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高集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主因子分析优选出符合工区实际的5个地层参数作为主控参数,采用综合聚类分析方法,对目的层阜宁组一段的流动单元进行研究,将阜宁组一段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在流动单元划分及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总结流动单元分布规律。分析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指出Ⅱ、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流动单元圈定含油有利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影响,储层宏观物性和微观孔隙类型多样、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的特点,选用反映多孔介质地质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储能参数、成岩综合系数、单渗砂层厚度、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泥质含量、夹层分布频率和夹层分布密度等参数,把储层流动单元按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分为好、较好、一般和差4类,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Ⅰ类和Ⅱ类有利流动单元有效地圈定出含油有利区位置及分布范围,为研究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有利目标和重点层位.  相似文献   

3.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流动单元指的是连通体内具有相似岩性和物性特征的储集单元,而储层的非均质性则表现为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岩性和物性的差异性。因此,利用表征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等参数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油水运动规律以及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在马岭油田中一区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首先选择马岭油田中一区的4口井作为关键井,利用4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提取了流动层带指标和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参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参照油田实际开发情况,确定了该区主力油层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即将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定义为4类,Ⅰ类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的储集性能最差。然后,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根据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对延安组的延9^2+3、延10^1、延10^2、延10^3和延10^4等5个油层组进行了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预测,并结合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对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和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区储集性能好,虽然开发程度高,但仍然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储层流动单元指的是连通体内具有相似岩性和物性特征的储集单元,而储层的非均质性则表现为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岩性和物性的差异性。因此,利用表征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等参数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油水运动规律以及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在马岭油田中一区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首先选择马岭油田中一区的4口井作为关键井,利用4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提取了流动层带指标和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参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参照油田实际开发情况,确定了该区主力油层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即将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定义为4类,Ⅰ类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的储集性能最差。然后,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根据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对延安组的延_9~(2 3)、延_(10)~2、延_(10)~2、延_(10)~3和延_(10)~4等5个油层组进行了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预测,并结合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对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和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区储集性能好,虽然开发程度高,但仍然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对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层组为例,选取了渗透率、孔隙度、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指数及流动带指数作为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将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A、B、C3类,划分结果与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物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北区沙三中油藏为例,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孔隙度、渗透率、粒度均值、泥质含量及流动层指数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A、B、C3类流动单元,优选出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井间预测.研究表明,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储层中、上部的B、C类流动单元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差的B、C类流动单元区及以A、B类流动单元为主的断层附近的无井控制区域.用此方法预测的剩余油富集区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应用效果分析表明,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岩石物理相“甜点”筛选特低渗透储层含油有利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储层具有宏观物性和微观孔隙类型多样、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等特点,利用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甜点"筛选特低渗储层含油有利区。选用反映多孔介质地质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储能参数、成岩综合系数、单渗砂层厚度、油层有效厚度、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泥质含量及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分布密度等参数,建立了岩石物理相"甜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灰色理论集成,综合上述储层渗流、储集特点及含油气与非均质的多种信息,利用Ⅰ类、Ⅱ类岩石物理相"甜点"圈定出含油有利区位置及分布范围,集中地反映出该区特低渗透储层含油有利区形成的地质特点。  相似文献   

8.
小集油田小8-4-3井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渤海湾盆地大港油田小集油田小8-4-3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在单砂体储层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渗流系数和存储系数等参数的分布特点,从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基本原理入手,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技术,对比了不同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优选出渗流系数和存储系数作为该类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参数,划分出了4种流动单元类型,为研究区剩余油潜力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基础上,选取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4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油层组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将研究区目的层划分为E、G、M、P 4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发现,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提出了提高各类流动单元单井产能的有效措施.对该类油田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文昌C油田ZJ2I油组储层钙质、泥质隔夹层分布广泛、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对储层钙质、泥质夹层纵向、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用Petrel确定性建模技术建立隔夹层三维模型,以测井解释小层为单元,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渗流系数、储存系数、有效厚度、饱和度、流动带指标等参数做聚类分析,将储层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研究认为,中、底钙质隔夹层和上部泥岩夹层对开发井含水上升有控制作用,结合流动单元划分,能较好解释开发井含水上升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及变异系数三个渗透率参数为基础,定量地表征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强度,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纵向非均质性强弱对反韵律底水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含水上升规律及采出程度的影响,从而总结出纵向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油田水驱开发指标系统及其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油田开发效果受两类指标影响:一是决定油田开发效果的物质基础(表征油藏先天地质品质的地质状态指标体系);二是决定开发效果的人为控制因素(表征后天控制开发水平的动态指标体系)。通过复相关分析,定量筛选出表征油藏先天地质品质的8项主要指标:有效孔隙度、空气渗透率、有效砂岩系数、原始含油饱和度、原始地饱压差、渗透率变异系数、流动系数、单储系数;表征后天控制开发水平的10项主要指标:采出程度、水驱指数、水井流压、油井流压、油水井数比、井网密度、累计存水率、累计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水驱控制程度、储量动用程度。因子分析表明:油藏先天地质品质包含了储集层结构因子、原油规模因子、原油渗流因子;后天控制开发水平包含了注水因子、采油因子、井控因子。图2表4参13  相似文献   

13.
三肇凹陷低渗透扶杨油层流动单元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油田完善注采系统和加密调整,实现精细化开发提高采出率,开展了低渗透扶杨油层流动单元研究.以精细地质研究为基础,根据渗流地质参数储层渗透率、地层系数和有效厚度与生产动态测试油井产液强度和产液量的相互关系,优选地层系数为流动单元划分参数,在沉积相控约束下,应用地层系数累计概率分布拐点截断法将扶杨油层流动单元划分为好...  相似文献   

14.
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研究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建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多种因素影响,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储层具有非均质、非线性分布和测井响应复杂的特点,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研究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建模,确定评价储层岩石物理相的多种信息、划分方法及其分类建模技术。通过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储层各类测井、岩心和试油资料,建立不同类别岩石物理相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在分类岩心刻度测井解释模型的数据点拟合中,分类模型明显改善和提高了对渗透率等特别复杂关系拟合的均匀程度及其线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特低渗透储层低信噪比、低分辨力的评价特征,为准确建立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建模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单井流动单元的方差分析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研究不同流动单元概念及其划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油田开发实际,提出了流动单元新的定义,印流动单元为横向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似的渗透率、孔隙度的储集带,其边界为区域上稳定发育的泥岩、不连续薄隔挡层、各种沉积界面、小断层等。综合利用地质、测井资料,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建立了在单井上划分流动单元的方差分析识别方法,提高了流动单元定量刻画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对应分析方法在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进行合理的储集层分类和储集层质量的分区,是认识储集层非均质性和预测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手段。引入对应分析技术,利用对应分析主因子载荷平面图对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十二断块储集层进行分类;并采用三端元参数计算分类函数值进行储集层质量平面分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应用结果表明,对应分析方法不仅具有良好的数理统计理论依据,又能赋予主因子较好的地质意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地质分类评价方法。图2表1参2(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7.
利用MODRES建立温五区块储层流动单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及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个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温五区块为例,提出结合岩石相、孔隙度和渗透率来划分小层流动单元的思路,并在岩石相控制的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基础之上建立了小层级的流动单元模型。与注水动态资料的对比表明,所建流动单元模型能够反映流体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18.
时变油藏地质模型下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长期注水冲刷会引起储集层物性和流体物性的变化。以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7^4-8^1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该开发单元储集层物性和原油物性随不同开发阶段变化的时变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开发阶段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场、原油黏度和密度随不同开发阶段的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效果影响均较大,尤其是原油物性变化的影响更为严重。通过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得到目前7^4-8^1单元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水淹状况,设计了该单元开发调整方案,成功地指导了油藏开发调整。表9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