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文磊  肖静  赵守环  周浩 《广东化工》2022,(16):96-97+104
从“双碳”角度出发,对石化企业VOCs减污降碳进行研究,认为VOCs减污降碳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末端治理,同时应关注源头控制;不仅要注重VOCs减排,也要注重VOCs治理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本文从碳排放和VOCs治理角度对当下石化行业VOCs治理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要根据VOCs产生的原因,产生VOCs污染物的特性以及VOCs各类污染源的排放现状,对VOCs进行综合治理。同时介绍了石化企业各个污染源VOCs控制源头和治理末端协同减排技术,研究了石化企业VOCs治理技术在减污降碳应关注的重点,提出石化企业VOCs减污降碳协同减排的对策建议,为实现石化企业VOCs减污降碳综合防治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VOCs治理的几种工艺,分析各种治理工艺的优劣,着重从系统安全运行、净化效率、投资成本、运行费用等角度阐述,重点介绍转轮+RTO工艺的特点、应用优势及在低浓度VOCs废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铁路运输检修单位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查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暴露出铁路行业目前尚未形成适合的VOCs治理技术。基于此,本文从源头控制、过程收集控制和末端治理技术入手,讨论分析适合铁路VOCs治理的关键技术。最后,根据铁路VOCs排放低浓度和中风量等特点,分析某铁路局车辆喷漆VOCs治理应用项目,得出采用“吸附法+催化燃烧”组合工艺的末端治理技术,既达到国家及地方相关环保排放标准,又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VOCs不经过有效处理排放到大气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的健康。本文综述了2010年以来工业源VOCs治理的几种常见方法(如燃烧法、低温等离子体法、光催化氧化法和生物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上述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去除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工业源VOCs治理方法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工业源VOCs具有扩散速度快、毒副作用大、社会危害严重的特点,对于工业源VOCs污染问题,应按照早发现早治理的原则进行处置。本文在阐述工业源VOCs污染特征及危害的基础上,就VOCs污染治理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指出工业源VOCs污染治理问题的处置办法。期望能进一步提升VOCs污染治理效率与质量,进而在减少其对人体及大气污染的同时,促进工业生态化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制药行业在我国快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与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排放。针对制药行业废气排放量大、排放节点多、污染物种类复杂等特点,催化燃烧因经济环保、应用灵活,成为处理制药VOCs的合适选择。本文总结了制药行业排放的典型VOCs及常见医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特征污染物,并着重从催化燃烧催化材料研发及应用的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制药行业典型VOCs催化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同时对我国制药行业有机废气治理作了展望,即需进一步加深制药行业VOCs排放特征、VOCs实验室治理等基础研究来保证实际治理过程中的经济有效性;同时在原有催化氧化催化剂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多技术耦合工艺,实现制药行业废气的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7.
国家对VOCs排放的控制日益严格,炼化行业积极推进VOCs综合治理,由于炼化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VOCs组成复杂,分布广,点、面源头多,难以选择适用的技术和工艺路线。文章系统介绍了VOCs源头控制及综合治理的各项技术及组合工艺,对目前在炼化行业主要应用的VOCs治理技术,如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催化氧化法处理技术特点及应用进展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进一步梳理了现有炼化企业VOCs治理技术的成熟应用场合和效果,并结合新环保标准要求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组合治理工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石化行业发展现状及VOCs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石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原料和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等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初步研究了VOCs来源及主要污染物类别,从源头控制、清洁生产工艺、末端治理技术等角度总结了VOCs污染防治措施,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为该行业的VOCs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泸州市10家中小型涂装企业进行现场调查,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全过程分析中小型涂装企业VOCs废气治理现状.调查发现中小型喷涂企业存在VOCs产生源收集不全面、漆雾回收率低、VOCs废气收集系统混乱、处理工艺不适当和处理设备能力偏小等问题.建议中小型涂装企业应提高VOCs废气收集率、科学合理设计VOCs收...  相似文献   

10.
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以及活性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从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其分类、来源、污染现状以及其对人体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地介绍了目前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基本方法,比如吸收技术、冷凝技术、膜基技术、燃烧技术、生物净化技术等。同时探讨了活性炭在治理VOCs方面作为吸附剂和光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提出了活性炭在VOCs治理方面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晶  王炳华  刘忠生  王海波 《当代化工》2017,(11):2338-2341,2345
介绍了VOCs废气治理技术的应用现状、技术优势、存在问题及其技术选择。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优先采用清洁生产、源头减排,VOCs回收利用技术;对中、高浓度或具有回收价值的VOCs废气,宜优先采用吸附法、膜法、冷凝法、吸收法进行回收利用,并辅助破坏法实现废气达标治理;对不宜回收的低浓度VOCs废气,宜采用破坏法进行深度治理、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2.
挥发性有机物(VOCs)产生于有机化工生产过程及有机产品被使用的自身挥发过程,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害。本文综述了VOCs的定义、来源、危害、相关法律法规和排放情况。介绍了现有VOCs处理技术,包括化学氧化法、物理分离法、生物分解法、光解法、电化学法以及新兴复合型处理技术等的特点。阐述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优势、使用限制和市场的占有率,其中吸附法应用最为广泛,催化燃烧法和低温等离子法发展最快,复合型处理技术处理效果最好且无二次污染是VOCs处理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选择合适VOCs处理工艺应依据其主要成分的浓度、气体流量、物化性质等因素并考虑到整个处理工艺的经济效益。并对新兴复合型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指出降低成本、简化操作是该技术进一步推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胡宗柳  王笑静  王善强  王涵 《当代化工》2016,(12):2881-2883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具有对人体致癌、致突变作用,同时又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物质,这类物质危害性大。针对石化行业中VOCs排放量占比较大的油气储运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国内治理VOCs的发展趋势,对油气储运系统VOCs排放源的治理标准与回收技术进行阐述。为国内各地区储运系统治理VOCs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为石化企业增加显著的社会声誉、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大气污染是比较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随着产业转移,Z市工业源VOCs逐年增加,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资料,并结合VOCs排放清单研究,分析了Z市VOCs排放特征。研究发现,Z市VOCs主要来源于工艺过程源和溶剂使用源(36.85%)、移动源(31.32%)、非工业溶剂使用源(15.74%)和生物质燃烧源(10.24%)的排放,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结合Z市的VOCs排放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业源VOCs污染控制对策,也希望通过此次对VOCs排放控制的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天津某化工企业ABS树脂装置HRG单元絮凝线干燥尾气中含有甲苯、乙苯、苯乙烯和VOCs等污染物,装置现有的尾气治理设施无法稳定达到最新行业特别排放限值要求,企业通过改造现有治理措施增加低温催化氧化装置,确保HRG絮凝线干燥尾气达到《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及其它最新标准限值,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有组织排口臭气浓度,为行业企业开展废气治理提标改造及异味减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津津  陈扉然  马修卫  张智  杨林军 《化工进展》2019,38(12):5539-5547
有机污染物排放是导致大气复合型污染、诱发雾霾、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诱因,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燃煤是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之一。本文综述了燃煤有机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包括燃煤有机物的排放浓度及主要组分,影响燃煤有机物生成的因素,指出燃煤有机污染物浓度较低,苯系物是其重要组成之一。分析了烟气系统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以及烟气处理设施(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湿法脱硫、电除尘、湿式电除尘、低低温电除尘)的协同去除作用。最后基于吸附技术和催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燃煤有机污染物控制的研究方向为:结合现有设备的协同去除作用,优化工艺条件,开发适合燃煤有机物的高效吸附剂和催化剂,开发集高效吸附/氧化/烟气协同净化技术于一体的燃煤有机物高效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7.
廖正祝  田红 《洁净煤技术》2021,27(1):155-168
煤化工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体成分复杂且有毒有害,为了避免煤化工VOCs及其光化学产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通过分析VOCs气体的排放控制及处理技术,指出煤化工VOCs吸附技术是可以控制VOCs排放、回收吸附材料及回收有价值VOCs的经济、有效的VOCs去除技术。通过分析煤化工VOCs吸附的物理与化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解吸附的过程与方法,对常用的吸附材料的改性研究及发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比不同吸附装置的结构、吸附特点及优缺点,将煤化工VOCs吸附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组合实际工程应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展望了吸附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有吸附材料的结构特性、表面化学性质及亲疏性热稳定性等物理化学特性,被吸附物质VOCs的分子特性、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吸附质之间的相互竞争、吸附环境等;物理吸附过程包括外表面传值吸附阶段、内部表面扩散阶段、不同孔径孔隙之间的平衡阶段;吸附剂微孔提供了主要的吸附位点,而中孔及大孔则增强了VOCs的扩散通道。吸附材料经过适当改性具有优异的VOCs吸附能力;采用H2O2浸渍法改性可提高活性炭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吸附能力增强;采用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等改性使活性炭表面具有含氧基团,增强活性炭对氮的吸附能力;用碱性氢氧化物改性的活性炭增加了比表面积,用酸改性可增加表面官能团,用KOH活化可获得更好的孔隙率。需要针对VOCs种类、浓度、流量及排放量等特性选择适合的吸附装置。吸附技术是控制煤化工VOCs排放和回收有价值VOCs再利用的经济、有效且具有前景的技术,可与其他技术组合处理VOCs气体,进行有利用价值VOCs气体的回收利用,实现VOCs废气排放达标。吸附技术未来研究重点是吸附材料改性(或定向改性)、新型改性方法及新型吸附材料研究、高效低成本吸附装置研究、多组分吸附质同时脱除研究,并提出了多组分VOCs吸附及解吸附的复合吸附装置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来源、种类、危害、回收意义以及常见的回收技术。VOCs是指除CO、CO2、H2CO3、金属碳化物、金属碳酸盐和碳酸铵外,所有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碳化合物,主要来源于以石化产品为主要燃料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等,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主要的处理技术有破坏技术和回收技术,其中活性炭吸附技术已经成为环保领域研究的热点。重点介绍了活性炭对芳香烃、脂肪烃、卤代烃、醇类、醛类、酮类、醚类和酯类这几种主要的VOCs的吸附回收技术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化工园区VOCs排放控制技术的选择需要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研究VOCs排放控制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的方法,针对石油化工型这类典型化工园区分析了行业分布及VOCs排放特点,阐述筛选备选评价技术的方法以及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步骤,最后结合实例验证了方法.典型化工园区VOCs控制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涉及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三方面共8个指标,普遍适用于典型化工园区内企业;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需要构建各层次判断矩阵计算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一致性检验等步骤,进行层次间指标总排序得出所有指标因素对目标层的指标权重;以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某企业为例实施评价,结果表明,沸石转轮浓缩燃烧>活性炭浓缩燃烧>蓄热式燃烧,沸石转轮浓缩燃烧综合评价值较高,为最优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0.
CO2化学吸收技术因其捕集效率高、技术相对成熟和适应性好,是目前最具工业应用潜力的CO2捕集技术,然而,CO2化学吸收系统在使用吸收剂捕集烟气中CO2的同时,部分吸收剂及其降解产物随烟气排出,不仅增加吸收剂损耗,且在大气中进一步反应生成强致癌物硝胺和亚硝胺。因此,有必要对CO2化学吸收系统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控制。目前,通常通过调节系统运行参数、使用污染物控制手段对污染物进行控制,但缺乏普适性的控制方法,还未建立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目标值。介绍了CO2化学吸收系统污染物的3类排放形式,包括物理夹带、气体和气溶胶,其中气溶胶具有较高的排放量且难以被传统方式控制;梳理了研究机构测量到的排放情况,不同规模的CO2化学吸收系统普遍具有较高的排放量;分析了气溶胶生成生长机理,气溶胶排放主要通过非均相成核产生,依赖于凝结核的存在和过饱和的环境;基于试验和模拟2种方法综述了烟气凝结核、贫液进口温度、贫液负荷、烟气CO2含量等因素对气溶胶主导的有机胺排放影响。简要介绍了对降解产物排放的研究,包括氧化降解和热降解;最后对当前污染物排放控制手段的控制效果及优缺点进行了总结。传统水洗方法能有效控制有机胺气态排放,传统除雾器对大粒径气溶胶颗粒控制效果好,但对小颗粒脱除效率低。湿式电除尘、蒸汽注入、干床等方法虽有一定脱除效果,但成本较高。酸洗能解决氨气排放问题,但难以回收有机胺。胶质气体泡沫法对气溶胶脱除效率高,但缺乏工业级研究。未来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需要开发新型控制手段,这一手段既要有效减少气相和气溶胶形式的污染物排放,又要控制工业投资成本,这将成为建立先进碳捕集工艺系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