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为反映八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新貌,提高建筑摄影艺术水平,特举办“八十年代新城乡”建筑摄影竞赛,欢迎广大建筑摄影爱好者参加。 一、拍摄题材以1980年以来落成的城乡新建筑为主(包括群体、个体、外景、内景、细  相似文献   

2.
正摄影包含了影像和画面两重意思,是利用光的变化来展现现实物品的某些特征的空间艺术类型,建筑摄影只是其中一类。简单来说,建筑摄影就是以建筑为拍摄对象的摄影艺术。虽然建筑摄影属于摆拍的一种,但是根据拍摄角度、内容、技术等,建筑摄影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反映地区特征的全景图、反映地区轮廓线的景观图、室内装饰图、建筑外部特征图、小品类作品等。不同类型和用途的建筑摄影其技巧和拍摄规则不同,合理选择拍摄角度、拍摄技巧以及适当的后期处理是建筑摄影创作的关键。《建筑摄影》一书是专门讲解建筑摄  相似文献   

3.
李严  李哲  张玉坤 《新建筑》2008,(2):128-132
建筑摄影是小型无人机在建筑领域的常见应用形式。以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特点、设计意图表达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作为基础和摄影表现的目的,并结合无人机的飞行特点,针对航空摄影的建筑艺术表现功能、规律、技巧进行分析,探讨拍摄方法与被拍摄建筑对象特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使无人机航空摄影能够充分表现设计意图、建设成果,成为设计表达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4.
云南的丽江古城,那独有的纳西风情,那随山顺水错结庐宇的古老小镇,曾让多少游人流连忘返(古城风光)。 建筑是艺术,建筑摄影则是表现艺术的艺术。作为建筑摄影中的民居摄影则更为专业化、具体化。 民居的拍摄从属于建筑摄影,关键是把握其特有的建筑形式和格局,有代表性的环境,反映独特文化的建筑装饰构件,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材料及造型。所以,建筑摄影也是传媒,它包含时空与文化的综台信息,单张照  相似文献   

5.
由河南省建设厅、河南省城科会组织中国建筑摄影研究会河南分会及各市的城市与建筑摄影人员,经历两年余,拍摄了万余幅反映城市发展的图片,择优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中部崛起看河南》首赠仪式于2月6日下午在河南饭店举行。省城科会理事长,原建设厅厅长蒋书铭出席了仪式,并作了中国建筑摄影研究会河南分会年会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提炼了建筑摄影中的构图要素,从画面的要素、拍摄角度、画面元素的组织、取景的方式、拍摄技法在构图中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介绍如何将好的建筑拍摄题材,结合现场的拍摄环境进行取景构图,并通过光线来展示不同建筑的特点,将建筑对象以不同的视角呈现在观众面前,拍摄出形神兼备的建筑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7.
谈建筑摄影     
张朝明 《华中建筑》1997,15(2):133-135
该文从建筑摄影与建筑的关系入手,系统,综合地阐述了建筑摄影的意义,特点,要求及它所需的摄影器材,感光材料,拍摄门类,基本技能。特别突了了拍摄实践中的取景构图,摄影用光。它是作者多年来教学和拍摄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用性,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正前言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摄影已经成为无人机航拍领域中较为常见的拍摄类型。而无人机航拍和传统相机拍摄在建筑摄影中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差别。文章从拍摄前期(勘景、为地面摄影师寻找最佳拍摄位置)、中期(视角的自由选择、纵深距离塑造空间感、透视关系、垂直高度、水平位置、光影关系的呈现、画面构成关系的组织)以及后期三个方面来浅析无人机航拍在建筑摄影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服务新中国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逐项"计划",奠定了工业建筑与顶层意志的密切连接.此时的建筑摄影,成为工业建筑作为技术和知识集合的重要媒介,更是作为反映政治和文化意志的观念集合的重要媒介.文章研究了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拍摄和发行的展览图片,探究工业建筑形象视觉表达的特征,从而呈现这一建...  相似文献   

10.
我并非一个纯粹的建筑摄影师,称我为商业摄影师更准确一点。对我来说,建筑、人物、汽车都是美妙的风景,我将以风景摄影作为我毕生的工作。在建筑摄影方面,常常因拍摄远景及透过窗子拍摄风景而感动不已。建筑作为大风景中的一部分,在拍摄时我非常重视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氛围。建筑虽然是矗立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摄影对象,但随着周围环境、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它的表情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摄影就是要捕捉到这瞬间的变化,给看似无生机的建筑物注入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正征稿截止:2016年7月1日—11月30日为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普及建筑科普知识,特面向社会在2016年期间推出"我心中的好建筑"摄影公益主题活动,用镜头记录建筑的独特与魅力,找寻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活动时间征稿截止:2016年7月1日-11月30日活动对象面向全国设计师及大专院校建筑相关专业学生拍摄范围本次"我心中的好建筑"摄影的拍摄范围为1949年10月1日后中国现当代建筑。凡符合拍摄范围的建筑摄影作品,均可参赛。建筑风格参照以下五类: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5)
建筑是许多摄影爱好者的主要拍摄题材之一。长城、故宫等诸多古建筑是经久不衰的拍摄对象,一些现代建筑融合了古典美和时代的审美潮流,也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对象,尤其是落日下的城市天空和地面上建筑物的灯光能构造出光影迷离的效果。拍摄者只要掌握好技巧,就能拍摄出优美的建筑照片。  相似文献   

13.
正曾经从事油画创作及建筑渲染表现的胡义杰在成为建筑摄影师之后,对"色彩"在建筑摄影中的表现力十分执着。作为摄影师,他希望在建筑影像的表达中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处理好画面中的色彩关系,利用色彩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展现建筑的艺术之美。在成为建筑摄影师之前,胡义杰主要从事油画创作及建筑渲染表现。如今他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已有8年,建筑摄影已经成为他的全职工作,现任傑意建筑摄影工作室主持摄影师。由于受到之前的职业影响,"色彩"是他拍摄、表现建筑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拍摄建筑的过程中,对色  相似文献   

14.
《建筑创作》2003,(7):83-83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协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 中国图片社承办单位:《建筑创作》杂志社 首届中国建筑摄影大奖赛的举办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瞩目,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对繁荣中外建筑创作、普及建筑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秉承首届大奖赛的举办宗旨,由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大奖赛将于2003年6月至10月在北京举行。 一、大奖赛主题:建筑与创作 二、拍摄题材: 本次大赛只接纳对建筑及建筑群的内景、外景(含景观设计作品)的拍摄作品。不接受对构筑物…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工业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催生了工业建筑形象空前规模的图像制产与传播。隶属国有建筑设计机构的摄影师所拍摄的工业建筑摄影纪实,在集体化图像制产与传播场域中,成为了社会、政治、文化层面,工业建筑的图像化载体。本文以1958至1965年期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照相室陈肇宗和侯凯沅摄影师所拍摄的北京工业建筑摄影纪实为研究对象,建立对象主题-拍摄手法-意义传达的研究结构,探究其集体化的图像制产,以及极具客观性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城镇规划中利用摄影、摄象等手段提高对规划区用地的踏勘成效,提高对现状综合分析的质量,增强总体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详细规划的可行性,是当代城乡建设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规划摄影的特征 一、创作目的的功利性 规划摄影与艺术人像摄影、风景摄影、建筑摄影、新闻摄影等相比较是不尽相同的,有它自己的特征。它的创作目的是为规划服务。规划摄影一般不把意境、构图、韵律、情调等艺术效果放在首位,而把真实、实用放在首位。它要求准确、清晰,尽可能全面地多角度地反映现场踏勘现状。 二、拍摄工作的时限性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8)
在新时期的摄影界,较早自觉地反映北京市井生活的摄影家是李晓斌和王文澜,以后又有张晓平等人。他们不仅拍摄了北京人的业余生活,更拍摄了改革开放后北京人生活的变化。反映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仅有写实,也还有徐勇写意的摄影记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89规范”)是八十年代初期至中期修编的,于1990年正式颁布实施。“89规范”反映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的科研水平和设计经验。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技术和新型结构体系大量出现和应用,现行“89规范”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形势,建筑抗震设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突破规范”问题。这种“突破”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造成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给建筑抗震设计带来困难,甚至留下  相似文献   

19.
建筑摄影的目的往往是记录性或阐释性的,拍摄者一方面须了解各组成部分的设计结构,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表现建筑的空间造型和空间意境尤为重要。 一.空间造型的表现 1.选择拍摄位置 在拍摄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有哪些部分应该包括在构图范围之内,以便选择最能体现建筑空间造型和空间层次的重要部分拍摄。建筑周围的环境因素,影响着建筑的设计,在拍摄建筑照片时应把环境充分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20.
1958~1959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照相室(简称"北京院")的侯凯沅摄影师,拍摄了大量人民大会堂建设过程的纪实性建筑摄影。基于对摄影资料的整体研究,本文通过摄影的图像分析,借助建筑设计的解读,探究人民大会堂建筑摄影纪实在纪念性、工具性以及叙事性三个方面,为理解人民大会堂建筑设计语汇提供一种基于技术表达层面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