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2200m^3高炉1:17的无钟布料模型试验,结合3#高炉的布料实践,研究了矿、焦溜槽摆角对炉喉径向矿/焦比,炉料的堆尖位置以及径向粒度分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多位往复布料新工艺,为4#高炉投产选择适宜布料参数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酒钢科技》2005,(2):43-43
在高炉操作中,为了使炉身中的透气性足够好,需要将含铁原料和焦炭分批加入高炉。由于炉料的径向分布影响高炉中还原剂和气体的分布,因此非常重要。对于料钟加料型高炉。可以通过改变活动护板的位置来控制炉料分布。此外,加料顺序、料批大小、料线以及气体流动都影响炉料分布。  相似文献   

3.
高小块焦比操作对高炉透气性和煤气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宝钢2号高炉通过生产操作探索,在160~170kg/t煤比下将小块焦比提高到60kg/t水平。根据高炉生产操作结果,结合实验研究,分析了50kg/t以上高小块焦比操作对高炉透气性和煤气流分布的影响,并阐述了相应的操作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操作燃料比同一定边界条件下冶金上可能达到的最低燃料比之间的差值,可以进行计算。燃料比会受到由矿/焦分布所控制的煤气流的影响。烧结矿和焦炭碎裂增大时,径向煤气流的控制会因软融带与死区之间的焦炭通道变窄而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5.
以某1 800m3高炉为研究对象,建立炉顶装料系统三维模型,利用离散单元法(DEM)模拟整个装料和布料过程中炉料的运动及分布。模拟结果表明:(1)块矿主要位于受料斗及料罐的右侧,可以根据装料方式和布料矩阵预测块矿的分布;(2)当炉料结构为75%烧结矿+5%球团矿+20%块矿时,块矿主要分布于高炉边沿和炉喉径向的中间区域,在高炉中心分布较少,但块矿占比较高,接近40%;(3)随着块矿比例的增加(8%~25%),虽然高炉半径方向的块矿质量增多,但是块矿在炉喉径向的分布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炉缸径向不同位置的风口焦炭的实际压差、焦炭粒度、孔隙度和渣铁体积等参数计算炉缸径向煤气流速度的变化情况,从而比较炉缸煤气流分布情况。分析炉喉十字测温边缘值/中心值、炉缸径向中心煤气流速度、高炉布料制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炉喉十字测温边缘值/中心值与炉缸径向中心煤气流速度、布矿角度、矿角焦角差之间的经验回归公式。  相似文献   

7.
过去的二十个月中,Taranto的2^#和4^#高炉一直保持较高的煤比。该文详细地研究了喷煤系统利用率,燃料的质量和高炉操作参数三个方面的经验。在高煤比的条件下,高炉生产指标一般良好,但从讨论的结果可看出,在此条件下,高炉操作更付出更大的努力。燃料质量的变化如焦炭对高炉操作产生立竿见影影响,人们发现,对于煤比在180~190公斤/吨铁水以上的高炉操作变得非常敏感,要求对冶炼参数进行额外监测,对高煤  相似文献   

8.
朱仁良  刘振均 《炼铁》1997,16(5):5-8
荷兰霍戈文高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比保持在180 ̄200kg/t,今年以来煤比又进一步提高到210kg/t,霍戈文高炉能保持这么高的煤比生产,除了喷煤工艺及设备先进合理外,关键还在于先进的生产操作技术,诸如: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加强炉顶布料,降低渣比,高富氧(富氧率为6% ̄8%),低风速(鼓风速度控制在190 ̄200m/s);开发实用的数学模型,指导高炉操作。  相似文献   

9.
王学利 《山西冶金》2011,34(4):70-72
通过优化高炉上部制度实践,采用大矿批分装操作,增加软熔带焦层厚度,改善透气性,稳定高炉煤气流分布,提高炉况稳定性,提升高炉煤比。  相似文献   

10.
高炉无钟炉顶布料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513m~3高炉1∶11无钟炉顶模型进行布料模拟实验,充分考察了无钟炉顶布料的规律,并建立能反映装料方式与炉料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的回归数学模型,并讨论了溜槽角度位置和转速等操作参数对炉喉径向矿/焦比分布的作用,为高炉生产选择适宜布料参数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闫魁洪 《山西冶金》2004,27(4):24-25
太钢4号高炉自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为提高煤比至140kg/tFe,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主要是优化高炉操作,保持充足的炉缸温度,加强喷煤操作,保持合理的煤气流分布等,提高煤比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液压传动和微机控制的无钟布料模型进行了各种布料试验,并结合高炉的生产实践,研究了矿、焦摆角差对径向矿/焦比的影响以及径向粒度分布、堆尖位置与溜槽摆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安钢3^#高炉采用全烟煤喷吹。提高煤粉燃烧率、维持适宜的理论燃烧温度、保证煤气流的合理分布是提高喷煤比的关键。本文介绍安钢就如何提高3^#高炉喷煤量及大喷煤量下的高炉操作进行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技术指标(煤比提高24kg/t,焦比降低了43kg/t)的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4.
赵国磊  程树森  徐文轩  李超 《钢铁》2016,51(6):10-18
 针对当前常见的中心加焦装料过程,建立了布料过程中螺旋布料时溜槽内炉料颗粒复合运动的三维数学模型,并建立了炉料颗粒在空区内下落过程数学模型和在炉内堆积所形成料面形状及其径向矿焦比分布数学模型。通过将模型预测料面形状与高炉开炉实测料面形状进行对比,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实际高炉参数,计算了13°完全中心加焦和20°小角度中心加焦时炉料落点分布和径向矿焦比分布。结果表明,由于中心加焦过程中部分炉料会分布在中间环带,使得实际中心加焦量减少,两者有效的中心加焦率分别为49.4%和70.4%,且在前者模式下形成了直径约为1.2 m的贯通的中心焦柱区域,而在后者条件下形成中心直径约为2.5 m的较大范围的低矿焦比分布柱状区域。最后,阐述了中心加焦技术原理,指出了当前中心加焦操作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高效布料方式,对指导实际高炉生产操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攀钢2^#高炉大修前高利用系数操作措施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运久  李健 《攀钢技术》1996,19(5):35-37
介绍了攀钢2^#高炉在大修前高炉利用系数的操作措施,与同期3^#高炉进行了简单的效果对比,阐述了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定风温操作以及综合鼓风是钒钛矿冶炼高炉大修前取得良好经济指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大量辅助燃料喷入时,一般会给高炉内气流的控制带来一些问题。在180-200kg/t铁的煤比时,必须将200kg/t铁的焦炭装入高炉中心,而只有100kg/t铁的焦炭装在边缘。在高炉中心、径向中部和边缘沿高炉高度方向进行了气体成分测量和温度测量,发现高炉边缘在ηco为30%和40%-50%处形成混合带,从而导致高炉过程恶化。  相似文献   

17.
安波  岳强  姚应林 《中国冶金》2014,24(5):35-39
新冶钢“实施低成本”战略以来,铁前系统紧紧围绕公司生产要求,在外部条件劣化的背景下,始终围绕高炉的稳定顺行为基本方针,不断优化原、烧系统配矿方案;高炉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不断优化炉料和燃料结构,提高烧结矿、块矿和焦丁比例,不断优化高炉操作制度、提高煤比和富氧率,实现了高炉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和较高的煤气利用率,保持了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烧结固体燃耗、高炉燃料比等技术经济指标及工序制造成本不断降低,基本达到了经济炼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当前很多高炉通过提高生矿比降低生产成本。韶钢6号高炉通过合理选矿,上下部合理调剂,采取改善高炉透气性操作,抓好炉型监控工作,灵活调整、维护好操作炉型,使入炉生矿比达22%~23%,而高炉主要指标不下降,燃料比512kg/t,高炉长期顺行高产。  相似文献   

19.
《炼铁》2016,(6)
对邯钢高炉提高块矿配比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针对块矿冶炼的难点,通过采取合理选择块矿品种、控制炉渣适宜镁铝比、槽下加设块矿烘干设备、调整高炉布料及送风操作制度等措施,邯钢高炉块矿配比平均达到21.5%,部分高炉块矿配比达到24%以上。块矿配比提高后,邯钢高炉燃料比保持在505kg/t左右,煤气利用率保持在48%以上。  相似文献   

20.
加古川厂1号高炉于1992年10月完成喷煤系统扩建后,其喷煤比提高到100g/t铁以上。为了实现高喷煤比稳定操作,根据炉内状态测量仪器收集的资料对炉料分布和回旋区条件做了一些改善,结果,于1993年10月喷煤比已超过180kg/t铁以上,目前正在继续稳定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