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随着高碳铬轴承钢高温扩散时间的延长,碳化物带状的宽度会随之增加,碳化物颗粒变得细小。但按现有的SEP 1520-1998、GB/T 18254-2016及ISO 5949-1983标准图谱进行评级时,存在高温扩散时间越长,带状评级越高的情况,与改善工艺执行的效果相悖。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碳化物带状评定方法,以带状内碳化物颗粒的尺寸为依据,完成碳化物带状评级,评定结果显示,高温扩散时间越长,所对应的碳化物带状级别越低,说明该方法可更清晰、直观及科学的回归反馈高温扩散改善带来的碳化物颗粒细化及分布均匀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高碳铬不锈轴承钢“孪晶碳化物”(直线状和链状碳化物)的影响因素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加热温度达到1140℃,退火后开始出现沿晶界分布的链状碳化物;加热温度≥1160℃,退火后出现大量直线状和链状两种形态的碳化物。材料从高温直接冷却时,温度≥1080℃并且冷却速度≤80℃/h可能析出链状碳化物,并且温度越高冷却速度越慢析出的可能性就越大。直线状碳化物形成原因为:材料加热温度过高.晶粒长大的过程中晶界迁移时偶然发生堆垛错误形成了生长孪晶,在随后的退火过程中碳化物向奥氏体挛晶界面沉淀而形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孪晶碳化物。链状碳化物是由于材料过热或者局部过热,在随后冷却过程中碳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而形成的,本质上是一种网状碳化物。 相似文献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