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水泥配料方案的优化、水泥生产细度的控制和粉磨工艺过程的改进,HT公司P·O42.5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大幅降低,由调整前28.3%下降到调整后26.8%,水泥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显著增强,用户拌制混凝土和易性改善,得到用户普遍认可,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贾兆义 《水泥工程》2020,33(1):31-33
对同一区域不同厂家熟料、混合材、指标控制及粉磨工艺对比,找出水泥标稠偏高原因。通过对水泥配料方案优化、水泥生产的细度控制及粉磨工艺的改进,P·O42.5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大幅降低,调整前后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下降1.5%左右,水泥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增强,用户拌制混凝土和易性改善,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当今,水泥市场竞争激烈,因此,水泥生产企业应当了解一些混凝土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企业还应设立混凝土试验室,借以了解本厂水泥与混凝土的适应性,进而指导用户用好本厂水泥,促进与客户的友好关系和稳定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4.
高性能混凝土对水泥品质特征的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群  周堂贵 《水泥》2006,(10):12-14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提升了我国混凝土技术的总体水平,带动了优质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的综合研发利用。近年来,功能型、复合型高性能掺合料的研发以及减水率在30%以上、保塑性较好的聚羧酸类减水剂的研制,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对水泥品质特征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生产出适合高性能混凝土用的水泥,是水泥企业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作为水泥的最大用户——预拌混凝土企业,对目前杭州地区所用水泥品质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水工工程大量使用粉煤灰取代水泥,使用粉煤灰配制混凝土的性能严重影响施工效果,因此研究引水隧道混凝土衬砌中粉煤灰含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调整粉煤灰含量,分别制备了15%、25%与35%等3种粉煤灰含量的混凝土试件,并改变养护温度,调整粉煤灰细度,分别验证这些影响因素下掺合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考虑到引水隧道衬砌所处的实际环境,还研究了自然环境对于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量为25%的粉煤灰具有更加良好的抗压强度,同时将温度控制在22℃时,选择45 mm的方孔筛且筛余量为25%的粉煤灰细度,更能提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粉煤灰会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所以粉煤灰掺量过多会降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6.
《水泥》2011,(4)
提高水泥质量不仅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而且是水泥企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更是水泥用户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混凝土技术特别是预拌混凝土及高性能混凝土取得了快速发展,对水泥也提出了新的要  相似文献   

7.
董勇 《四川水泥》2004,(4):50-51
在水泥生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成品是通过车、船运到各用户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往往生产厂家和客户之间因为重量分歧比较大,由于散装水泥运输储存的特殊性,因而无法实时得知内部物料的多少。故用户使用的水泥量实际上是厂方单方面的申报数量,如果采用一套在线、实时的数字式超声波水泥计量仪表,就可以达到效果良好、能满足厂方  相似文献   

8.
改进P·O42.5水泥与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前言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外加剂已成为混凝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对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来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己逐渐成为用户应用关注的主要方面。2009年初,阶段出现泗宿高速公路等反映P·O42.5级水泥性能波动大、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快,  相似文献   

9.
预拌混凝土促进了散装水泥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对水泥的质量和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就预拌混凝土需水泥的性能要求,提出对水泥技术的调整、优化,生产出与预拌混凝土相匹配的水泥,推动水泥工业和预拌混凝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铝酸三钙等因素对水泥使用性能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水泥用户对影响水泥使用性能的矿物组成,特别是C3A,水泥温度、标准稠度以及水泥颜色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这种需求,中联鲁宏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专题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技术措施,从而确保了生产的水泥既满足国标要求,又能满足混凝土生产和应用企业的使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1.
水泥生产过程中影响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因素有:熟料的质量、混合材料种类与品质、石膏的品种及掺量、水泥的碱含量、颗粒分布和温度以及所有助磨剂的性能。在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上,尽管外加剂的调整方便、快捷,且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及现场环境现场调配,但作为水泥提供者,在水泥生产的过程中应加强控制,减少因水泥生产带来的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问题,为用户拌合混凝土减少用水量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环保方而的要求,对未硬化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以及对商品混凝土罐车洗罐废水的综合利用受到建筑施工界的高度关注。控制水泥水化的外加剂技术的发展为之提供了可能。这种外加剂技术使混凝土生产者和用户能够在要求的时间内停止水泥水化和在任何时间内重新开始水泥的水化,而且可以保证混凝土正常凝结,同时不影响硬化体的性能,对混凝土的生产、运输和浇注工序具有深远的影响[1]。使用稳定剂,能使水泥的水化中止或稳定;使用激活剂,可以使水泥水化重新开始或被激发。缓凝控制剂可用于保持至隔夜或至周末塑性混凝土的稳定使用、混凝土的长距离稳定运输以及混凝土运输贮罐清洗废水至隔夜或至周末的安定性。文章阐述了该类外加剂的化学原理、活化机理、主要用途等。  相似文献   

13.
用户对水泥产品的投诉可归结为两类:一是关于水泥自身品质的,二是关于混凝土施工性能和混凝土质量的。后者在查明原因前,容易被误认为前者。水泥生产企业应建立专门机构依据科学的处理流程处理用户的投诉,并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诉问题进行解决。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用户的忠诚度,也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品质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何力  任丽云  李文武  程伟 《粉煤灰》2005,17(4):40-4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种建筑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政策的调整,加大了商品混凝土的应用程度、实施了与ISO标准接轨的水泥新标准。因此,市场对水泥以及混凝土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5.
我公司2500ffd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上采用4×φ3.0×11m水泥磨。2008年8月起,由于散装水泥出厂数量逐步增大,在销售旺季为了能及时出厂,依据出磨水泥1天强度指导出厂,这样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反映水泥温度过高,混凝土有时会发生“假凝”、“快凝”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混凝土工程质量。在磨尾下料处取水泥检测,发现温度高达115℃,针对此问题,我们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采取了解决办法及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韩瑞锋 《水泥》2010,(5):21-22
<正>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材料之一,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或质量出现问题时,用户总是将原因归咎于水泥并进行投诉。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水泥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已属少见,问题的出现往往是被生产  相似文献   

17.
水泥水化热与比表面积和化学组成有关,但是相对于调整水泥的化学组成来说,通过减小水泥的比表面积来降低水泥水化热要容易得多。为了探索水泥比表面积与碾压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关系,采用相同熟料磨制了3种细度的水泥,研究了水泥细度对水化热、胶砂强度的影响,以及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拉弹性模量)、极限拉伸值、绝热温升等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温度–应力试验机,评估了在100%约束和近似绝热条件下水泥细度对早龄期碾压混凝土综合抗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化热与比表面积成线性关系,降低水泥比表面积是降低混凝土温升的有效、便捷的措施;粗磨水泥提高了碾压混凝土的工作性,降低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但混凝土极限拉伸值没有明显变化;温度–应力试验表明,随着水泥比表面积的降低,混凝土第二零应力温度更低,粗磨水泥碾压混凝土综合抗裂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8.
《水泥》2008,(3):55-55
近年来,预拌混凝土及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水泥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泥企业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产品不仅要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更要满足混凝土的需要。水泥企业也常收到用户在使用水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投诉,如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不好,混凝土用水量偏高、凝结时间异常以及容易出现裂缝等。在我国,水泥与混凝土分属于两个行业,水泥生产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技术及进展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9.
罗帆 《水泥》2014,(4):17-20
<正>粉煤灰作为一种原料资源在水泥行业的应用力度不断增大,除用作生料配料和水泥混合材之外,以磨细粉煤灰作混凝土掺合料的独立粉磨系统和粉磨站也达到相当规模。GB/T1596—2005对用于水泥混合材和混凝土掺合料的粉煤灰按45μm筛余分为三个细度等级:Ⅰ级筛余≤12%,Ⅱ级筛余≤25%,Ⅲ级筛余≤45%。但实际生产中,因原料或者用户对产品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的建设施工中,水泥混凝土是使用量最大也是最广泛的建筑材料。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强,传统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施工的要求,所以,做好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是水泥混凝土性能改善的唯一途径。本文通过对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具体的配合比设计优化调整措施,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一点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