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Planning》2019,(8):18-20
目的:分析前外侧和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选择前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分析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临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颈患者进行后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很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4):133-134
目的:研究系统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就诊的共66例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1例)和研究组(n=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采用系统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术后不同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Harris评分和Barthel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有13例(41.94%)在术后半年内能独立行走,研究组患者中有26例(74.29%)在术后半年内能独立行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髋部疼痛等级优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研究组患者Harris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6):34-39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53例IF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案不同,分成内固定组68例与关节置换组85例,内固定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或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关节置换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或半髋关节置换,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内固定组手术切口短于关节置换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关节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且关节置换组均显著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关节置换组显著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优良率为91.76%,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7.06%,显著低于内固定组的1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均是IFF有效治疗方式,内固定治疗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效果更好,更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0):65-7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140例在本院行股骨颈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38例(观察组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9例(观察组B),骨折内固定53例(对照组)。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术后下床锻炼时间,随访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观察组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两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状况、骨折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4):45-48
目的:比较分析超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应用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超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股骨头置换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PFNA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术后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和卧床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超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骨折应用髋关节置换能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是治疗超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临床应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4):40-4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该类型骨折内固定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8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DHS组(n=35)和PFNA组(n=54)。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51例获得随访,DHS组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5个月。PFNA组手术时间短于DHS组,出血量少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2周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出现6例内固定失败,明显多于PFNA组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相比,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及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8):106-108
目的:总结分析延伸护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伸护理,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通过Barthel指数和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和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的Barthel评分及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科学的延伸护理指导能有效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2):117-123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对照组与接受半髋关节置换的观察组,每组50例,对两组手术相关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术后1个月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585,P=0.444)。此外,虽然两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后髋关节Ha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2.5±3.0)个月,对照组远期优良率(94.00%)明显高于观察组(66.00%)(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远期疗效显著,半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4):100-10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模式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心理状态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本院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干预。观察两组心理状态(SDS、SAS)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研究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下肢肿胀、便秘、褥疮、髋关节脱位、肺部感染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减轻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心理负担,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1-2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48例,其中21例接受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3D组),27例接受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常规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Harris评分等。结果:3D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其效果与常规手术无明显区别,但其具有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3):28-30
目的:探讨倒置股骨远端锁定接骨板(LISS)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3月应用倒置LISS治疗44例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资料,均为闭合性损伤。AO分型均为31-A3.3型。采用倒置LISS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记录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3.8个月。1例死于内科疾患加重,2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28个月,平均13.8个月。1例死于内科疾患加重,2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6.1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68个月,平均6.1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697分,平均93分,其中优3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2.7%(38/41)。结论:应用倒置LISS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能够更好的重建外侧壁,避免外侧壁的医源性损伤,具有固定可靠、疗效肯定的优点,是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34-36
幼本文目的是探讨二阶二次非线性映射演化至混沌的路径和相应的混沌动力学特性。本文运用非线性数学模型、相空间重构、非线性电路设计和仿真等方法,研究了二阶二次映射演化至混沌的路径和类型,特别是Hopf分叉、吸引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鞍结点和同宿异宿轨道、Lyapunov指数等动力学特性。本文研究表明,不动点类型及参变量影响二次映射动力学特性;含平方项的二次映射按两种混沌模式演化并导致不同类型的混沌吸引子。研究还表明,含Hopf分叉的二次映射若另一个不动点为不稳定结点,则依次出现n周期、倍周期分叉或二级Hopf分叉、n个奇异吸引子在有界区域内融合成扩散的奇异吸引子;若另一个不动点为鞍点,则依次出现不变环扩大至接近鞍点、周期点导致同宿和异宿相交使不变环失去光滑性并导致混沌,鞍点则出现同宿相切。对高次耦合、指数项耦合项研究发现仍存在准周期分叉演化至混沌的路径。本文研究方法和结论,对研究类似的非线性混沌系统具有理论价值,在信号和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同步控制、信息加密传输、随机信号发生等领域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13):35-3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68例。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8.22±7.49)月,除1例发生髋内翻和1例股骨头坏死外,无股骨干骨折、螺旋刀片切割等并发症发生。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标准,优37例,良25例,差6例,优良率达91.18%。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具有微创、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快速康复等优点,是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23):95-97
目的:探讨预防护理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护理在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骨折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单次股神经阻滞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和股神经阻滞组(F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F组于麻醉诱导前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阻滞,单次给予0.5%罗哌卡因20mL,C组不给予任何处理。术毕均使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维持VAS评分≤3分,当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分别于术后2、4、8、12、24和48h时行BCS舒适度评分,记录患者术后24h舒芬太尼用量、自控镇痛次数、氟比洛芬酯使用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F组患者术后各时点BCS舒适度评分均显著升高,术后24h舒芬太尼用量、自控镇痛次数及氟比洛芬酯使用率均显著减少(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单次股神经阻滞可提高全身麻醉下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29):119-123
目的:比较PFNA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股骨近端与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髓内钉-螺旋刀片组(PFNA组)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内固定组),各60例。术后72 h,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手术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输血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采用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超声检查患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前后,PFNA组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内固定组手术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输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内固定组明显缩短,负重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内固定组比较,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肺部感染率、脑血栓形成及褥疮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螺旋刀片钉系统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对髋关节功能影响相当,但PFNA内固定方式具有微创、损伤小、术后愈合快、术中及术后临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临床疗效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8):128-129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骨折应用动力髋螺丝钉(DHS)与抗旋转螺丝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确诊为股骨近端骨折且行内固定术治疗的72例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研究组37例,对照组采取DHS内固定术,研究组采取PFNA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Harris评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骨折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能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6):13-16
目的:探讨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特点、手术方法及初期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2月采用PFNA治疗的2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6597岁,平均78.2岁;按照AO分类,A2型16例,A3型10例,患者入院后17例采用皮肤牵引,9例采用骨骼牵引,入院后297岁,平均78.2岁;按照AO分类,A2型16例,A3型10例,患者入院后17例采用皮肤牵引,9例采用骨骼牵引,入院后24 d实施手术,术中均经骨科下肢牵引床牵引手法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术中不暴露骨折端。结果:本组2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 min(404 d实施手术,术中均经骨科下肢牵引床牵引手法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术中不暴露骨折端。结果:本组2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 min(40110 min),平均出血量80 mL(30110 min),平均出血量80 mL(30200 mL),术后1例因为肺部感染转入内科治疗,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例,其余患者康复出院。随访5200 mL),术后1例因为肺部感染转入内科治疗,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例,其余患者康复出院。随访548个月,平均20个月,部分负重行走时间2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4周,骨折愈合时间10周。患者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内固定松动、髋内翻等并发症。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8例,良4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PFNA结合牵引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内固定牢固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31):17-20
目的:探讨微创闭合单臂与三维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月本院确诊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单臂组和三维组,每组30例,单臂组患者给予微创闭合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三维组患者给予微创闭合三维外固定支架治疗,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随访6个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及治疗前、治疗后3、5、7 d的疼痛情况。结果:单臂组和三维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臂组和三维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3.33%、9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单臂组和三维组患者治疗后3、5、7 d的VAS得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3、5、7 d的VAS得分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闭合单臂与三维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31):1-3
目的: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卵圆窝周围软组织去神经化对术后负重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10月在本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均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术中进行卵圆窝周围软组织去神经化。比较两组手术前与术后血清中疼痛介质、炎性应激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24 h,两组各疼痛介质与炎性应激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术后24 h的各疼痛介质与炎性应激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和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疼痛及下肢血栓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进行卵圆窝周围软组织去神经化可有效缓解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由疼痛激发的全身炎症,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