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王西文博士等提出的精细储集层预测配套技术主要包括精细构造解释、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储集层测井响应研究、高精度储集层反演和储集层建模 ,采用既分层次又统一的迭代式研究过程 ,储集层预测的垂向分辨率可达到 4~ 5m ,可用于储量计算与井位部署。《石油勘探与开发》2 0 0 2年第 6期发表了介绍该技术在大港油区周清庄油田应用效果的论文“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精细储集层预测技术” ,2 0 0 3年将在封面刊登由王西文博士提供的彩色工作成果图片 ,介绍顺序是 :①速度建模 ,②构造建…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储集层测井分辨率级可视化随机建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井数据的统计指标可用于预测储集层参数的分布,对照测井曲线,整理出小层物性数据的统计指标(均值,方差等)以及储集层和夹层的交替分布频率,就可以描述小层内部的纵向非均质性。把纵向非均质指标与储集层随机模拟相结合,使模型的纵向取值对应干测井分北率,实现测井分辨率级储集层随机建模,在对某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描述中,以及井数据为基础,利用可视化计算软件,对储集层参数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进行了测井分辨率级的模拟,精细地显示了各种储集层特征。图4表1参5  相似文献   

3.
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预测面临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一套适应中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精细储层预测的思路和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精细构造解释技术;③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技术;③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技术;④储层测井响应研究技术;⑤高精度储层反演技术;⑥储层建模技术;⑦储量计算与井位部署等。整个研究过程是一个既独立又统一的迭代式研究过程。文中就油田开发阶段小层对比及测井沉积微相建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控等时小层对比方法。可以提高小层对比精度。最后,将此法用于大港板南4—2井区油田的预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滚动勘探开发阶段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针对流动勘探开发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适于我国复杂地质条件,既分层次又相互统一的迭代式精细储层预测的配套技术思路与流程,包括精细构造解释,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储层测井响应研究,高精度储层反演,储层建模以及储量计算与井位部署等技术。通过在大港周清庄油田的实际应用,证明该配套技术有效,可行,可大大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垂向分辨率可达4-5m)。  相似文献   

5.
�͵��������������������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俊  颜英 《天然气工业》2001,21(2):44-47
油气储集层是测井解释与评价中的主要研究对象。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油气储集层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不但决定油气田储量的大小,而且直接控制油气井的产能及最终采收率。低电阻率油气储集层的特征不同于一般的砂泥岩储集层,由于它有着不同的地质特征,其中与测井信息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1)集集层岩性特征;(2)储集层物性特征;(3)储集层电性特征;(4)储集层流体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等。它们是进行低电阻率油气储集层测井精细解释与评价的地质基础,这些地质因素对各种测井响应的影响程度,则是测井资料储集层评价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高精度储集层骨架模型是精细地质模型的重要基础,高分辨率是层序的层学方法。储集层定量模拟技术以及密井间区精细储集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是提高所建立砂全骨架模型精度的重要保证。通过使用交差函数,将地质、露并没有、三维地震、测井等表态和生产动态等各种信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提高了井间砂体预测的精度,对于预测模拟条件下的井间地区的储集层分布也有理论指示意义。图4参4  相似文献   

7.
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在板南5-3井区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针对滚动勘探开发阶段面临问题,经多年研究提出了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精细储层预测的思路和配套技术。主要体现在精细构造解释技术、测井沉积微相建模技术、测井数据校正与标准化处理技术、储层测井响应研究技术、高精度储层反演技术、储量计算与井位部署等方面。整个研究过程既分层次,又是统一的渐进式研究过程,可使研究程度不断深入,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垂向分辨率达到4~5m)。最后,以大港板南53井区油田为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阵列感应测井资料的油气层产能预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勘探阶段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应用测井资料预测产能一直是测井评价中的难题,特别是对低渗透、孔隙结构复杂的储集层产能预测更是如此.其原因主要是常规测井资抖与产能的相关性差。通过对油气层产能影响因素、阵列感应测井探测特性和钻井液滤液对油气层侵入特点的分析,研究储集层中原始流体被冲洗的程度,据此确定地层的渗流特性。由达西定律出发,建立了根据阵列感应测井资料确定储集层渗流特性参数的方法,进而预测(或估计)产能。实际资料证实,该渗流特性参数不但与储集层的孔隙直径和喉道直径关系密切,而且与油气层产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343)。据此,可针对具体油气藏,在勘探阶段应用阵列感应测井资料预测油气层产能。  相似文献   

9.
高精度储集层骨架模型是精细地质模型的重要基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储集层定量模拟技术以及密井网区精细储集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是提高所建立砂体骨架模型精度的重要保证。通过使用变差函数,将地质、露头、三维地震、测井等静态和生产动态等各种信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提高了井间砂体预测的精度,对于预测相似条件下稀井网地区的储集层分布也有理论指导意义。图4参4  相似文献   

10.
川东北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预测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39  
普光气田是中国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的第一个储量大干1千亿m^3的大气田。分析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地质特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在储集层精细标定、储集层地质建模与正演的基础上,确定储集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储集层发育有利相带,采用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约束反演等技术进行储集层预测,建立了一套适合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的预测技术方法系列,预测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的分布,据此部署了7口井,其中完钻的普光4井获得高产气流,证实了储集层预测结果的正确性。图11参7  相似文献   

11.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领域。如何精准刻画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空间展布及储集参数分布特征,是高效勘探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对储层地质分析、测井评价、地震预测、地质建模等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面临资料少、品质差、精度低,加之储层非均质性强等难题,深入开展了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研发集成了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描述与建模的关键技术系列,包括:(1)多尺度、多属性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知识库构建技术;(2)地质分析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的储层地质观测分析技术,储层微区原位沉积、成岩环境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储层发育机理与过程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技术;(3)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解释新技术——基于全域测井仿真的储层类型识别与参数定量评价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沉积微相识别技术;(4)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新技术——深层碳酸盐岩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技术,岩石物理引导的机器学习储层参数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技术;(5)深层碳酸盐岩地质建模新技术——多点地质统计学新算法,地质过程模拟技术,人工智能地质建模技术。分别建立了面控、断控...  相似文献   

12.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集相控建模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塔中地区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多种地震信息,高度综合地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将传统的“相控建模”思想引入碳酸盐岩储层建模当中,提出了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建模新技术--“碳酸盐岩储集相控建模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利用“碳酸盐岩储集相”和地震波阻抗反演数据体进行双重控制和约束,能有效增加模型的确定性,降低随机方法的多解性,显著提高储层建模的精度,是建立碳酸盐岩储层参数地质模型有效的建模方法。其建模结果与地质实际相符合,客观地反映了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严重非均质性,改善了碳酸盐岩储层三维地质随机建模方案,能为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三维储层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任丘潜山油藏是一个以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地层组成的大型潜山底水块状油藏,储层具有双孔隙介质特征,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充分利用地震、钻井、测井、试井及实验分析等资料,采用成像测井技术为裂缝型储层的识别确定了精细的划分标准,将储层由原来的两级细分为三级,采用相控建模技术、蚂蚁追踪技术、裂缝网络建模技术,分步建立了储层分级相模型、基质属性模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以及裂缝属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储层级别对储量进行复核与细化,实现了双重介质油藏的分类分级建模,为后期的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4.
15.
同位协同随机建模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同位协同随机建模技术,以反映储层含油性的电阻率测井参数为主变量,以地震波阻抗为协变量,对储集层的合油砂岩厚度进行了预测。根据大庆葡南油田葡333区块有效储层下限的解释标准,对电阻率随机模拟得到的多个实现进行解释,得到各实现的含油砂岩厚度,并以10m含油砂岩厚度为风险门槛值分析了该区钻井风险性。新、老钻井的钻遇情况分析表明,应用序贯高斯同位协同地震属性数据的模拟方法进行储层预测的精度较高,利用多个随机模拟实现的差异性进行预测结果的风险性评价可以有效地降低钻井风险。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各种录井技术优缺点和各探区应用效果,找到了"轻凝油气藏"、"复杂隐蔽油藏"、"复杂原油性质油藏"勘探适用的录井系列,解决了"轻质油"、"死孔隙油"、"残余油"、"氧化油"录井识别和评价问题,有效地指导了近几年吉林探区的油气勘探。并指出现代高速钻井技术以及高难度油气勘探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必须依靠多种录井技术结合(综合性技术系列)来解决,尤其在特殊录井技术选用上必须合理、适用。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8 油层组为典型的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参数的控制因素与平面分 布规律复杂,已成为油藏评价和开发建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单井精细解释基础上,通过对含油饱和度 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的分析,应用测井多井评价技术对特低渗透油藏开展多学科结合研究,建立了特低 渗透储层含油富集程度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测井表征方法,提出烃源岩生烃能力与储层含油富集程度的 有效配置控制了有利富集区的分布。基于源储配置思路,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的富集规律,并优选出了富 集区。该研究对特低渗透油藏规避快速建产风险,加快勘探开发进程,提高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 价值,对致密油气等非常规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石灰岩洞缝型储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塔河油田奥陶系主要岩性为颗粒微晶灰岩与泥微晶灰岩,储集空间类型繁多,分布不均,非均质性强,使得储层的储、渗机理和特性复杂化。针对复杂油气储层,开展了储层空间类型的研究,分析描述了不同储层空间的测井响应特征,利用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方法来识别孔、洞、缝储层,结合地质、岩心录井等生产实际对储层进行了分类,建立了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识别模式、评价标准和储层参数求取的方法。通过多年的攻关研究,完善了综合概率法识别洞缝型储层的模型,为塔河油田储量参数计算和利用测井技术判别石灰岩缝洞型储层流体性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气测录井资料识别油气层类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测井是通过分析泥浆中烃类和其他天然气的组分、含量,寻找和发现油气藏的一种测井方法。通过气测井曲线对油、气、水层的响应,能定性地识别油气水层。由于油层与轻质油层、气层与凝析气层的性质相近,使用常规测井资料很难将油气层类型区分开。此文主要对轻烃比值法、皮克斯勒法、三角形图版法等方法原理和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尝试使用其他气测参数交会识别油气层类型以及储层流体性质。利用气测录井资料识别油气层类型在工区的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Faults are geotechnical attributes that modify the internal architecture of reservoir, either as flow-barrier (sealing) or as a passageway for oil and gas to move in and up. Accurate layer representation, layering, and assessment of fault properties have important roles in characterizing reservoirs, especially in dynamic reservoir modeling. Fault displacements are commonly calculated by seismic data. However small displacements are calculated by logging data. Therefore, introducing an alternating calculation method instead of logging interpretation could be very useful for small fault displacements. In this study, integration of pressure, pressure-volume-temperature (PVT), and logging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wells in one of southern Iran's carbonate oil reservoirs have been provid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behavior of the fault between them. A typical crude oil fluid sample of the both wells showed clear difference between PVT data and primarily existence of the fault was detected during a 2D customary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he authors analyze in detail two sets of reservoir pressure data, which are collected from two vertical wells belongs to one reservoir, to present a methodology to interpret faults displacement. In this method by using the generated equations and then comparing them that were concluded from true vertical depth versus pressure of water zones for both wells, fault displacement has been calculated. In the last step, results are confirmed by interpreting the displacement that is taken from the logging data. In some zones, as a result of the operational failures or reservoir fluid viscous effects, measured vertical pressure profile does not correspondent the hydrostatic gradient of the in situ fluid. Hence, an average reservoir's pressure gradient from different zones has been used in the calculations to minimize their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