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以形写神"美学命题是顾恺之首次提出的.顾恺之对这一命题的阐释主要是从创作实践、鏊赏品评等角度,对人物画论中形神关系的美学内涵进行分析,指出人物画论中的形与神的关系应该是形神并重,不可偏颇的.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国美术史,实在有太多的画论和美学思想令人叹服,但最令鄙人折服且至今仍影响着整个中国画界乃至世界的绘画界的美学理论当属顾恺之的"形神论"了。本文从中国绘画理论的精髓——形神论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又以客观的形似丰富主观的神似,更以神似为主带,统一主观与客观,谋求形与神的合一。  相似文献   

3.
形与神的问题是中国绘画发展历史的核心问题,伴随中国绘画的发展,也是争论不休话题。中国古代画论中,形一般指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指对象的精神气质。中国绘画表现物象的美学法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方法是"目识心记,以形写神"。这些理论在绘画创作和教学实践中,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发挥着积极的潜在的指导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形与神的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开先河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大师顾恺之,在画论中首先提出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理论,本论文旨在探究顾恺之形神观的形成和确立,得力于魏晋玄学代表人物嵇康玄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87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是查立译,腾守尧校对的。此书收集了康定斯基的四篇论文,即《论艺术的精神》《点、线、面》《关于形式的问题》和《论具体艺术》,其中《论艺术的精神》与《点、线、面》是比较著名的,也是康氏的美学理论精华,《论艺术的精神》素有"现代绘画的启示录"之称。  相似文献   

6.
庄子首次提出重"神"轻"形"的形神理论,对绘画、诗歌、小说和戏剧等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源泉,认真考察并深入挖掘其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阴阳学"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阴阳学中的许多观点和日式室内设计美学中存在许多相通之处。阴阳美学在日式室内设计中主要表现在"虚"与"实","刚"与"柔","自然"与"人工","圆融"与"残缺"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日式室内设计案例的分析探讨了阴阳美学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对舞蹈艺术创作、舞蹈艺术鉴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舞蹈表达的"意"与"境"进行分析,论述了舞蹈的真正内涵与意义,突出了舞蹈的传神达意效果,使人们对舞蹈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五代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唐宋画学转型的重要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度物象取其真"、"尚意"、对水墨的阐发等美学思想,对后世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方面仍然带有唐代美学的印迹,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唐代美学的思路,酝酿着宋代美学发展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0.
琵琶是我国重要的弹拨弦鸣乐器,有着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既要注重"点"的穿透力和颗粒感,又要重视"线"的清晰连贯,还要重视音韵的控制与演奏状态的形神兼备,并将其完美地结合,以体现琵琶演奏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苏轼作为一个词派的开创性的人物,同时也发展了"檃栝"体,"檃栝"词的"以就声律"的释义,使得其具有重要的音乐美学价值,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檃栝"词中所蕴涵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12.
"虚静"这一概念是从老庄哲学中借用过来的.经过后人的阐释、改造,它已经变成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文论尤其是创作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文学创作,它指出作虚静的精神状态对作家创作的积极影响,而且无论作家天赋如何,都要通过努力使自己达到这一状态.因为只有在此状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顺利地完成文学创作构思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学角度讨论和阐释字体设计的基本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引申,归纳字体的"复合"美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审美自由是现代美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自由又是中国早期哲学家很早就关注的重要审美范畴。庄子的"虚静"说作为中国重要的审美体验方式之一,对中国后世的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之所以如此,主要体现在对审美自由的不懈追求与向往。本文通过对"虚静"进行分析与探讨,对"自由"进行界定。进而分析"虚静"到审美自由何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摘取中国古代声乐典籍《唱论》中的部分观点,从声乐美学的角度对这些观点予以理解和释义。一方面,《唱论》中某些声乐观点具有很强的历史时限性,但在当时音乐理论研究与声乐演唱实践中起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尤为可贵的是其中大部分理论对当今音乐理论尤其是声乐理论研究、实践领域的影响及指导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唱论》中的声乐理论赋予声乐美学研究以史料支持,而从声乐美学视角审视《唱论》,又使《唱论》焕发一种带有社会学性质的理论新意。  相似文献   

16.
席勒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考察了文艺的发展历史,提出并丰富了"牧歌"的审美范畴,在对当时各种牧歌的创作实绩的品评中阐发了"美的理想应用于现实生活"的美学观念,在这种美学观念中寄托着他以审美教育健全人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康德美学中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对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当下审美文化特色景观之一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直接将"审美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将大众的衣、食、住、行等一切都笼罩在"审美"的光圈下,无不显示出当代审美的泛化力量。日常生活审美化呈现出实用性、独特性、功利性、符号化等特征。由此,逐渐对康德美学的"审美判断四契机"构成冲击。  相似文献   

18.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对我们后人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他主要提倡的是孟子的"四端说",并以此发展成为了"心即理"的思想。认为"心"是万物的基础并且主载着万物的发展。断言说,心是唯一实在。  相似文献   

19.
孔融的"不能持论"说源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后人对其争议多集中在对孔融以嘲戏为论的看法上,这实际反映了曹丕的"论"体观念,其包括:"论"之文体特征为"宜理","论"之语言风格为"辞义典雅","论"之文体功能为"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20.
阳城古称"获泽",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商周时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竹书年记》载:"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雨于桑林,雨。"《穆天子传》载:"天子四日休于获泽"。"甲寅,天子作居范宫,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桑林在今阳城县的蟒河镇,是当时蚕桑集中产地,至今这里的大山中还有成片的古野桑树林。沁水县南阳村家家户户栽桑养蚕,蚕桑作为一项传统产业在全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论从文献资料还是从实地考察结果来看,古泽州都是北方蚕桑技术基地。本文将以阳城沁水两县为例,从生态文化、民俗信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