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丘陵沟壑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经常出现高填方工程。在施工完成后,高填方工程存在工后沉降难以计算、预测和控制的问题。为此,在栾卢高速的高填方路段,设计了地基沉降变形的原位监测试验方案,分析施工期沉降的主控因素,并基于施工期变形的实测数据,建立了地基工后沉降预测模型。监测数据及模型预测结果表明:(1)该路段填筑高度最高位置处沉降变形最大,在填筑高度增加时,沉降有增加趋势;(2)填土速率会对施工期沉降速率产生显著影响,降低填筑速率、更为细致地进行填筑,可以降低沉降速率,从而使施工期地基沉降平稳过渡;(3)路基边缘位置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因此施工时应按照“先压边缘、后压中间”的顺序施工,并保证边缘位置处的压实效果;(4)采用此模型计算施工期沉降时,相对误差3.8%,效果良好;(5)工后沉降的预测结果显示,在施工结束后沉降变形将趋于稳定,工后沉降占总沉降的10%。  相似文献   

2.
针对两种较为常用的路堤沉降预测模型——泊松曲线模型与灰色理论模型,结合高填方路堤的实测结果对高填方路堤中的沉降预测机理进行研究。得出二者均能够较好地预测路堤的沉降变形情况,其中以灰色理论模型拟合效果更佳;灰色理论模型预测的最终沉降量显示路堤中心线处为0.199m,路肩处为0.182m。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V"形沟谷中的黄土高填方沉降问题,进行了两种沟谷类型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不同边界(柔性和刚性)效应下的施工期和工后沉降。同时,进行了离心状态下的增湿模拟试验,就不同边界条件下填筑体增湿沉降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黄土高填方土体的沉降和变形与边界条件密切相关,填筑体自身沉降在"柔性"和"刚性"两种沟谷地基模型中存在明显差异。由于两种沟谷地基的约束能力不同,使得地基模量的变化对于"V"形沟谷中填筑体各阶段沉降(施工期沉降、工后沉降、湿化沉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完成后的最终沉降量是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轨道结构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哈大、沪杭、石武等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资料的分析,总结出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变形规律及特点,并据此开发了沉降观测评估软件,在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预测计算与分析中进行了实际应用与验证。其综合分析及评估成果为高速铁路铺轨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Asaoka法在软土地基工后沉降量预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借助BP神经网络的超强非线性拟合能力,将实测数据向等时间间隔进行转化,建立了不同起算点和不同时间间隔下的Asaoka法回归分析模型,对其工后沉降量进行预测,并选用数学方法对预测值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利用某软土地基处理项目的实测资料,并综合分析了预测结果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①BP神经网络的超强非线性拟合能力可有效用于软土地基实测数据的转化;②仅仅通过相关系数的大小来评判Asaoka法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是不可取的;③β1细小的误差就可能引起预测结果的显著误差;④可通过合理加大时间间隔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围海造陆工程对吹填土处理后的沉降变化规律研究是关系到该地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程度的重要问题。利用大型离心机对围海造陆区工后沉降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围海造陆区工后沉降变化规律,证实了吹填土处理结束后主固结变形仍会持续较长时间、工后沉降大小与压缩土层厚度和物理指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渠堤的沉降变形是高填方渠道的致命灾害之一,易导致堤身开裂进而产生渗漏。基于摩尔库伦准则,利用FLAC3D构建了渠堤模型,模拟分析了填筑高度、土体抗剪强度、容重及压缩模量变化对渠堤最大沉降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降低填料容重和增大土体压缩模量可有效减小沉降。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来选择适当的施工填筑参数。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土石坝沉降组合模型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影响土石坝沉降的主要因素是时效变形,目前常用的统计模型中时效分量主要采用指数模型和对数模型,但在某些工程实际中两子模型的拟合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大。文中在统计子模型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土石坝沉降组合模型,用于对土石坝沉降的拟合和预测,并给出实例。结果表明,组合模型较好地发挥了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并比统计子模型的拟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浙江沿海堤坝沉降数据的监测,分析了堤坝工后沉降预留值的计算方法以及常用拟合方法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沉降优化组合拟合分析方法,提高工后沉降估算的精确度。结合工程实例,把优化组合的拟合模型结果与实际沉降的发展情况进行比照,拟合结果良好。优化组合方法可用于海堤工后沉降规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组合预测模型在土石坝沉降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优加权组合建模理论,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建立了最优加权组合预测模型,提高了建模精度,验证了组合预测模型的可行性,也为土石坝的沉降观测资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工后沉降对海堤的不利影响入手,利用调查资料分析浙江省软基海堤工后沉降的影响因素共6个,并采用鱼刺图法清晰地表示出来.在估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时,同时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以鱼刺图代替层次结构模型,对各因素进行专家打分,构造判别矩阵,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主要因素为“地基处理”和“地基土层”;次要因素为“海堤”自身及“施工”;一般因素为“沉降监测”和“外在因素”.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延安新区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延安新区13标段北端110 m黄土高填方边坡为研究对象,对填筑体的工程性质进行了大量室内试验研究,根据研究区边坡的地质条件和填方边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计算模型采用极限平衡法分别计算出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不同地下水位的边坡安全系数;利用有限元法模拟分析填方高边坡在不同地下水位下的变形特征及应变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延安新区黄土高填方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地震和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边坡中部和坡脚处的水平位移较大,最大垂向位移发生在填方厚度较大的坡顶处。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以某高速公路软土路堤为工程背景,详细介绍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监测和工后沉降预测分析方法,以及工后预测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如何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根据本段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可知,软土地基沉降监测及工后沉降预测分析是保证软土地基处理取得成功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软基段公路管廊路基工后的沉降特性,以滨海软基段某公路管廊路基为研究对象,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分别对填土荷载作用下、不同管廊位置、不同路基高度下和土工格栅工况下的管廊路基的沉降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荷载作用下,软基段既有管廊路基中,其沉降主要由施工期间路基填筑引起,管廊与周围土体差异沉降随着时间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5.
软弱夹心层地基是软粘土夹在上下两层硬土中间的一类典型土层,其为珠江地区特殊的层土地基,该特殊地基在堆载荷载作用下的工后沉降预测一直是困扰工程师的难题。文中以广州灵山岛尖区域内侧水系建设堆载预压实体工程为例,对其施工期和施工完成之后进行的现场试验和数值仿真模拟研究,获得了珠江河口地区层土地基堆载预压沉降特性。通过大量反分析研究其工后沉降预测方法的适用性,最终确定双曲线法为其最优模型,并提出了工后沉降预测公式,其能为未来同类型工程的工后沉降预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基础沉降变形的灰色预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基础沉降变形的GM(1,1)预测模型,在建模中考虑了沉降观测时间的不等步长性以及荷载变化对沉降过程的影响。通过实例对比计算,证明了该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文中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磁县管理处辖区内高填方渠堤为例,从高填方渠堤的设计、施工角度,通过分析安全监测资料、结合渠堤填筑高度、填筑料、施工工艺及地质岩性,对高填方渠堤沉降变形进行分析,分析研究成果可对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堤工程沉降预测对工程维护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因影响沉降的因素较多,目前尚无一种普适 的分析模型. 以海堤工程的沉降数据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ARIMA 模型较高的拟合能力和RTA 的等维递补预 测思想提高海堤工程监测数据的预测长度,建立了ARIMA鄄RTA 组合预测模型,并以浙江某海堤工程为例进行 了实例计算,对沉降实测值和模型预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ARIMA鄄RTA 组合模型能够充分挖掘监测数据的 动态信息,具有物理机制明确,预测精度高的优点,为海堤工程监测资料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更加精确的堤防沉降参数,通过双曲线法、三点法、S型曲线等常用曲线拟合法对淤泥质土堤防沉降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这几种方法预测的精度。考虑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运用最优加权建立了组合预测模型,分别以组合模型的误差平方和最小及有效度最大为目标函数确定最优的加权系数。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单一预测中三点法预测精度最高,而最优组合沉降预测模型的精度不仅比单项预测模型的精度要高,且可靠性也更佳。  相似文献   

20.
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基础沉降变形的GM(1,1)预测模型。在建模中考虑了沉降观测时间的不等步长性以及荷载变化对沉降过程的影响。通过实例对比计算,证明了该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