的作用。方法以交叉学科为手段,首先从数据库标准化建设、资源共享机制、产业化建设3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进行剖析;其次从非遗原生地、公共文化场馆、公共旅游场所、大众教育4种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进行分析;最后以基于PC网络平台、智能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进行分类研究。结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多媒介平台展示,实现唤起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9.
方卫  陈婧 《包装工程》2023,44(12):257-263
目的 为缓解疫后博物馆面临的实体发展危机,以及为博物馆数字化创新开发提供新途径。方法 首先从疫情之下博物馆行业的经营现状入手,以博物馆面临的实体困境为出发点进行分析,结合信息时代的技术背景,明晰疫后博物馆发展的数字机遇;其次从文物、观众、展馆三个视角分析疫情下博物馆数字文化平台的建设需求;最后以数字技术、个性定制、多维交互为手段进行平台的架构设计。结果 得到疫后博物馆数字文化平台架构设计的创新策略,以不同板块实现博物馆传统展陈的扩充、个人观展体验的丰富、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推进乃至产品形态的扩展。结论 博物馆数字文化平台架构的设想可在疫后为博物馆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创新的新思路,助力日后博物馆探索数字建设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内外博物馆已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数字化工作,但绝大多数博物馆未能将数字化技术合理应用到场馆展陈中,仅少数博物馆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博物馆藏品等内容在网上展示。文中就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博物馆的传统运作模式在日常工作中日渐显得左支右绌,如何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对博物馆的建设及发展进行创新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采取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是处理博物馆传统运作模式下存在的缺陷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将主要分析博物馆建设中数字化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敏 《包装世界》2014,(6):94-94
本文列举了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所采用的丰富多媒体终端数字化展示手段,陈述了数字博物馆的现状及优势,强调数字艺术展示在博物馆功能中的重要与补充。以山西省博物院的"晋侯墓"青铜器为例,将基于移动设备的数字化3D交互技术应用于该院实体展示的重要补充前景进行分析,相信对青铜器文物进行三维交互式品详,一定会成为青铜器爱好者的迫切需求,得出数字博物馆移动三维展示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易  韩轶群  陈野 《包装工程》2024,(10):325-331
目的 大运河的天津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交互一体化的天津大运河活态博物馆系统,丰富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形式。方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对大运河天津段的文化遗产现状与各类文化遗产空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核密度分析,根据GIS平台的分析结果规划出天津大运河活态博物馆的线下展示空间范围,并对运河文化遗产分布情况进行博物馆式的各主题展区与游览路线的规划设计。基于可视化、数据库与JPS等数字化技术创新构建大运河活态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并针对数字化平台功能模块与数字导览系统的构建方法,分别进行阐释。结论 构建天津大运河活态博物馆系统,不仅能够丰富大运河天津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形式,还可以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导览系统设计提供参考范式。  相似文献   

14.
15.
16.
信息技术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了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如埃及数字博物馆、大英数字历史博物馆以及国内的数字故宫等数字化工程。这些数字博物馆中的数字化展示弥补了展品信息量不足和展品遗失的缺憾,让人们借助网络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学习,对传播并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汉服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所以本文提出对汉服进行数字化展示设计,并对信息可视化方法在数字化展示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17.
巫滨  曹卫群 《包装工程》2016,37(18):129-133
目的针对数字化产品展示应用情境,探讨了产品信息架构设计策略。方法基于用户体验的理论,从用户认知和产品信息组织两个对应的视角展开研究。从用户认知的角度,通过调查法归纳出了产品的各项属性信息的受关注程度,并建立权重模型。从数字化展示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别的产品信息在虚拟互动情境中的传达效应,总结出以视觉属性、社交属性等为核心的用户体验设计策略。探讨了产品信息优化组织的方法,通过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虚拟展示设计理念。结论在数字化产品展示情境下,用户的体验是以信息认知为核心的,产品信息的架构设计应基于用户认知心理模型构建,对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具体策略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新技术手段补充传统博物馆无法实现的展示效果,延伸展陈空间的叙事性,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方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博物馆数字化展陈的新思路,提出了一种以“情景引导体验-五感认知体验-沉浸交互体验-情感反馈体验”为基础的“GCIF”用户体验模型。结果:满足了用户在体验中的多维度需求,增强了参观者与博物馆展品之间的互动,创造了用户体验中的高光点,提升了用户的整体观展体验。结论:研究结果表明“GCIF”模型能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使参观者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博物馆展陈中。  相似文献   

19.
詹秦川  赵洋 《包装工程》2020,41(4):306-311
目的研究新媒体技术在乾陵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中的应用。将数字化、体验性、独特性概念与大遗址展示设计结合,使参观者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认知文物价值和产生难忘的体验。方法通过对乾陵大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陵墓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信息进行核心要素提取以及多元化展示手段的研究,建立乾陵大遗址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型。深入研究新媒体技术在乾陵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从乾陵大遗址文化的数字可视化数据库建立、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展览体验、虚拟仿真展示、户外幻影成像展示等方面进行论述。结论建立乾陵大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模型有利于文化信息的传播,可以提升参观者互动体验感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陈苗  朱明健 《包装工程》2023,44(8):325-330
目的 将传统的中国画意境美学与现代数字化博物馆审美进行对比研究,寻求其审美层面的内在联系,以期将传统艺术的意境美学延伸拓展至数字化博物馆设计,致力于推动中国画意境理论的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发展,同时也促进现代数字化博物馆的民族化、传统化、本土化发展。方法 以中国画意境理论中“天人合一”“气韵生动”“心斋坐忘”“虚实结合”“神与物游”为基础,分析其在数字化博物馆中的体现以及对应关系。结果 在中国画意境美学的影响之下,现代数字化博物馆追求全息性、生命性、沉浸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的审美特征。结论 通过数字技术综合调动参观者的外在感官神经,刺激参观者的思想、情感、精神等内在活动,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技术与艺术统一,在审美意识领域下达到了物我交织,开启了新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意境美学注入了数字时代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