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Planning》2013,(11)
推进城镇化的发展需要遵循城镇化规律、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区域产业转移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规划和引导,从而实现城镇化的主动发展。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近年来得到了快速提升,但也遇到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不匹配以及资源、环境、建设用地压力增大等问题,应从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及其工业区发展等方面为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科学的规划支撑,提出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探索规划立法和制定城镇化系统性融资规划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为排放PM2.5是2013年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霾污染性气候的主要原因。城镇化发展所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生产及生活能源高消耗均是PM2.5人为排放的主要成因。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城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人口增长、工业排放加剧、能源消耗激增、建设用地扩张等因素,结合我国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分析城镇化发展与城市空气污染以及近年来困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气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以产业、人口、文化与空间为其内涵。本文通过统计数据说明近十五年我国空间城镇化已经超过人口发展,出现忽略产业的趋势,并对有工业基础和以农业为主的两个地区进行比较研究,论证:无论有无工业基础,地方城镇都呈现出空间构造的特征。它们首先通过新农村建设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随后,有工业基础的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甚至侵占工业用地和耕地;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则在规划工业区的同时,为换取开发资金,将大量用地指标转让给中心城市开发,进行城乡捆绑式的发展。笔者认为,过度的空间构造源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并带来经济泡沫、资源矛盾与社会冲突。因此,本文认为城镇化应该回归到"人口、文化、空间与产业的协调综合发展"之上来。  相似文献   

4.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快速城镇化地区是区域范围内的人口和产业聚集高地,由于城镇发展速度快,普遍存在着城镇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土地紧张与浪费并存、城市建设对资源环境破坏大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地区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本文以福清市龙田镇为例,从总体规划的角度,探讨快速城镇化地区发展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任远 《城乡规划》2017,(6):88-93
城市人口的增长和集聚构成城市化社会最基本的特征,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城市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及带来空间形态的演化表现得更加突出。城市规划和管理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应对人口的增长集聚对城市发展和治理所带来的压力,并实现有序和有效的城市发展和治理。本文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协调人口快速增长与城市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关系,妥善应对"城市病";第二,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如何确定一个科学的人口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指南;第三,在人口增长集聚过程中如何促进移民有效地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包容和整合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处理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城镇化的有力手段、载体形式和实现途径,因此建设中心城市与推进城镇化是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部分与整体、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一是要避免脱离城镇化就城建搞城建的作法,从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和非农产业发展的角度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注重扩大人口规模,完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6):21-23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的双重国家战略叠加期。内贸流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城镇经济运行、人口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居民福祉、丰富城市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内贸流通在效率、规模、设施、政策等方面仍然滞后于城镇化建设步伐。今后,要发挥内贸流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能动作用,坚持"城""市"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建立流通发展长效机制,使流通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产业、生活、文化建设相协调。  相似文献   

8.
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口急剧增加,产业集中,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把生态环境建设列为优先发展位置,西部地区只有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农村的人口、产业、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体系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过程。我们研究城市和城镇化战略,就是从城市和城镇化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湖南城镇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平 《小城镇建设》2004,(12):46-47
近年来,湖南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2003年,提前两年基本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全省城镇化目标。但是,湖南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一、城镇化思路与科学发展观存在明显差距据笔者近年来对湖南部分县市区的调查发现,很多地方城镇化思路与科学发展观存在明显差距,突出表现在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许多市、县还没有明确把结合本地实际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根本思路。在认识上,对城镇化内涵理解片面,把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单一指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单方面追求…  相似文献   

11.
正"城市病"日益严重的今天,新型城镇化预示着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友好、文化的传承发展。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最关键的是以人为本的人的城镇化!建筑在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生命体中扮演着DNA的角色,城市如何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保持会呼吸的生命力,关键之一是建筑的方向,是规划的方向。2014年6月5日下午,"中国建筑梦·新型城镇化"峰会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3)
目前,郑州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流动人口已成为郑州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群体。本文从分析郑州市流动人口的现状着手,总结流动人口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实现郑州未来的可持续协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城镇化是农村的人口、产业、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体系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过程。我们研究城市和城镇化战略,就是从城市和城  相似文献   

14.
魏群  陈力  关瑞明 《华中建筑》2007,25(3):100-103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策略,应该立足该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制定指导城镇化的理念和思路,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特色.该文从泉州市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泉州城镇化的现状,探讨适合泉州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并提出依托中心、城乡结合,合理协调中小城市群和发展小城镇的多元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城镇化中后期,宏观发展条件和中微观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发展速度的转变使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稳定性增加,人口城镇化将从"变局"转向"稳局"。本文提出,应争取有利时机,系统研究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挑战和应对,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保持社会发展活力,实现增长向发展的转变。具体而言,在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要尽早完成人口城镇化的动能接续,强化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效应,继续带动社会流动。同时,要抓紧中高速增长的发展良机,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遗留问题,探索持续推进高质量人口城镇化的新道路。其中,在城镇化道路上,要超越城乡二元分立,建立从城市到乡村的现代化空间统一体,稳固城市发展道路,建设对城镇化支撑作用更强、更有效率的乡村空间。在人口治理上,探索促进社会流动的人口空间治理术,消解"存量"人口城镇化任务,更有效地响应人民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城镇化载体上,建构具有发展梯度的"城市群-都市圈-一般城市-县镇村"的多层级人口城镇化载体,创造更为公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剖析城镇化内部结构,衡量人口、土地、产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深入理解城镇化发展历程与时空演化过程。文章系统分析海南省"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城镇化发展主导子系统、各子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协调能力,以及不同时间各要素在各地理单元的离散程度,归纳海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进行初步解释。研究发现:(1)海南省屡次承接国家和区域政策、重大项目工程,城镇化发展的"突变性"特点显著,但外部刺激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非农就业水平发展未能形成有效的促进作用;(2)海南省各市县正经历"极化—扩散"的过程,海口、三亚"南北两极"特征显著,各市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子系统协调程度的差异性逐步缩小;(3)旅游业和房地产迅速发展,土地城镇化成为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人口与土地、产业与土地的协调度不足。以期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对未来协调省域城镇发展与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许萍 《云南建材》2014,(3):22-2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镇化建设对进一步促进现代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对传统的城镇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自于其内在的核心价值内涵上,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建设新型城镇化为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中心工作,充分发展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农业化。切实做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形成共同建筑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政府在进行相关制度机制建设与规划中,充分考虑各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完善机制体制,强化监督管理职能,稳步推进新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值城镇化发展的中期,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镇化将带来更多城市人口,需要建设更多住房,而建筑必须更持久、更节能、更美观。绿色建筑行业面临机遇期,就绿色建筑行业创新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秘书长国中河。  相似文献   

19.
数字城市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能源、人口、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整治监管等方面挑战日益凸显,并趋于复杂化,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已成大势所趋。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视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关键技术的突破,数字城市将由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向集成化、智能化、协调化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城市是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上海松江区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人口与资源、环境等的矛盾逐渐凸显,如何实现城市人口与城市经济社会相协调发展是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研究当前松江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之相应的改菩措施,以期更好地指导松江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以“六普”人口数据为基础,并采用了在编的《松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近年松江区和上海市的统计年鉴内的相关数据资料,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和对比来对文本的观点做出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