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抗颜为师并作<师说>缘于教育危机的背景.教育危机的产生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原因.而危机具体表现为古道不存、误解师之年岁和道的关系、混淆了小学和大道区别.韩愈为化解危机作了多方面努力:探寻道之本义;探索教育手段:钻研儒家经义.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受到<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对韩愈"称道盛德"的诗学观念和模仿<毛诗>的诗歌创作产生过负面作用,而对其"舒忧娱悲"的抒情理论和抒情诗创作却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市民,是中国城市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反映这一社会阶层生活的作品,古典文学中有,近现代文学中更为多见.老舍先生不是表现市民社会生活的唯一作家,但就其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看,至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超越得过.老舍先生正是以其善于描写市民生活、创造他们的形象的突出成就牢固地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的.而在他的这些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四世同堂>可说是很有特色、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4.
虽然<呼啸山庄>与<简·爱>无论在主题、爱情观还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不一样的风情,但相近的家庭背景,类似的文学熏陶,决定了两姐妹的文学创作有很强的可比性.在<筒·爱>里夏洛蒂·勃朗特更多的是披露个人的情怀,而妹妹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本身就是一本社会小说,更多的是对近代文明的控诉.<呼啸山庄>代表的是英国小说的一条绝径,而夏洛蒂对女性内心痛苦的现实主义刻画却带绐英国小说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姐妹俩屹立在现实的沃土上反抗现实,但都难以超越"我爱","我恨","我受苦",最终不免为现实所牵制.  相似文献   

5.
在<弗兰肯斯坦>中,玛丽·雪莱大量引述、改写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作品,插入到自己的作品里,使现文本与前文本之间形成丰富的"互文"关系,因而整部小说可以说是由不同丈学作品构成的马赛克镶嵌画.本文将从互文的角度来探讨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与小说中嵌入的弥尔顿的<失乐园>的关系.通过细致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弗兰肯斯坦>堪称为玛丽·雪莱书写的一部<失乐园>.  相似文献   

6.
卢思道<从军行>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既刚劲雄健,又清丽柔婉,体现出合南北诗风之长的特色,是北朝七言歌行中思想和艺术俱佳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分析电影《子熊故事》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1章<费尔巴哈>,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出发点是人们的直接物质生活生产;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基本原理;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问题;阐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指出人类社会的变革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翻译》近五年(2006—2010)来20期发文总量为数据统计源,结合霍姆斯的翻译学结构图进行分类统计。通过重点综述、分析论文,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和启示,并预测翻译学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紫色>和<长腿叔叔>都是外国文学史上影响较大并深受人们喜爱的长篇小说,尽管这两部小说出版时间相隔了70年,但这两部小说均为书信体,女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本文从艺术特色方面对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11.
吴辛丑教授在<先秦两汉语言学史略>一书中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的语言学的大概面貌,整部书体例清晰,内容充实,对我们学习古代语言学史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昊辛丑先生在此书中提到的<方言>是为其他字书作注的观点却不太准确,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男女相思主题和伤春悲秋主题直接源于<诗><骚>.与<诗><骚>不同的是<十九首>中的男女相思表现出突破功名喧嚣,向往真实生活的愿望.<十九首>里的伤春悲秋更是在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社会思潮下与生死、思乡有机融合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3.
《家梦已远》是柳美里的一部反映家庭崩溃主题的小说。主人公"我"面对"改邪归正"的父亲的"热情",期望能借着留住新屋之际来追想失落的家庭,却在理想与现实中飘忽不定。小说通过描写母亲、妹妹、"我"、父亲对新居的对立看法及行为,揭示了崩溃家庭的不可挽回。作者用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叙述,突出了主人公对"家梦已远"的无奈,并由此体现柳美里作品的"个人化"特点和"家庭"主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的文本分析入手,展现社会下层普通民众尤其是女性群体虽生犹死的生存图景和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即"虽生犹死,非生非死"的生死情状。重点关注其小说中以"死"观照"生",以"生"透视"死"的生死意象,在作者热烈而绝望的期冀下,警示人们去思考"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一深邃的人生要议。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志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山那面人家》通过一户普通农家寒酸寡淡的婚礼,曲折而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民生活的困窘,发出的是作家对现实的声声沉重的叹息,丝毫不存在对现实的美化与粉饰。今天,对于"十七年"时期的作家作品我们应该少一点刻薄与苛求多一些同情和体贴。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分析张翎小说在中西双重文化背景下体察人生境遇,描绘人情世故,讲述人生故事,在冲突中构建中西文化对话,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选择不同的人生,在超越迷茫之后获得自我认同,体现了作家独具特色的立场和姿态.  相似文献   

17.
经典影片中的英雄形象不胜枚举,然而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却是反英雄式的人物当道。本文立足于中国军事大片《集结号》与美国战争经典《父辈的旗帜》的对比分析,从三个层面探索了两部影片对反英雄的构建和阐释,以及对反英雄命运的反思。可以说,《集结号》的成功既是一次向后现代主义多元化文艺思潮的致敬,也是一次在世人面前对民族精神铿锵有力的展示。  相似文献   

18.
<七剑>在故事主题、七位侠客的形象塑造、斗争策略、讲述战争中的爱情四个方面参照了经典影片<七武士>.同时立足于中国的武侠文化,在侠士与村民的融洽相处、侠士的独立人格、抨击恶势力的刻画上有所超越,使<七剑>成为一部典型的武侠电影,也彰显了中国侠客和日本武士文化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脱离了原始蒙昧状态后,逐渐对时空永恒和生命短暂的二元对立有了自己的认识,而随着认识的加深,一种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也就随之觉醒。《采薇》和《东山》这两首战争诗从几个方面体现了这种生命意识,而这也正是《诗经》具有永恒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建设为例,研究如何突破传统的教材建设模式,在CBE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实现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职业化,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