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22,(1)
稻渔综合种养是当前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近年来,陕西省城固县政府紧抓稻鱼综合种养政策黄金期,按照“政策扶持、专班推进、集中连片、模式配套、品牌塑造”的发展思路,累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652.38 hm2,有效带动当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文章通过对城固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模及分布、种养和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等关键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存在技术力量不足、种苗供求紧张、示范推广不力、品牌打造滞后等制约稻渔产业发展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城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出了建设示范基地、优化种养技术模式、强化主体培育、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等切实有效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加快推进城固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6)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稻渔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为更好地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浙江省庆元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旨在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促进其健康、持续、高效发展,实现稻渔双丰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1,(1)
通过“稻+N”模式,实行稻作外部融合的+和稻作内部绿色栽培技术集成的+。通过水稻与其它作物、渔、禽的共生协同与轮作,建立良好的稻与水生养殖物共生生态循环系统,有效解决了稻谷生产对化肥、农药及化学除草剂的依赖性,为实现水稻生产绿色高效,种养结合互补添效,提高水稻综合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2)
文章阐述了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新河镇稻渔综合种养情况现状、养殖模式,分析了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通过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4)
<正>安徽省自2016年实施亩收千金稻、亩均增收1000元的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使得稻渔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以稻田养殖小龙虾发展迅速。寿县地处皖西,稻田资源丰富,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不仅速度快,同时潜力巨大,为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总结,现提出稻虾(小龙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供广大养殖户参考。1稻田选择及田间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4)
<正>近年来,对于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我国农业部高度重视。在2008-2010年渔业科技入户的主推技术中,其中就包括"稻田生态养殖技术"。在全国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稻渔综合种养成为渔业拓展的重点领域。1.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在十二五期间,对于稻渔综合种养,国家启动多个专项,致力于支持相关技术研究及项目示范。2015年,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稻田综合示范基地建设专项得以设立,使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
近年来,安徽省肥东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提高了粮食综合经济效益。文章从肥东县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主要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推进肥东县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6)
<正>"稻渔模式",换句话说,就是稻渔综合种养,是稻田种植与渔业融合发展的生态模式,此模式体现了一种绿色协调发展的理念。充分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产。这不仅可以为渔业节省一定的养殖空间,还为稻田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和环境,是现代高效绿色农业模式代表之一,对农业与渔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开端,也有利于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本文对稻渔模式的内涵及优势进行阐述,并深入探究稻渔模式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1)
正阳县坚持生态立县,大力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已建成大、中、小型及户用沼气2万多座,其中100m3以上养殖场沼气工程20座,形成猪—沼—粮(菜、果、渔、林)、秸—沼—鸡—渔等生态农业模式30多个,全县“三沼”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
文章简述了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秋亚家庭农场“稻肥轮作+稻鸭共作”模式的主要做法,指出了高淳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