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通过退火气氛的露点切换的方式,采用SEM、AES、XPS等手段研究了高强双相钢的表面选择性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在退火升温段炉气露点0 ℃,等温段-70 ℃露点条件下,双相钢表面的氧化物数量远远少于升温段-15 ℃,等温段-70 ℃露点条件下的氧化物数量。钢板表面在升温段0 ℃,等温段-70 ℃露点条件下氧很少,表面的氧化物类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应用SEM、EDS和XPS研究了退火气氛氢含量对Mn-Si双相钢退火后表面氧化物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Si在晶界有明显的偏析,晶界处生成的氧化物为SiOx,晶内生成的氧化物主要为MnO和Cr2O3。随着气氛中氢含量的增加,双相钢表面的晶内氧化物数量逐渐增多,而晶界处偏析的氧化物带由粗大变为细小。利用H.J.Grabke理论模型解释了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3.
以C-Mn-Si、C-Mn-A1-Cr和C-Mn-Cr-Si 3种成分体系的双相钢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退火模拟试验研究了退火气氛露点对钢板表面合金元素选择性氧化的影响.使用辉光放电发射光谱分析了退火试样表面元素深度分布,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试样表面外氧化及截面内氧化形貌.结果 表明,露点对3种成分体系的双相钢合金元素选择性氧化的影响趋势一致,即露点升高后,合金元素外氧化均减少,内氧化增加.Si、Al、Cr 3种合金元素对C、Mn含量基本相同的双相钢表面的选择性氧化有不同的影响.露点-40℃退火时,含Si的C-Mn双相钢中的Mn和Si元素会同时在次表层形成少量内氧化;含Al的C-Mn双相钢仅在次表层形成Al的内氧化,从而形成了更严重的Mn元素外氧化.但当露点达到0℃及以上时,含Al的C-Mn双相钢Mn元素外氧化更少,Cr元素和Mn元素的内外氧化趋势较相似.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退火过程的露点温度对C-Si-Mn体系高强钢表面选择性氧化行为的影响规律。退火实验在带有露点控制器的热浸镀工艺模拟器上进行,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表征退火后的样品表面特征,使用辉光放电光谱仪表征合金元素的深度分布。结果表明,随着硅含量从0.2 mass%增加到1.2 mass%,大量复合氧化物覆盖了样品外表面。随着退火过程露点温度从-50℃增加到-30℃,Mn元素倾向于向外表面富集。进一步将露点温度从-30℃提高到-10℃后,样品表面富集的Mn和Si反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DP590双相钢在连续退火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合金元素氧化现象,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以及辉光放电光谱仪(GDS)对在不同露点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的DP590钢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退火过程中,随着露点温度的升高,DP590钢由外氧化转变为内氧化,钢板表面氧化程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数值模拟结果指出DP590钢内外氧化临界转变露点为-8.26 ℃,与试验结果相符合。DP590钢表面氧化物以锰的氧化物为主,随着露点温度的升高,Mn元素和O元素在DP590钢表面的富集峰值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Si元素和Al元素的富集峰值则呈现逐渐降低趋势。XPS数据显示钢板表面形成的氧化物主要以MnO、Mn-Si-O氧化物和Si-O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抑制高强钢中合金元素在表面选择性氧化.方法 在一种C-Mn-Si体系高强钢表面预先电镀100 nm厚度的镍,然后在镀锌模拟器上进行模拟退火处理.使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属的X射线能谱仪观察分析了试样表面形貌和元素构成,使用辉光放电光谱仪研究了样品退火后表面的元素深度分布,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鉴定了样品退火后的表面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Si含量对双相钢可镀性的影响,对3种不同Si含量的双相钢进行了连续退火镀锌模拟实验。采用SEM和XPS分析表面氧化物和抑制层形貌,结果表明:Si含量的变化对表面氧化物的形貌有较大影响。Si含量从0.04%增加到0.1%,双相钢退火后在晶界处出现Si氧化物的偏析。XPS和EDS证实其为Mn2SiO4。晶内出现的氧化物为MnO和Cr2O3。Si含量增加到0.4%时,Si氧化物在晶界的偏析更加严重,晶界还出现了SiO x。Fe-Al抑制层在Si含量0.04%和0.1%时完整而致密,而Si含量为0.4%时出现了缺陷,这是由于SiO x难以被有效Al还原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控气氛露点的方式,采用SEM、EDS、XPS等手段研究了露点对表面氧化物及镀层界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露点对表面氧化物形貌和数量的影响较大,对氧化物类型影响较小。在露点为+10/-50℃,表面氧化物数量最少,裸露钢基体变多。氧化物对镀层界面处的Fe-Zn相有较大影响。氧化物越少,Fe-Zn相变得细小而连续,说明氧化物的减少促进了Fe-Zn均匀扩散。  相似文献   

9.
钢表面磷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种工艺条件下磷化处理的试样进行耐盐雾腐蚀试验以区别优劣。根据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X光衍射仪等的显微分析,揭示了磷化膜耐蚀与否的主要因素,为制订优化的磷化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Si对高强热轧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志峰  赵征志  赵爱民  唐获 《轧钢》2011,28(2):16-18
实验试制了590MPa级C Si Mn Cr系高强热轧双相钢,同时分析了合金元素Si对双相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含量增加05%后,组织中铁素体含量增加了3%,硬度提高了HV20;双相钢抗拉强度提高了41MPa,屈服强度提高了8MPa,降低了屈强比,伸长率提高了8%,塑性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任洁  陈祥  李言祥  刘源 《铸造技术》2020,(5):413-417
实验得到了1种抗氧化性能较好的高硼双相耐热钢材,并研究了其氧化层结构与氧化动力学。结果表明,实验所得钢材在750℃下的抗氧化性能达到GB/T 13303-1991《钢的抗氧化性能测试方法》中的1级"完全抗氧化性"标准,其基体为铁素体/奥氏体双相,增强相为硼化物。其氧化动力学曲线在实验前10 h遵循直线规律,10 h后遵循对数规律。  相似文献   

12.
用两种不同含碳量的工业用20钢热轧盘条(其碳含量分别是20钢上限和下限),在两相区不同温度淬火、在200 ̄500℃范围回火以后,对钢丝的力学性能和冷拉拨能力进行了检验。根据测试结果选定出最佳热处理工艺:830℃淬火,500℃回火。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双道次压缩的方法,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上研究了C-Si-Mn系双相钢在变形间隔时间内奥氏体的软化行为。采用后插法计算了在不同真应变条件下的静态再结晶率,通过双道次压缩测试静态软化动力学的实验表明,实验钢变形后很容易发生静态软化。在真应变为0.3时,静态再结晶激活能是99.971kJ/mol。  相似文献   

14.
以HR3C合金成分为基础,通过调控Cr、Ni含量和添加1.5%,2.5%和3.5% (质量分数) 的Al制备了Fe-22Cr-25Ni型含铝奥氏体耐热钢,并研究了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利用SEM、EDS和XRD对含铝奥氏体钢700、800和900 ℃氧化后的氧化膜组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2Cr-25Ni-2.5Al和22Cr-25Ni-3.5Al含铝奥氏体耐热钢在700和800 ℃下具有优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氧化后表层形成了连续致密的Al2O3保护膜,提高了其高温抗氧化性能。3种耐热钢经900 ℃氧化时形成外层为Cr2O3和MnCr2O4的复合氧化层,且氧化层下存在Al2O3内氧化物和AlN析出相,不能对基体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pH值、温度以及不同浓度臭氧等因素对碳钢表面形成磷化膜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钢片在臭氧溶解量为0.82~1.62 mg/L,pH值为2.75~2.80的磷化液中,42~45℃处理5 min获得的磷化膜层致密呈暗灰色,膜重>5.90 g/m2,经电化学测试等方法表明耐蚀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对20双相钢丝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亚温淬火温度的升高,双相组织中马氏体的亚结构由孪晶型变成位错型,两相的变形能力和拉拔性能都得到改善。变形量是影响位错数量及其在双相组织中形成位错胞的主要因素。较高温度亚温淬火钢丝经深度拉拔(79%)后,能得到好的强度、弯曲次数和扭转次数的配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际的热轧实验,研究了轧后冷却速度对C-Si-Mn系热轧双相钢组织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轧后冷却速度对热轧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热轧双相钢具有三种典型的组织形貌,而不同的组织形貌通过不同的强化机制赋予热轧双相钢不同的力学性能。通过不同冷却速度下的双相钢热轧实验,可以使热轧双相钢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陈文云  王树奇  魏敏先  冯暖 《铸造》2012,61(3):296-299
3Cr13钢分别在500、650、800及950℃高温下进行氧化试验,采用SEM、XRD分析氧化表面的形貌、成分和物相,探究3Cr13钢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500℃时,试样表面氧化物膜不完整,氧化物量几乎为0;温度高于570℃时,氧化物在试样表面形成完整的覆盖膜,氧化速度仍很缓慢;而温度为950℃且氧化时间较长时,试样表面氧化物迅速增多,试样氧化反应剧烈.  相似文献   

19.
通过高能喷丸方法在SUS430不锈钢表面制备纳米表层,利用X射线衍射(XRD)、热分析(TGA)、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进行测试,研究了纳米表层在不同气氛中的高温氧化行为,并分析了表面自身纳米化对SUS430不锈钢耐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表层在氧化初期氧化强烈,呈线性规律迅速增重,但达到钝化的时间短,氧化膜薄且致密,厚度仅为原始表面氧化膜的1/4,使钝化以后的氧化速率比原始表面低,总的氧化增重仅为原始表面的1/3,耐氧化性大大提高。其原因是表面自身纳米化处理增加了表层的晶界面积,提高了氧化物的形核几率,也为元素的扩散提供了更多通道,因而促进了Cr元素的选择性氧化。在最表层形成的是疏松的富Fe氧化物,该层氧化物对耐氧化性的提高贡献不大,在靠近基体的底层形成致密的富Cr氧化物,能很好地抵抗基体的进一步氧化;纳米表层比原始表面更容易形成连续的氧化膜,该氧化膜的内应力小,韧性好,与基体的结合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