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征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713-717
为合理运用生态技术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更新提供依据,也为当代地域性生态建筑的创作提供帮助,以生态建筑的视角,从保护自然大环境、创造舒适小环境、对资源的少费多用和防灾减灾4方面,对福州传统民居进行解析,探究其中有价值的生态适应性策略和技术,揭示我国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根源。 相似文献
2.
刘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1-64
古城古镇型旅游景区中传统民居建筑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但随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传统民居在建筑类型、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建筑空间等方面均进行着自发式与被动式的更新演变.如何避免传统民居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空间效益而造成独特建筑文化的解构是我们应思考的关键问题.丽江古城被称作是民居建筑的活化石,故以其为例探索民居建筑的演变发展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聚居是人类古老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漫长的农耕生产中认识到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制约关系.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天地、日月、风云、山川等与人息息相关的自然物质成了人们“祭招”的崇拜对象,这种对自然的崇拜,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积淀成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并在随后的建筑活动中成为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4.
李婷婷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2007,29(3):22-26
防灾是建筑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以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民居为例,客家先人为躲避战争灾害而进行迁徙,由此导致的对故土建筑的“移植”决定了梅州地区客家民居的早期建筑形式;在客家传统民居发展过程中,客家人对自然灾害认知和防御的结果导致建筑平面和体型的演变;成熟阶段的传统民居因为各种有效的防灾措施的应用而提高了耐久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发展和传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很多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消失,其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此研究基于传统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分别对传统聚落内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特色的景观节点、历史街区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的保护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文化遗产活化载体体系;结合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原则和策略,最后明确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一般活化路径。在保护实施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依赖生存的空间环境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保护研究 ——以宏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传统聚落文化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景观和重要旅游休闲的体验景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对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从文化景观的另一属性——生活性的视角,以徽州典型传统聚落为例,梳理了宏村的文化生活景观构成要素,分析当前宏村文化生活景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对文化生活景观保护的思考,以期指导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的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7.
单德启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3,21(5):1-4
从传统民居聚落和新徽派建筑的几个典型案例包括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历史文化名村、黄山市区外边溪新徽州聚落和北京海淀区“坦博艺苑”,总结出课题研究所必须要做的几个工作:1.概念的界定;2.研究领域的界定;3.任何科研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在课题研究成果中可以提出在广度和深度上延伸的其他课题,也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提升是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关键,对于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歙县23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传统聚落综合品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作为综合评价目标层的生态支撑、历史文化保护、设施配套、经济发展得分分别为4.15、3.99、3.17、2.65,反映经济发展已成为制约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提升的瓶颈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历史文化保护、设施配套与综合品质显著相关,已成为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提升的主导因子;依据象限分析将23个古村落划分为三类,其中综合品质中等的古村落占73.91%,是提高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整体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沙漠戈壁传统聚落民居建筑是人类在极端自然生境条件下绝地求生、创造性发展的地域民居文化遗产典范.宗教严格、社会封闭、资源匮乏、贫穷落后,气候恶劣、建设艰难是其建筑文化发展的瓶颈,但同时也是它富含顺应性抗争、创造性发展、本土性智慧等特色的源泉.论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疆麻扎村为例,通过调查与分析,解读麻扎村沙漠戈壁的极端自然生境条件、宗教文化内涵、社会经济状态、历史发展脉理,展现麻扎村聚落空间形态特色,梳理麻扎村传统民居建筑遗产的基本型制、空间形态、生活关系及文化魅力,挖掘整理麻扎村民居建筑优秀的营造经验与智慧,总结在极端自然、社会、经济生境下朴素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节能等适宜性技术经验与智慧. 相似文献
11.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以长清崮山于家盘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逢利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3)
地方传统民居建筑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遗产.发现和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进行利用,不仅意义深远而重大,而且已成为建筑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济南长清崮山的于家盘村的发现、保护与利用为例,尝试找出一种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即采用移植的方式,使用原有的材料并重新进行设计,同时利用现代的建造技术和手段,在保留其原有神韵的前提上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古老的石头房子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2.
合院式民居是晋陕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建筑绿色营建经验,其中与人们健康舒适密切关联的室内光环境经验也同样富足.以陕西韩城相里堡村柳氏院和山西襄汾丁村12号院为例,基于调研访谈与测绘数据整合,通过借助计算机ECOTECT软件分别对其中院落尺度、房屋朝向和单体构造层面进行采光系数仿真模拟测算,结果表明:宽院面南、檐下光廊与八字抹边营建经验对增强室内采光系数,优化室内光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且存在相应定量关系.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晋陕合院民居室内光环境营造机理与建构逻辑,并归纳了地域性传统合院民居在诸多客观因素限制下所具有的光环境营造经验与智慧,为基于传统风貌保护同时满足居住标准需求的当代乡村民居低技高效建设实践提供了一定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旧材料的新属性不断地被挖掘,建筑的外表皮开始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继而成为独立的部分而成为设计的重点。皖西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其民居表皮在建造及更新时,更具有"因地、因材、因时制宜"等特点。本文以皖西地区金寨县小南京村民居为例,探讨该地区民居外表皮的材质、色彩以及做法等,为类似丘陵地区民居外表皮更新保护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乐东昭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30(2):5-9
我国传统聚落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聚落因其礼法规制使得在聚落空间的形态上呈现出其特殊性,传统聚落在空间形态上的特定样式在当代乡村旅游中转变成为旅游的资源禀赋,并进而成为村庄功能转型的重要推动要素.在此过程中,聚落的旅游资源容量测算就成为了研究聚落空间承载能力和今后对聚落实施保护的关键点.聚落的空间承载力作为衡量旅游资源容量的标准,也就成为了聚落在当今旅游影响下的研究重点.本文选取诸葛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旅游资源空间容量测算方法对其空间承载力进行分析,同时针对聚落现有基础设施的种类和规模分析影响设施承载力的要素. 相似文献
15.
以2010太阳能十项全能(欧洲赛区)竞赛中天津大学的参赛作品Sunflower与同济大学的Bamboo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设计理念在现代零能耗低成本住宅中的应用及其与其他技术的集成。通过对这两支团队竞赛作品的解析,探讨了中国零能耗太阳能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依托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设计结合能源的集成设计方法,低成本、适宜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手段的基于中国国情的低能耗太阳能建筑。2013年,该项赛事(亚洲赛区)竞赛将在中国大同举办,希望本文可以为本土的参赛队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密集居住现状中的防灾避害策略研究——以西安碑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生存现状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城市的建筑安全影响巨大.尤其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其密集居住的现状.使得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在震灾中受到严重的威胁.街区未来的良性发展是既要保持原有的传统风貌,又能够有效地防灾避害.本文以西安碑林历史街区为研究实例,在对现状调研基础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和总结了在此次震害中街区传统民居院落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保障未来街区的居住安全、整体保护与良性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分析浙江省夏热冬冷地区的居民生活习惯,针对夏季炎热气候条件,对湖州地区有代表性的传统和新建民居的夏季室内外环境进行连续测量,并对比新旧两种模式民居的室内环境差异.传统民居应对夏季炎热潮湿气候的主要手段是风压通风和夜间散热.利用轻质墙体快速散热以及天井的通风调节,传统民居除了在午后时段室内舒适性较新建民居差,在全天其他时段的热舒适性都优于采用砖混结构的新建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农居应对气候设计应该着重注意遮阳设计、内院设计、室内通风设计及围护结构材料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绿色大学校园中的景观类建筑作为绿色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其景观属性的同时,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真实体现了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价值观.文章以山东建筑大学“岱岳一居”为例,秉承山东建筑大学绿色校园的设计理念,遵循传承建筑地域性文化、尊重校园整体性规划、贯彻绿色建筑设计价值观等原则,从设计思路、场地设计、空间形态、结构体系以及室内环境等方面,对校园内的石砌景观建筑“岱岳一居”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旨在探索绿色大学校园景观类建筑的设计模式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清查老旧建筑物的数量和现状,对海量的各类建筑物数据进行快速查询和分析.方法 利用GIS技术,结合建筑物抗震普查结果,以GIS软件ArcView3.2为平台应用Avenue脚本语言设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结果 以沈阳市普查数据为基础,在1:5000的电子地图上建立沈阳市建筑物抗震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各种类型的统计数据、图表和反馈分析;从系统统计结果可知:截止到2003年底沈阳市1989年前建筑物占全部建筑的1/3左右.结论 GIS是一种结合计算机科学的空间信息系统。对空间分布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显示,适合应用于城市防灾减灾.沈阳市建筑物抗震普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将GIS结合到抗震普查中,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使得抗震普查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