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玲  孙明 《中州煤炭》2022,(7):92-97
通过油水实验,分析了陕西某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油水两相渗流规律。根据核磁共振扫描分析表明,储层具有较强的微观非均质性,局部大通道体积小,但对渗透率有很大的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表明,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迅速降低,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粗砂岩的水相相对渗透率略有增加。中细砂岩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加,含水率快速增加,剩余油饱和度高。在岩心驱替过程中,在水驱前缘突破之前,沿程含油饱和度大幅度降低。在水驱前沿突破后,含水量迅速增加,直接进入超高含水阶段。研究成果为油水渗流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低渗非均质储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研究低渗非均质储层启动压力梯度非均匀分布的实际渗流特征,建立了二维二相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数学模型,对比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为常数和启动压力梯度非均匀分布情况下的渗流场和各项开发指标,结果表明二者差异较大,因此,在研究低渗透油藏时,必须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非均匀分布对开发指标的影响.同时,对比研究了中部存在低渗带和高渗带情况下的开发指标,中部存在低渗带更有利于提高水驱波及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得到低渗透油藏岩心水驱油以及油驱水过程中可动流体的分布情况,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实验,对不同渗透率水平的储层进行核磁共振T2波谱特征形态分析,观察T2波谱形特征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得到岩心的可动流体饱和度;通过对剩余油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岩心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0.1~10.0 μm的孔隙中,占总分布量的85%以上,表明后期挖掘剩余油的主要空间主要是中小型孔隙。通过对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岩心进行水驱油实验,得出在1.8 MPa/m的压力梯度下进行驱油有较好的效果并确定出最佳驱油压力梯度,明确了压力梯度对微观赋存状态的影响。研究可为DB油田措施挖潜和稳产技术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针对柴达木盆地低温高矿化度非均质复杂砂岩油藏,由于长期注水形成的大孔道,导致水驱动用程度逐渐降低,油藏层间和层内矛盾日益加剧,储量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抗盐性调驱剂开展了深部调驱试验.室内通过扫描电镜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电镜图像显示是由交联剂将主剂聚集在一起的束状结构.流变性实验表明,该体系在矿化度为22×104ppm的环境下抗剪切性良好.非均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0.3%的调驱剂封堵能力强,封堵率为95%,注水20PV后仍不低于90%,突破压力梯度达到41.7MPa/m,具有一定的封堵选择性,这种调驱剂可大幅度地调整油藏的渗透率并具有较高的提高采收率能力.通过现场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为改善同类砂岩油藏开发效果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砾岩油藏储层砾石含量高,具有复模态和拟双重孔隙结构特征,在开发监测和水驱开发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初步研究认为,砾缘缝的存在是导致这一规律的主要原因。本文设计并制作了一维和三维典型砾岩物理模型,开展了多级流量水驱实验,通过与砂岩岩芯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砾缘缝的存在是导致砾岩应力敏感非线性渗流的主控因素,在压力梯度达到特定值时具有明显作用,且当物理模型几何形状具有层状特征时,多向受力不均匀是砾缘缝张开的另一必要条件。实验结果很好地解释了现场开发过程中非线性渗流的显示时机,揭示了层状砾岩中该现象普遍存在的油藏地质和渗流力学基础,为砾岩二次采油、三次采油优化设计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是油藏精细描述的核心内容,深入分析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采用薄片分析和物性测试等方法对志丹采油厂双826井区油气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岩性主要为粉粒—细粒长石砂岩;研究区物性整体呈低—中孔、低渗特征;研究区储层物性影响因素主要为沉积和成岩作用,其中分流河道间砂体成熟度低导致物性较差,而储层成岩作用增强了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本次研究对双826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严重非均质油藏优势渗流通道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胶结疏松砂岩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油藏孔隙结构和物性参数发生很大变化,在注水井和油井之间有可能形成优势渗流通道,从而加剧了油层非均质性及层内矛盾,进一步增加提高采收率的难度.该次研究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动、静结合,研究了油藏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机理,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挖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驱是进一步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目前的聚合物驱油机理研究仅能反映聚合物对不同类型剩余油的驱替过程,没有考虑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以光刻微观物理模型为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了聚合物驱不同类型剩余油运移规律及不同分子量聚合物在不同渗透率微观模型的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启动不同类型剩余油的顺序和难易程度不同,各类型剩余油动用比例不同,聚合物驱较易启动簇状、油滴、柱状剩余油,盲端、膜状剩余油主要依靠聚合物的黏弹性剥离,相比之下启动难度大于前几类剩余油。  相似文献   

9.
注水开发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会导致水线推进不均匀,致使残余油分布不均匀,或注入水突进使油井暴性水淹影响开发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深入分析及定量描述。根据沉积特征进行储层空间展布及物性特征研究,同时通过求取单层厚度、单层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变异系数等评价参数,对储层的层间非均质性进行量化描述。可以看出,储层非均质性对区块的注水开发具有较大影响。实行分层注水及堵水调剖,对缓解层间矛盾及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正交裂缝网络中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正交裂缝网络模型中渗流特征和模型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利用大理石和不锈钢垫片组建了不同结构的正交裂缝网络模型,并在自行研制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上进行了一系列单相和两相流动实验。研究表明:低渗流速度下裂缝网络模型中渗流服从线性渗流规律,随着渗流速度不断增大,渗流曲线向压力梯度轴弯曲,呈现非线性渗流特征;平行于渗流方向的裂缝数越多,模型渗透率越大;平行于渗流方向的裂缝数越少,最终采出率和注采压差越大,含水上升较缓;裂缝网络中水驱油主要靠注水驱动压力梯度和重力作用进行,平行于渗流方向的裂缝中流动满足达西定律,竖直裂缝中重力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注入压力高、吸水能力下降快是低渗油藏注水开发面临的难题。通过分析深层低渗油藏压敏、水敏、油水粘度比、相渗等因素对渗流特征的影响,获得油藏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及流体渗流变化规律;利用油藏工程原理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裂缝方位、注入量、渗透率及注水时机对裂缝扩张注水效果的影响,证明裂缝扩展注水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低渗油藏采出程度。研究成果对 改善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考虑了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因剪切降解、吸附、滞留和稀释等引起的地层流体流变性变化 ,建立了考虑流变参数变化和井底附近地层渗透率变化的聚合物驱油井流入动态预测模型 ,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其进行求解 ,并分析了流变参数变化和渗透率变化对油井产量的影响。利用该模型 ,对大庆油田某聚合物驱区块中 2口油井的流入动态进行预测 ,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其平均相对误差 <10 %。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XL油田二次加密后的储层相比开发初期储层的油水渗流规律差异、不同渗透率级别岩况下油水渗流规律差异性、储集层性能的变化情况。通过对XL油田开展油水相渗曲线实验,采用JBN方法计算获得油水相对渗透率并绘制出油水相渗曲线。进行不同渗透率级别油水相渗实验结果规律分析研究、不同开发阶段同级别渗透率相渗曲线规律研究、相渗曲线特征参数随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研究发现:相渗曲线特征参数在渗透率为10×10-3 μm2前后,其拟合曲线呈明显的二段式变化特征;开发前期储层渗流能力优于开发后期;渗透率级别较高的中渗岩样受注水影响岩石物性及渗流能力下降较为明显,低渗岩样性能及渗流能力保持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4.
煤储层中气体分子在承压状态下处于吸附—解吸的动态平衡,随着产层打开和压力降低,气体通过解吸、扩散、渗流产出,形成产能。笔者结合生产井数据,分析了渗透率、含气饱和度、临界解吸压力和压裂缝半长对产能的影响。中国煤层具有低压、低渗、低饱和度等特点,致使储层驱动能量不足,在自然条件下气体解吸、渗流困难,所以必须采用有效的开发增产技术。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相比,煤层气储层更容易受到损害,在进行开发时采取欠平衡钻井、氮气泡沫压裂等储层保护增产技术对于单井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各地区煤储层特征差异显著,在开发时要对不同的开发手段进行适用性与经济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及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储层中气体分子在承压状态下处于吸附-解吸的动态平衡,随着产层打开和压力降低,气体通过解吸、扩散、渗流产出,形成产能。笔者结合生产井数据,分析了渗透率、含气饱和度、临界解吸压力和压裂缝半长对产能的影响。中国煤层具有低压、低渗、低饱和度等特点,致使储层驱动能量不足,在自然条件下气体解吸、渗流困难,所以必须采用有效的开发增产技术。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相比,煤层气储层更容易受到损害,在进行开发时采取欠平衡钻井、氮气泡沫压裂等储层保护增产技术对于单井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各地区煤储层特征差异显著,在开发时要对不同的开发手段进行适用性与经济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南堡油田1-29区浅层油藏大多为复杂断块、断块小、断层多、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且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已经进入中高含水采油期,综合含水高达79.4%、采出程度低,仅15.2%,目前油藏“三大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水驱效果变差。为进一步改善水驱效果、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采收率,本文通过对1-29区浅层油藏动态和静态资料的系统整理分析,利用数值模拟解剖油藏纵向和平面水淹状况, 明晰了“平面、层间、层内”三大矛盾的水驱规律,识别了大孔道及优势渗流通道并确定了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油藏平面矛盾采取 “调、均、改”的分类治理对策,针对层内和层间矛盾采取调剖调驱、层段重组、细分注水等治理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出程度提高了3.5%,含水上升率控制在2.0%以下,同时对有效指导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致密油藏流动能力差,水平井压裂后形成基质与裂缝两种差异明显的介质,流体在两种介质中的渗流规律不同,在基质中存在很高的启动压力梯度,不同渗流规律的耦合对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开发产能及开发动态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难度。本文建立了考虑不同基质低速非线性渗流规律的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对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开发动态的影响,将整个生产周期分成了第一线性流、裂缝干扰流、第二线性流和边界控制流四个阶段,并认为启动压力梯度具有缩短第一线性流与第二线性流的稳产阶段的作用,不利于致密油藏的有效开发;同时,启动压力梯度对裂缝参数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越高的启动压力梯度需要更长、更密、更多的裂缝才能进行有效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