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我国电力、通信、办公自动化及各类临控系统中,都建立了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综合网络。许多自动化系统已实现了实时监测、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功能,并由单机、集中式、少功能逐步发展成为多级、分散分层的多功能,相应的微机信号线增多、线路增长。 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方式的切换及系统故障所引起的电磁瞬变以及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干扰都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工作,尤其以雷电的破坏力最大。实验表明,雷电可在附近导体上感应千伏级的峰值电压,这对于一般工作于正负数伏的”娇嫩”的微机信号电平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都会导致计算机损坏或使工作失效,甚至使整个网络系  相似文献   

2.
雷电及其它强干扰对IT系统的损害及后果足严重的,必须对IT系统买施雷电防护。雷电由高能的低频成份与极具渗透性的高频成份组成。其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金属管线或地线直接传导雷电致损设备;一种是闪电通道及泄流通道的雷电电磁脉冲以各种耦合方式感应到金属管线或地线产生浪涌致损设备,绝大部分雷损由这种感应而引起。  相似文献   

3.
随着DCS控制系统在石化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中的广泛应用,DCS及仪表系统受雷电浪涌入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雷电浪涌入侵DCS及仪表系统的四条主要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DCS及仪表系统二次防雷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根据供配电系统中配电室和箱变的运行现状,针对雷击引起的雷电波侵入和雷电感应成因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雷电对供配电系统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雷电感应过电压是引起配电网故障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收集配电线路上的感应雷过电压数据,研究其波形特性,以期用于指导架空配电线路的雷电防护,文中采用了一个自供电、无线传输的雷电过电压在线监测装置,接触测量了配电线路中雷电感应过电压信号。通过对某10 kV配电线路上雷电感应过电压波形进行观测,并根据波形特征获取过电压相关波形参数。结果显示,感应雷过电压主要以高频分量形式叠加至工频相电压,所观察到的感应雷过电压波表现为波头时间短、波尾出现双极性高频振荡,最终衰减到零的特点,并就耦合地线耦合感应降低线上感应过电压幅值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雷电感应过电压是造成配电网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雷电感应过电压波形特征不清晰的问题,作者采用过电压在线监测系统,对实际运行的佛山10kV富油甲线雷电感应过电压波形进行观测,根据波形特征给出了过电压的波形参数。结果表明,配电线路各相感应电压叠加在运行电压波形上,不同相上感应过电压与对应的回击电流在幅度、时间间隔和波形上都存在同时性,该线路观测的雷电感应电压波形表现为波头时间短、后续发生双极性高频振荡并逐渐转变为低频振荡的波形特点,首次回击感应过电压幅值大于后续回击过电压幅值,首次回击过电压的波头时间比后续过电压长,观测结果对于配电线路雷电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冼冀 《电工技术》2023,(24):90-92
雷电严重威胁到配网自动化馈线终端的稳定、可靠运行,导致配网自动化开关误动、拒动或“三遥” 失效 频繁发生.详述感应雷过电压产生机理,分析配网自动化馈线终端在感应雷过电压下的损坏形式和失效机理,结合一 次设备防雷措施,在配网自动化馈线终端原有的感应雷过电压防护电路前端多增一级防护电路,降低感应雷过电压的 影响,有效保护配网自动化馈线终端,对提升配网自动化开关的运行可靠性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传输线路感应雷防护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感应雷电压对低压输电线路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对感应雷电压、雷电流的波形、幅值、陡度及传播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对感应雷的危害性作出评估。由于对感应雷跳闸率的计算不能象直击雷那样给出等值受雷宽度 ,故利用击距理论确定雷电流引起闪络的有效距离范围 ,而利用雷电流概率函数对雷电流积分求出感应雷跳闸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电站大坝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极易遭受雷击的问题,分析系统的组成及遭受雷电侵袭的种类,提出系统在电源、通信线路、传感器、接地等方面的防雷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调度电源系统的安全是保障调度各专业设备正常运行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根据实际调查统计表明,雷电、感应雷击及过电压是造成弱电设备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电源系统的防雷应引起充分重视。仅使用常规的防雷系统(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系统)是不全面的,还应当实施雷电过电压防护,构建一个完整的雷电防护体系,通过实施综合的雷电防护,达到保护人员和设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弱电设备防雷与接地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通讯系统设备及家用电器等弱电设备其内部元件工作电压都较低,一般为5~12V,易受雷电感应过电压而损坏。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防雷技术上的讨论。介绍弱电设备防雷接地技术,供相关的管理单位及读者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霞 《大众用电》2000,(2):24-24
1、引言近年来 ,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 ,家用电器因为遭受雷击而损坏的现象屡见不鲜 ,尤其在多雷区损失则更为严重。为了使人民群众的财产少受损失 ,所以 ,家用电器的防雷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2、雷电及家用电器的雷击现象雷电又称为雷电过电压 ,它有三种基本形式 :(1)直击雷 :雷电直接击中电气设备、线路或构筑物 ,其过电压引起强大的雷电流通过这些物体放电入地 ,从而产生破坏性极大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 ,相伴的还有电磁效应和闪络放电 ;(2)感应雷 :雷电对设备、线路或其它物体的静电感应所引起的过电压 ,称为雷电感应或感应雷。如对…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雷电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雷电对通信自动化系统的危害,提出了通信自动化系统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4.
10kV配电线路的雷电感应过电压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架空配电线路绝缘水平低,直击雷及雷电感应过电压导致的雷击闪络事故率很高,为了重点研究考虑大地有限电导率后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的波形特性和统计特性,采用时域有限差分(the finite difference-time domain,FDTD)算法求解多导体传输线方程,在算法中考虑了绝缘子的闪络过程以及大地电导率对传输线的影响,给出了线路在几种典型雷击情况(直击雷和雷电感应)下,不同大地电导率时配电线路上的感应过电压发展过程及分布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大地电导率与考虑大地电导率的计算结果相差很大.还分析了雷电流幅值、上升时间、雷击点与线路距离等因素对雷电感应过电压水平的影响.针对不同大地电导率情况下配电线路的感应过电压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考虑直击雷及不考虑直击雷两种情况下线路最大感应过电压概率分布、绝缘闪络率以及闪络次数.  相似文献   

15.
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也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序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是水利工程中的核心组成单元,但雷电袭击对水利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系统影响巨大,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就雷电对水利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防雷策略,旨在降低雷电对水利工程电气系统的破坏和干扰...  相似文献   

16.
祁汭晗  蔡汉生  廖民传  贾磊  刘刚  刘宇 《电网技术》2021,45(6):2413-2419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MODELS语言计算雷电感应过电压的工程模型方法.用于对雷电通道建模以及与架空线路的电磁耦合进行了分析,并在ATP/EMTP中实现且验证.方法考虑了有损地面对径向电场的影响,能够搭建适用于用于配电网输电线路及架空线路的感应雷模型,开发了模型新的应用方式,采用解析方法计算线路中的雷电感应电压,再通过感应电...  相似文献   

17.
张怡  张锋 《浙江电力》2005,24(2):26-29
雷电定位系统是监测雷电活动情况及分析对运行电网设备造成影响的计算机实时系统.文章介绍了浙江电网雷电定位系统的原理、系统构成及主要用户功能,讨论了雷电定位系统在电网调度运行中的应用情况,进而提出了该系统的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配电线路雷击跳闸事故主要由感应雷过电压引起,目前线路的雷电防护常采用装设线路型避雷器和保护间隙。为了评估线路防雷措施的雷电防护效果,采用H覬idalen的仿真计算模块,搭建10 k V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的仿真模型并仿真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幅值及其沿线分布,确定感应雷过电压最严重时的工况条件,并仿真研究了装设避雷器及保护间隙对线路感应雷过电压防护作用以及安装密度不同时线路感应雷过电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家电被雷击的原因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每年的6-8月是雷暴多发季节.消费者家中的电器,经常受到雷击的威胁。为什么电器会被雷击?在自然界中,雷电分为直击雷击和感应雷.通常夏季影响家用电器安全的主要是感应雷的入侵引起的。感应雷危害是指当雷电发生时,在进入建筑物的各类金属管、线上产生的高强度雷电电磁脉冲导致电线导体电压骤升而致使家用电器烧坏,甚至烧毁。  相似文献   

20.
《电气技术》2009,(3):40-40
由龙岩电业局研究开发的"福建山区输电线路雷电监测装置"系统经两年多的实际运行表明,该系统大大提高了雷电监测准确率,进一步减少了因雷击引起的输电线路故障,填补了国内外在绕击、反击识别领域成型产品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