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脱硝系统蒸发器出口气氨压力和温度是否稳定,对控制喷氨流量和脱硝效率的意义十分重大。文章针对国电铜陵电厂在喷氨流量控制方面产生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对有类似问题的脱硝机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大唐潮州电厂2×1000MW机组SCR脱硝的基本工艺,并对脱硝系统的喷氨流量的自动控制方法进行论述,针对喷氨流量自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优化。较好的满足了脱硝自动化控制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电厂600 MW燃煤火电机组SCR脱硝系统出口NOx分布均匀性差、氨逃逸率较大等问题,对脱硝系统喷氨格栅喷氨量进行优化调整。调整后,脱硝系统A、B两侧出口NOx浓度标准偏差分别从66.2%和91.9%下降至12.9%和14.9%,脱硝系统出口NOx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氨逃逸有所降低,对保障尾部烟道设备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锅炉脱硝系统改造后,存在NOx排放达不到环保要求,受热面的磨损加剧,空气预热器结垢严重等问题.通过对脱硝系统进行运行优化调整试验,对SNCR喷枪及SCR喷氨格栅的开度和喷氨量进行了调整,使机组的NOx排放指标达到环保要求,提高了脱硝效率并减少了氨逃逸,有效地缓解了SCR下游设备的NH4HSO4沉降及堵灰状况,为同类型机...  相似文献   

5.
无烟煤锅炉由于挥发分含量低,着火困难,所以设计过程中都采用了较高的燃烧温度,从而导致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入口NOx排放浓度较高,脱硝系统压力较大。设计过程中灰颗粒尺寸选型不合理、灰黏性偏高、系统安装结构不合理以及喷氨量偏大等问题是引起脱硝系统积灰堵塞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脱硝系统优化改造和提高喷氨调整的自动化程度等,可以有效缓解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堵塞情况;通过计算氨氮摩尔比,可以对氨逃逸浓度的测量结果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6.
介绍现有脱硝氨逃逸在线监测技术及其使用情况,并以激光抽取式氨逃逸在线监测设备在电厂脱硝系统上的应用为例,通过现场调整喷氨量试验,采集历史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激光抽取式氨逃逸在线监测技术的优势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以某超临界燃煤电厂的脱硝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脱硝系统出口氧气体积分数、氨逃逸率和反应温度对喷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30 MW机组中,当负荷达到570 MW,脱硝系统出口氧气体积分数≤4%,氨逃逸率≤3×10-6,且反应温度为390℃时,机组运行经济水平较高,又满足国家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8.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后,存在SCR出口氨逃逸高于设计值且分布不均匀、空预器烟气侧阻力持续上升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对SCR脱硝系统喷氨格栅优化调整进行试验.试验表明,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喷氨格栅开度,使得SCR装置的总尿素溶液用量下降,平均氨逃逸保持在6ppm左右,有效地降低了空预器堵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是目前燃煤电厂普遍采用的烟气脱硝技术,锅炉加装SCR脱硝装置后易出现空预器堵塞、炉膛负压异常波动等问题。以某燃煤机组为例,对空气预热器进出口压差、炉膛负压、入炉煤质、机组运行工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炉膛负压异常是由于锅炉进行SCR烟气脱硝时空气预热器发生局部堵塞,其根本原因为SCR装置过量喷氨或局部过量喷氨造成大量氨逃逸所致。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氮氧化物的减排标准逐年严格,加快对选择性催化还原方法(SCR)的研究,提高烟气脱硝效率是水泥行业的当务之急。选用一款CFD软件对某日产5 000t级水泥熟料生产线初步设计的SCR脱硝反应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选用湍流模型、多孔介质模型对SCR反应器的流场进行模拟计算;运用组分输运模型和离散相(DPM)模型模拟NH_3与烟气的混合过程,研究喷氨面位置、喷氨口个数对混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道弯管处设置导流板,能有效地改善反应器内烟气流场,较优方案的烟气流速偏差仅为6.95%;喷氨面与催化剂层的距离及喷氨口个数都能影响NH_3与NO_x的混合。  相似文献   

11.
在计算流体力学的基础上,以FLUENT软件为平台,对喷腾型燃煤分解炉内NO产生过程、生成机理和炉底喷氨的脱硝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分解炉内温度分布均匀,NO在煤粉燃烧区域内形成,NO按生成机理可分为热力型NO和燃料型NO,但主要以燃料型NO为主;采用炉底喷氨的方法,可显著降低分解炉排放的NO量,当入炉烟气中NH3含量为8%时,脱硝率可达到89.8%,为水泥分解炉脱硝技术与装置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常规PID对时变、时滞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CR)脱硝系统控制效果不佳,难以满足环保排放要求,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滚动预测的串级预测控制策略。将LSTM网络预测输出作为下一时刻输入数据,建立能自动微调的SCR系统模型;将LSTM网络与预测控制方法相结合应用于SCR喷氨优化控制中,并在此优化控制方案基础上加入PID控制,建立喷氨量串级预测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对于SCR系统具有调节速度快、动态控制性能好等优点,且能克服模型失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某厂超超临界燃煤火电机组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烟尘、SO2和NOx排放浓度远低于10 mg/Nm3、35 mg/Nm3和50 mg/Nm3。但锅炉中脱硝系统氨逃逸过大,导致脱硝系统后面的烟道内空预器及低温省煤器堵塞严重,严重影响了机组运行安全。通过测量该锅炉SCR反应器出口NOx浓度及氨逃逸量等参数,基于实测数据分析对锅炉喷氨量进行优化调整,降低SCR反应器出口氨逃逸量,从而有效缓解空预器及低温省煤器的堵塞状况,保证机组的高效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脱硝喷氨自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喷氨自动调节的主要因素,并阐述采用先进测量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优化改造测量原理及采用先进测量技术后的运行效果评价。先进测量技术应用后准确性明显提高,使反应器进、出口NOx和氨逃逸测量的代表性和实时性增强,增加精细化分区喷氨,可以大大降低反应器出口NOx的不均匀性,提高氨反应效率,减少氨逃逸。  相似文献   

15.
SCR脱硝系统被控对象具有大迟延和大惯性,采用常规PID难以满足对出口NOx含量的精准控制。为提高控制品质,提出了基于阶梯式广义预测的SCR脱硝系统优化控制。首先采用粒子群算法辨识了NOx排放量的数学模型,其次基于模型设计了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器,最后将基于联合互信息的LSSVM动态软测量模型得到的NOx生成量作为前馈,构建了基于软测量模型的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结果表明:基于阶梯式广义预测的脱硝优化控制能很好的减少出口NOx的波动,将动态软测量模型得到的NOx生成量预测值作为前馈引入SCR脱硝控制系统,克服了测量数据存在的滞后问题,可以及时准确的控制喷氨量,实现脱硝系统的稳态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是我国电厂常用的脱硝技术。该技术运行中对烟气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控制好SCR脱硝系统的入口烟温。针对这一问题,从影响SCR脱硝效率的关键因素及常见的宽负荷脱硝技术改进方案入手进行了分析。通过宽负荷脱硝技术改造,明显提高了SCR脱硝系统的入口烟温,进而提高了脱硝效率,减少了氨逃逸率,为电力行业脱硝技术发展提供了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某300 MW燃煤锅炉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系统内烟道导流方案的可行性,利用FLUENT 6.3软件,对该导流方案下SCR系统的流场和氨浓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烟道截面变化以及弯头偏转导致系统流场严重不均,且现有导流系统导流效果较差,AIG下游截面最大速度偏差达31.25 m/s,反应器入口速度也存在偏差,且尾部烟道内流场不均,会对下游设备产生影响;系统流场不均导致氨浓度不均,AIG下游截面氨的浓度偏差达60.0%,反应器入口截面氨的浓度偏差达38.4%,大的浓度偏差严重影响系统的脱硝效率,且反应器出口氨逃逸量达5.266 ppm,这会对大气造成二次污染.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燃煤锅炉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导流系统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SCR脱硝性能影响因素及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氮氧化物污染越来越严重,燃煤电厂将逐步采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装置,减少污染。系统地分析了SCR脱硝原理,脱硝性能影响因素和对策。主要包括:催化剂组成和活性分析;氨泄漏、二氧化硫的氧化率对空气预热器的影响;以及烟气温度、空间速度对脱硝性能的影响,总结SCR脱硝系统的维护方法。为提高我国的SCR脱硝性能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低NO_X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硝技术,比较了烟气脱硝新技术的特点,并对烟气脱硝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SCR技术脱硝率可达90%以上,氨逃逸量小,能够达到新环保标准的要求,是国际上应用最广的脱硝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电厂烟气脱硝系统存在的过渡脱硝以及负荷变化大时引起系统较大波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自校正功能的模糊PID控制器,实现了对SCR进氨流量及出口氮氧化物浓度的优化控制,对该控制器与常规PID进行了比较仿真分析,最后将模糊自校正PID控制器应用于实际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在调节时间、稳态误差以及最大超调量等性能上,模糊PID均优于常规PID。在实际应用中,既能把出口NOX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又能保证较小氨逃逸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