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字式介质损耗因数tanδ检测仪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介绍了一种利用基波相位分离法实现电气绝缘设备介质损耗因数(tanδ)数字化检测的方法,根据其原理设计了以DS80C320单片机构成的绝缘介质损耗检测仪,中详细描述了其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给出了该仪器装置测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介损角测量中非同步采样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基波相位分离法测量介质损耗角的原理,指出了目前的软件同步采样措施难以实现真正的同步采样,并通过推导得出非同步采样条件下的基波相位分离法的算法。使用本算法,在测量时可以以固定采样率进行采样,不必根据电网频率调整采样间隔。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基波相位分离法测量介质损耗角的原理,指出了目前的软件同步采样措施难以实现真正的同步采样,并通过推导得出非同步采样条件下的基波相位分离法的算法.使用本算法,在测量时可以以固定采样率进行采样,不必根据电网频率调整采样间隔.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电容型设备介损的带电测试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泽华 《高电压技术》2001,27(Z1):83-84
对 2 2 0及 110 k V等多个变电站电容型设备进行了带电测试 ,对比了 110 k V CT电压下停电试验和运行中的带电测试数据 ,结果证明带电测试与停电测试有着较好的等效性  相似文献   

5.
刘广辉  张显聪 《供用电》2011,28(6):69-73
开发应用带电测试技术是电网发展的需求。介绍了同相比较法带电测试与停电预防性试验的特点,通过对广州供电局部分电流互感器进行介质损耗和电容量的带电测试与停电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介损同相比较法带电测试技术的有效性,为在现场大规模推广该项测试技术并通过带电测试延长停电预防性试验周期打下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电容型设备改进型介损数字化测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晓东  唐超  廖瑞金 《高压电器》2007,43(6):460-462
分析了传统的谐波分析法在介损测量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两种改进的测量介损的算法——加窗插值FFT法和基于小波的介损测量方法,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现场实际测量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提高介损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电容型电流互感器介损异常情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锦  蔡建辉  黄友滔  张威 《变压器》2007,44(9):45-46,61
介绍了电流互感器介损异常的原因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基于DSP的总线式结构的电容型高压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其信号的采集、分析和处理以及通信均由现场监测单元完成,实现绝缘参数的就地测量,避免了模拟小信号的远距离传输,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且指出了依靠在线监测技术实现状态维修的可行性.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弥补了电网设备需要定期检修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电容型设备在变电站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其绝缘状况的在线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容性设备介质损耗的在线监测是判断其绝缘状况的有效手段。介绍了介损测量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介损测量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一种新的介损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容性设备末屏串联分压电容来提取电压信号,采用绝对测量方法测量介损值,可以有效提高介损测量的精度。通过具体实验对测量介损的新方法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赵亮  李燕青 《中国电力》2013,46(7):57-60
针对电力系统中容性设备介质损耗角正切(tan δ)的测量,在末屏电容分压绝对测量条件下,提出了应用窄带通半周波傅里叶算法的tan δ值在线测量方法。容性设备母线电压和末屏分压原始值经过零、极点配置法设计的窄带通滤波器处理后,由半周波傅里叶算法分别提取其基波分量电压相角,计算tan δ值。该算法所需数据窗长度比基波相位分离法短,能够快速计算tan δ值;并对直流分量和偶次谐波分量起到了良好的抑制作用。算例结果表明,此算法与传统的基波相位分离法、一阶差分后半波傅里叶算法有相近的结果,并且所需数据量小,满足了在线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正、反两种接线方法对电容型电流互感器的绝缘介质损耗因数的测量理论与实践分析,提出在实际测量中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介损角的非同步采样算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陈楷  胡志坚  王卉  张承学 《电网技术》2004,28(18):58-61
分析了介质损耗角数字化测量的原理、算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非同步采样条件下采用基波相位分离法的补偿算法,即采用等时间间隔对电压、电流信号进行采样,同时对信号周期波动产生的误差进行补偿,并介绍了基于该算法的测量系统的硬件实现方案.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增加较少运算量的同时提高了介质损耗角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3.
介质损耗因数(tgδ)是反映电介质内单位体积中能量损耗的大小,测量介质损耗因数可有效判断电气设备的绝缘状况。文章介绍了两种220kV电流互感器高压下测量被试品的介质损耗因数和电容量的试验方法,能从测得的数值直接了解电流互感器的绝缘情况、  相似文献   

14.
肖杰  黎明 《电力设备》2005,6(1):58-60
文章通过谐波分析及正弦波参数两种软件仿真法对电容性设备介损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给出了在考虑采样精度、频率波动、相位漂移、零点漂移及谐波含量变化等影响因素时3种算法所得到的不同介损绝对误差仿真结果。指出谐波分析法和正弦波参数法均要求采样精度≥8位,但实际中采样精度取10住或12位均能满足tg6监测要求;谐波分析法、正弦波参数法之正交算法在介损监测中可以不受零点漂移和谐波含量的影响,而正弦波参数法之最小二秉算法则受谐波含量、零点漂移的影响较大;相位漂移、频率波动对3种算法均存在影响,以最小二秉算法对频率波动的影响较小;谐波分析法与正弦波参数法之正交算法的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能够满足介损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容和介损试验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避免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发生故障,必须对其进行预防性实验。首先介绍了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结构特点,并基于高压西林电桥的原理,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容和介损测试的接线、试验的方法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试验中注意的问题及各种试验接线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改进基波相位分离法在介损角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减少基波相位分离法在非同步采样时给介损角测量带来的误差,提出了加汉宁窗插值的改进基波相位分离法。介绍了该算法的原理,给出了非同步采样情况下该算法的计算公式。因矩形插值积分公式将小积分区间的被积函数看成常量容易导致算法误差增加,所以采用梯形插值积分公式,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原因,它可以提高非同步采样时该算法测量所得介损角的准确性;针对该算法需要获得信号频率、且使用硬件方法获得频率时增加系统硬件环节的问题,使用了加汉宁插值谐波分析法快速、高精度获得基波相位分离法需要的信号频率,该算法在获得较高介损角精确度的同时减少了硬件环节。仿真结果显示结合加汉宁窗插值的改进基波相位分离法使非同步情况下的介损角测量精度有所提高,最大误差从4.04×10-4rad下降到了5.52×10-5rad,算法精度在49.5~50.5Hz频率范围内更加稳定,且无需外部条件获得信号频率,是介损角测量的一种有效算法。  相似文献   

17.
戚科孙 《电工技术》2019,(5):130-131
首先介绍超高压输电公司广州局多断口断路器断口间并联电容器介损异常的总体情况,然后对一起断路器端口电容介损的异常情况进行原因分析。采用高压介损的方法对该断路器三相母线侧和CT侧测试值与上次试验值分别进行了比较,得出其发生了Garton效应,从而引起了试验值异常的结论,并且说明了母线侧电容器比CT侧电容器介损更大的原因。最后给出设备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严学文 《高电压技术》2009,35(11):2723-2727
为了减小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算法用于介损测量中出现非同步采样造成的误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算法。在等时间间隔采样的条件下,先使用一次DFT计算出实际的工频周期,修正每个工频周期的实际采样点数,使之满足同步采样条件,再采用二次DFT求出介质损耗角。通过软件仿真,在考虑电网频率波动和谐波含量变化的情况下,模拟采用不同的采样模数转换(A/D)分辩率和采样频率,对该改进算法与传统DFT算法进行分析比较,证明了该改进算法在计算精度、算法稳定性方面大大提高。根据仿真结果,对采用该改进算法的介损测量设备的硬件选型提出了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A/D分辨率、采样频率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电容型电流互感器一次对末屏介质损试验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其绝缘缺陷。  相似文献   

20.
同步采样在电容套管介质损耗因数tanδ测量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测量变压器套管的介质损耗因数tanδ中非同步采样是引起测量误差的关键因素,分析了采样率、信号的谐波分量和采样初始相位在非同步采样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