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集群式供应链的视角介绍了武汉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结合五力分析模型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状况,提出其发展路线和市场定位,最后分析武汉城市圈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跃迁的路径,从而为武汉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内高校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极不平衡.为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城市圈高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从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完善机制等方面构建武汉城市圈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以便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动力站"和"加速器"作用.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正处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乡村旅游既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又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结合近年官方统计数据,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影响2012-2016年间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变化的具体因素及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是决定行业经济增长水平的主要因素;除第一产业外,武汉城市圈第二、第三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经济总量的增长中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贡献更大;武汉城市圈第三产业结构占优,对区域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正面推动作用,然而第一、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起了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武汉城市圈现阶段应继续保持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加大优化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的力度,保持现有的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淘汰落后的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做加法,更应该做减法。  相似文献   

5.
借助近年官方统计最新数据,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从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发展速度、偏离程度三个方面分别选取产业结构变化率、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三项指标对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圈、中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及全国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横向动态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化速度在2009—2016年虽有波动,但变幅不大;与长株潭城市圈和上海市相比,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产业结构活力不够。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系数2008—2017年数据显示,第三产业正逐渐成为武汉城市圈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2013—2016年数据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效益从平均来看较好,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武汉城市圈内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对称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基于点轴理论,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为出发点,从区域空间经济产业传导和梯度转移的角度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路径选择.认为武汉城市圈要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走出一条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必须遵循一种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重点突出,协作的空间区域发展模式,切莫走一种主次不分、层次不明的区域竞争型空间经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联动是旅游业扩大影响、增强活力的必然选择。"大武汉"城市圈是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基于武汉环城游憩带乡村游产品发展的角度,分别从区位、客源市场、经济环境、交通环境、空间布局和政策环境六个主要影响因素来考察"大武汉城市圈"游憩产品的联动反应,旨在更好地探讨"大武汉城市圈"游憩产品的未来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节能减排的核心就是构建一种和谐的旅游环境系统,强调的是"生态"与"旅游"有机结合。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阐述了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内涵,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业节能减排需要提升绿化措施、优化绿地布局、加强水域生态保护,最后,提出了基于节能减排的武汉城市圈旅游业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近年官方统计数据,运用城市经济学理论,计算得出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和经济联系强度。计算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缺乏二级中心城市,同时各城市与武汉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参差不齐,而且彼此间差别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的空间布局策略,即:构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将二、三级中心城市升级为区域增长级;提升城市间的产业协同效应,建设三大产业聚集带,最终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有序、有层次、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的区域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国内、外经济特区的演变过程,并将国内传统经济特区与新特区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了一些对武汉新特区建设的启示;探讨了武汉两型"新特区"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内涵;提出了以两型"新特区"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也呈现出这一发展趋向。进一步提升武汉市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是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做大做强做优武汉市服务业的必然,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在客观阐述武汉汽车工业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其他主要汽车工业城市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武汉汽车工业未来发展之策,既合理地解决了武汉汽车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创新性地开辟了武汉现代制造业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3.
当一个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面临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可率先实现向服务型城市的转变。本课题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分析武汉服务业结构优化的现状和问题,为促进武汉市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有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督鄂十余年,不仅在湖北武汉建立起包括冶金、矿业、军工、纺织等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而且建构了近代工业教育体系。光绪二十四年(1898)张公亲自创办湖北工艺学堂,将农桑、丝绸织造教育纳入工艺学堂教育之中,由此揭开了近代纺织教育的历史新篇章。他在开创近代纺织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112年来武汉纺织教育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武汉纺织大学作为武汉纺织教育的惟一传承者,其教育史、校史应遵循唯物史观得出具有112年悠久办学历史的科学结论,她与华中农业大学同时开办,与武汉科技大学同根同源,是具有百年历史渊源的一所国立纺织大学。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产业集群能够产生产品结构、品牌、知识溢出、技术创新等经济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陕西汽车产业集群态势已初步形成。基于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实环境,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可选择路径有:营造良好产业政策环境;发挥新能源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健全配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武汉汽车电子产业目前现状的分析,研究了武汉市发展汽车电子产业的优势,并对武汉市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议和预测.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有效途径,积极培育和推进地方产业集群已成为目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本文对产业集群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针对武汉光电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促进武汉市光电子产业集群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模式——生态工业园规划的理念和原则;分析了武汉化工新城产业规划的总体框架、模式进程及产品链结构;列举了产业链结构的组成.研究分析表明:化工新城产业规划具有了生态产业链网的雏形,还需要继续完善化工新城的产业链结构组成,充分考虑重要关联产品的利用,由产业循环经济提升为社会循环经济奠定基础,带动循环型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在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武汉市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制造业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的全球兴起,以及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新旧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时期,加快形成激发企业活力的竞争型产业政策,促进现阶段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产业政策和体制改进的重要课题。兰州产业发展面临两大历史性机遇:一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重要机遇;二是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处于孕育中,蕴含着重要的经济增长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