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托某综合管廊项目,结合BIM、GIS、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以三维数字化模型为基础,以工程数据中心为核心,构建了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系统。利用实时监测技术多方位监控、预警综合管廊相关设施的运行情况,并建立了集数据管理、信息查询、辅助决策、指挥调度、设备管理、资产管理于一体的统一管理信息平台,保障了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行,实现了综合管廊的集成化、精细化、高效化运维管理。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319工程施工中,将BIM技术植入施工管理体系,采用BIM模型作为信息的载体,建立施工项目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检查分析施工安全隐患,优化了施工方案,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了施工管理质量,完善了施工综合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6)
本文提出了一种城市综合管廊智慧化监控与运维管理系统的架构,并对系统主要功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进而解决综合管廊在现场监控和后期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赋予综合管廊灵动的生命,为智慧管廊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各条综合管廊建设逐步完成,如何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的对综合管廊进行运维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性地就智慧化信息化技术运用,就监控和运维管理系统进行分析,旨在实现城市管廊的智慧化管理,提升运维效率及水平。  相似文献   

5.
阐述管廊运维管理发展现状,然后以沈阳市南运河管廊为例,以BIM+GIS技术、机器人自动巡检及百度地图定位方法、APP移动巡检等技术创新为基础,建立管廊信息采集、处理、决策、调度、管理一体化的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并介绍管廊监控系统、管廊管理系统、BIM管理系统、管廊办公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的构成,以期实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高效、安全、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城市综合管廊的监测监控智能化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综合管廊监测监控系统数据量大和信息传输效率低等问题,介绍城市综合管廊监测监控的智能化管理平台架构,提出综合管廊监测监控信息智能体的概念,论述信息智能体的消息主动触发技术,分析综合管廊监测监控智能体联盟的实时交互流程,阐明综合管廊监测监控智能体联盟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我国综合管廊事业的不断推进,管廊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采用传统的运维管理方式愈发吃力,综合管廊的运维管理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当中,面对综合管廊如此迅猛的发展趋势,如何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的对综合管廊进行运维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提出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显示三维化、资产管理信息化、应急响应智能化等功能,最终形成包含"系统管理"、"综合监控"、"应急管理"、"日常管理"、"资产管理"、"决策分析"、"模型管理"、"移动APP"八大模块为一体的智慧运维管理系统,为综合管廊的高效运维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1前言地下综合管廊被称作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日夜担负着输送介质、能量和传输信息的功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生命线"。打造智慧化的综合管廊,实现管理便捷化、应急响应快速化、建设标准化,是当前综合管廊建设的重大课题。智慧化管廊能够为保障城市生命线提供安全、先进、可靠的技术保障。在市政设计行业内,综合管廊的智慧化需要针对监控与报警系统进行设计引领,才能更好地整合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智慧化运维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iS3的综合管廊施工进度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将BIM,GIS及进度管理模块的融合,统一数据接口格式,实现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信息融合。建立进度与模型的关联关系,可实现综合管廊进度计划模拟与管理。综合管廊施工进度管理可直观地了解到施工的进度状态,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助于施工管理人员全面把握工程进度的实施和进展,信息及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为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智慧管廊是智慧城市核心理念在综合管廊的具体应用,是智慧城市在管廊行业的实践和延伸,如图1所示。智慧管廊的实质是综合运用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BIM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感知和监控管廊实时运行,深度协同管廊设施及入廊管线的精细管理、智能分析、辅助决策和应急处置,实现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让综合管廊运营更有序、更安全,促进城市管理和运营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能够对城市综合管廊进行高效管控,提升城市管廊的安全管理,本研究主要内容是通过传感器、信号网络、服务器和控制器等硬件设施,采集管廊内各种数据信息,再利用物联网、云计算、通信技术、BIM+GIS地理信息等技术,将各种管廊数据集成、计算、综合分析,研究出一套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测管控系统。本研究有助于推进综合管廊智慧化建设进程,对提高综合管廊日常运营维护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1前言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综合管廊建设在中国迎来了日趋繁荣的春天。采用BIM技术、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移动通信、GIS等智慧技术,运用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廊的数据共享、环境与设备的管理、城市管线的监控、管廊的安全管理、无线巡检等智慧化的运维管理,提供大数据服务,将极大提升管理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实现智慧管廊要建立系统化的标准,资源的共享是实现管理数字化、决策  相似文献   

13.
邱阳  孟君  方益柯  程瑜 《市政技术》2020,(3):225-227
基于设计开发的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结合杭州大江东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建设的实例经验,将GIS+BIM+VR的技术应用于综合管廊的运维管理工作中,提出了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新思路,为其智能化的运维管理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并针对GIS+BIM+VR技术、特点及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工作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综合管廊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将多种管线集中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与维护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本文在对EPC总承包模式、项目管理及城市管廊相关理论评述的基础上,对本溪市威宁大街地下综合管廊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EPC管理模式的特点,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管理的机制机理,研究探析造成EPC模式下本溪市威宁大街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管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的建设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延伸,智慧管廊建设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综合管廊建设,将其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并明确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的发展目标。综合管廊是建立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市政公用体系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作为城市的"生命线",打造智慧化的综合管廊,实现管理便捷化,应急响应快速化,建设标准化,是当前综合管廊建设的重大课题。因此,如何把智能化系统和大数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内外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现状研究,发现了现阶段综合管廊在后期运维管理中存在着运营管理难以协同、运维安全风险较大、能耗较大、管理效率较低等难点;通过将综合管廊BIM模型数据、入廊管线BIM信息数据、监控监测信息数据和管廊周围信息等数据集成于一体,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以BIM为核心的协同管理平台,进而解决综合管廊在后期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构建基于BIM为核心的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协同平台的具体方法和思路,并分析了将BIM技术应用于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可行性,实现了BIM技术在综合管廊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一体化应用,发挥了BIM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管廊运营和维护的需要,通过基于物联网架构的管廊综合监控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对管廊的实时感知,完成监测、预警、联动控制等功能应用,确保了管廊的安全运行,提升了管廊的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综合管廊是将各种管线集约化,是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趋势,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BIM是工程建设领域的一次技术革新,是实现将工程项目模拟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有效途径。以山东省某综合管廊为对象,建立地下综合管廊BIM三维可视化模型,通过模型的信息共享和集成处理,建立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廊设计协同平台,以解决设计各专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管廊设计质量与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9.
正地下综合管廊可以集中收纳、管理市政管线,提高管线管理的安全性,同时可以解决"拉链马路"的问题,是现代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作为新的建设管理模式,如何对综合管廊进行高效率的管理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管廊管理需求的分析,提出综合管廊智慧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通过与新技术手段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正1前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不断增多,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的超级大动脉,而"智慧地下空间"则是由智慧管网控制中心专门收集地下空间使用的基础信息,用以保护城市地下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本质安全。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城市地下管廊作为一种综合先进的地下管线建设和管理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