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朱青 《云南建筑》2014,(3):34-38
什么是好建筑?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好”?这是每位建筑师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尽管各位对好建筑的认知不完全一样,但任何一个建筑师在设计开始的时候都想做一个好建筑。要弄清楚什么是好建筑,我想应让我们先回归建筑的本质是什么?在人们的眼里,建筑是一个个提供给人们生活的场所,它应该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地:建筑同时也是组成城市的一个个城市符号,它展现了城市的特色,人们通过它来了解城市的文化与历史。  相似文献   

2.
<正>许多时候,建筑的历史是许多乌托邦项目碎片的重组,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是这些项目天真而执着的向往。然而建筑师常常会忘记,这些数不清的物质姿态,是在混乱无序、不可控制、"非理论化"的日常生活背景下展开的。要将普世信条缠绕进现实情境里,就跟任何一场十字军东征一样,勇气可嘉,胜负难料。对完美的"现代性"的追求,影响了20世纪亚洲城市的发展历史。当崛起于现代主义时期的北美城市已经开始走向衰退时,中国的城市却争先恐后地要打造更高、更快、  相似文献   

3.
杂谈建筑的象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艺批评的范畴里,研究文艺媒体的象征性已是20年前的事了。然而在建筑批评的领域里,关于建筑象征性的讨论则显得浮光掠影。我们似乎很轻易地绕开了作为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就是建筑为什么一定要有文化和社会意义?建筑的象征性是什么?建筑的象征性有什么什么特质?了解这些知识对当代的建筑师们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一直使我困惑,让我无法仅仅留在建筑的领域内,最后,选择了“离经叛道”的道路。今天,上述问题可能还在困扰着中国的设计师们。君不见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悉尼歌剧院式的贝壳建筑或是风帆式的宾馆吗,人们美其名…  相似文献   

4.
《世界建筑导报》2005,(2):54-56
设计论谈:您觉得您理想中的城市是什么样的? 艾未来:我觉得城市不仅仅是一个规划和建筑的形态,我觉得城市首先是市民,就是什么人居住在这里,这些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他们有什么样的身份。这些决定了城市的昌盛和衰败。这里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一些原因。离开了市民,离开了本体,也就像离开了人的家一样,是没有任何含义的,基于这一点,我们今天来谈城市现象的时候,那就是这边是怎样的一个城市,怎样的一个地方,有什么样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正>《建筑学报》05/2005 提高全社会的建筑理论修养——建筑理论史读后感中国正处于一个建设的高峰期,我们面对着中国有史以来建设量最大的历史时期。因而,我们也面对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重而艰难的责任与重担。我们应该留给后人一些什么样的建筑遗产,我们应该为民众创造一些什么样的城市景观,这些都是我们这一时代的建筑师所时时面对的问题。一个负责任的规划师、建筑师是不可能对自己规划设计了些什么,这些规划设计作品对当代与今后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视而不见的。在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纷繁而我们又肩负历史重担的时代,建筑师们更应该充分地充实我们自己的理论修养,也更应该认真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城市建设与建筑创作的探索之路,要尽量避免走那些西方人已经走过的弯路,也要尽量学习西方人在现代建筑中所创造的城市与建筑方面的经验。(吴良镛)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126-129
UED:在当今建筑界,有哪些事情对您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雅克·费里埃:在我看来,建筑可以解答现在的城市问题。因为对我们而言,每一座城市的现状都意味着一种机会,蕴含着探索取代未来的城市中人的作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今后的出行、生活、工作和消费模式是我们方法的出发点。为功能的多样性和进化,地理和历史创建一个框架,这是任何形式的首要条件。它试图利用城市气候、物质性、文脉并结合建筑和景观来替代几何学,并动用科学技术建设一座感性城市。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建筑事业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中国的建筑量已经超过了自己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建筑总和:中国消耗了世界上I/2的混凝土,1/3的钢材和玻璃,它的建筑量是世界建筑量的总和;甚至一个北京城的建筑量就超过了整个欧洲。彼德·霍尔在《城市文明》中认为,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城市黄金时代”,而这个黄金时代正是以建筑业的极大繁荣为特征。但我们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正长期以来,建筑和道路是决定城市形态的最主要因素。许多现代城市的发展都表现为一张无序蔓延的格网和一片片简单排列的建筑。新的城市区域不断向周边蔓延扩张,削平了丘陵小岗,侵占了原野湖泽,割裂了城市与自然的联系,切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抹杀了城市原有的鲜明个性。在今天,这样的城市又与能源危机、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城市超负荷运转等全球性问题相关联。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和严峻,毫无疑问,如果继续以现有的模式建设中国的城市,已经存在的问题不仅将越来越严重,新的问题还会不断出现,最终我们将付出沉重的代价。面对中国高速城市化带来的复杂城市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祝元志 《建筑》2010,(1):10-25
城市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从1851年的第一届伦敦世博会起,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等优秀的建筑就开始名声大噪,以至渐渐地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象征,而这些体形巨大的建筑物最初是来自世博,正是世博会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又将为人们勾画怎样的城市未来?继北京奥运会场馆之后,中国人又一次以"中国速度"完成了"绿色世博、节约世博、科技世博"的建设,并一举创造了园区占地面积、建筑总量、单体展馆建筑等世博会历史上多项工程建设的世界之最。科技创新的背后又有怎样的管理创新?如何实现大型复杂项目群的系统性控制?透过全新的"三维视角",让我们一同分享现代大型复杂项目群管理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相似文献   

10.
楔子建筑与文学,是中国建筑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自有文字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无建筑历史之专著,但文人学士却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论述古建园林的词赋、诗歌或散文。这些优美的文字,既是文学的宝贵遗产;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客观记录,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某次接待日本考察团,当问及“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古代建筑有何特征?”时,我从古诗词中有关“成部古代城市风貌(重点是今已不存在的建筑)的诗词作答,引起客方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建筑与文学可谓不可分割的血肉之躯。现将该段文字略加整理。成都这座历史名…  相似文献   

11.
迪拜,这个曾经享有“梦幻城市”称号的地方,十几年前它还是中东地区一个貌不惊人的城市,但现在却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现在,让我们暂且抛开金融市场的喧嚣,来欣赏一下这些奇特的建筑吧!  相似文献   

12.
交织景观     
《现代装饰》2009,(9):82-85
自然界中所有的元素交织在一起才组成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像利物浦市,包涵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和美丽的自然环境。我们想要将Mersey观光塔建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标性建筑,表现并象征着利物浦一带这些元素之间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形象和城市文脉的载体,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因为只有中国设计中国风格,才能让中国城乡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举世瞩目的北京APEC会议完美收官,作为东道主,中国尽展主场风采,畅抒大国情怀,在政商交流之余,也借此盛会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设计的精深之美和天然魅力,让中国建筑设计绽放异彩。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盲目媚外、以怪代新的"乱象",殊不知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才是设计师们应该挖  相似文献   

14.
许多西部的城市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历史文化灿烂悠久.但经济落后,城市在中国的地位有点儿像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满腹的沧桑和苦难。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极度自信和极度自卑的心态之中.建筑师的创作更多了一层复杂性和矛盾性。我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全盘中化,主张全盘消化。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任何正确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成熟的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朱剑飞 《建筑师》2024,(1):11-15
如何在一个大的历史和世界的背景下研究一位建筑师?如何在此大背景下研究现当代中国建筑?个体建筑师与整体建筑设计文化呈何种关系?建筑师自身的话语和历史地理大背景下的整体建筑学术判断,又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关于张永和的研究的当下,我们又有什么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在方法论上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以远观和近看的不同焦距,考察并提出研究张永和建筑实践的几个切入点:个体履历在世界地理上的穿梭;路径中的关键节点;1990年代后期关于“基本建筑”的提出的突破和意义;“基本建筑”与“叙事建筑”的内在关联性;三十年来“基本建筑”在实践中的扩充和渐变;张永和建筑实践的“话语”活动及其多重形式;建筑文化和建筑媒体的重要性;以及中美关系和中外关系在研究个体建筑师和整体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上海的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建筑的宝库。几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都可以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找到。这些建筑的组合就构成了上海城市的风貌与特色,组成了上海既和谐又矛盾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7.
您认为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做的如何?不足和建议有哪些?北京已经付出惊人的努力来保护大量城市建成区的历史痕迹,但是和其他任何城市一样,永远还可以做得更多。当我们思考历史保护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到那些主要的文化建筑,如故宫、天坛和传统的胡同。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3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正式提到一个数据,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这个数据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第一次城市人口的比率大于农村人口;到2014年底,官方统计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4.77%。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所有人都处在历史的节点当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历史将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变,这些转变的起源就是乡村人口往城市迁徙之后所带来的在经济上、文化上变化。城市,是我们每一个人融入世界的入口,城市不仅仅是砖头或是沙粒或是建筑,它更多象征着方向、理想和未来。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拥有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但是,我国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提出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朱天禄 《住宅科技》2007,27(4):40-45
在充满着地域、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城市中,历史民居建筑有其独特的象征一这些具有鲜明的历史民居建筑,已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因此,了解、保持和运用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元素,是延续和保护一幢历史建筑、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乃至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