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灌注桩成孔困难时,在桩底进行旋喷加固处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使灌注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旋喷桩加固的设计计算参照“复合桩基础”理论,将混凝土灌注桩作为旋喷桩的群桩承台进行承载力计算,其结果与实际工程验证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临海厚砂质地层中防止基坑渗流破坏的工程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某邻海基坑工程中三重管旋喷桩与单轴水泥搅拌桩组合式止水帷幕的成功应用。实践证明,这种组合式止水帷幕不但解决了一般单轴搅拌桩在厚砂层地质中垂直度难以保证、咬合不好易形成桩底开叉的难题,又解决了沿海地区涨退潮对旋喷桩施工时水泥浆可能被水流带走难以连续成桩的影响。同时,本工程局部南面区域相对隔水层较薄,设计计算时该区域会形成基坑突涌,因此根据大面积基坑的水文地质情况及基坑渗流计算数据,布置了相应数量的减压井和疏干井,成功避免了基坑的突涌渗流破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五个工程实践,结合灌浆前后单桩静载以及应力测试结果分析认为桩底高压灌浆这项施工工艺可以明显改善桩的荷载传递,不仅是传统灌注桩施工设计一种补充,而且也是提高灌注桩承载力一种有效手段,其提高承载力达50—100%以上,可降低工程造价20—30%,说明了桩底高压灌浆可以作为今后灌注桩施工设计一种具有生命力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如何控制沉降以及如何增加端阻力一直是扩底桩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根据侧阻力和端阻力发挥作用的不同,阐述了将扩底桩加载沉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建议设计扩底桩时应将加载变形控制在第二阶段。针对如何才能发挥扩底桩端阻力的作用,提出一种新的端阻力设计承载力确定方法,即先给定扩底桩的极限变形沉降量,依据该值,确定桩端阻力折减系数。  相似文献   

5.
附加应力法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路基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吉福  郑刚  龚晓南 《岩土工程学报》2018,40(11):1995-2002
部分刚性桩复合地基路基实际沉降超过计算沉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现有沉降计算方法存在严重缺陷。在分析桩土沉降关系和桩土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新方法——附加应力法。首先根据桩土作用计算桩土附加应力,然后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复合地基沉降。经工程实例验证后,利用附加应力法研究了桩长、桩间距、扩底、桩帽等因素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并与现行方法计算的沉降进行对比。分析表明:附加应力法可以考虑单桩竖向承载力、桩帽转移荷载能力、桩土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沉降与实测沉降接近;利用桩帽将路堤大部分荷载转移到桩顶可以有效减小路基沉降;扩底比桩长加大更经济合理;按"强桩、大间距、大桩帽"原则设计的复合地基比密桩复合地基更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6.
扩底桩在当前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针对扩底桩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扩底桩的破坏机理及其自身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岩石地基中大直径扩底桩的实用设计方法。岩石地基下,计算扩底桩的单桩承载力时,应考虑扩大头的尺寸效应进行折减;扩底桩桩身作为上部结构和扩大头之间的过渡,传统的桩身配筋偏小;通过扩底桩桩底配筋可以提高单桩承载力。  相似文献   

7.
《建筑结构》1998年第五期刊载了杨清、刘水香同志的“大直径挖孔扩底桩在多高层建筑中的设计”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原文就在很多地区应用广泛的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扩底)的特点、设计计算及构造要求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系统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笔者拟对原文中“桩的设计计算”中的桩身承载力计算和桩身的轴压比控制提出几点看法。一、桩身承载力计算桩身强度主要由桩的受力性质、荷载的长期效应作用、桩基成桩施工工艺、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控制。一般来说,桩的垂直承载力取决于桩身的材料强度,可按下式计算[1,2…  相似文献   

8.
大直径扩底桩承载力和沉降变形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大直径扩底桩的地基变形特点,讨论了桩端面积效应问题,阐述了按变形确定竖向承载力的原理和方法。文中提出的承载力取值和沉降计算是一套适合于我国大直径扩底桩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佐藤·悟的荷载传递模型,考虑桩身自重及桩侧土深度效应对虚土桩法进行改进,并以扩散角的形式来考虑桩端的应力扩散效应,推导层状地基中扩底桩的沉降计算方法;提出改进的虚土桩计算流程,无需针对虚土桩长进行试算,减少计算成本;将改进虚土桩法计算得到的荷载 沉降曲线与实测数据及现有扩底桩沉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并分析桩身直径、扩大段直径以及桩长等因素对扩底桩沉降和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考虑土体自重、深度效应等因素作用下计算所得到的桩顶荷载 沉降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更好,能更加准确反映扩底桩的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10.
<正> 泵房是特种结构,目前在结构设计上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在实际设计中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法都有。在这里,笔者就泵房结构设计中常会碰到的十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框架式或扶壁式泵房地下泵池的计算 流行的算法是柱底端固定于承台,底梁和柱分开计算。这种算法本身是没有错的,问题是,通常桩是按构造配置的,很多设计院都把桩图作为通用的大样图,只限制水平力和弯矩在很小  相似文献   

11.
大直径扩底桩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设计计算方法目前尚无统一的规程可循。本文介绍深圳市邮电局龙岗邮电通信大楼岩溶发育地基中,采用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桩的设计计算方法,以及几年来建筑物的监测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复合扩底LYC桩的方法及其单桩承载力的计算公式,阐述了影响复合扩底LYC桩单桩承载力的原因,而后提出了修正后的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计算进行了验证,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很小投入复合扩底后,对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培峰 《土工基础》2023,(6):975-978
鉴于勘察报告中为计算桩基承载力所提供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以及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多为理论值,故需开展多项原位测试;高应变测试是通过波动理论对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静载荷试验是根据设计要求对桩基进行抗压试验,根据试验得出单桩竖向承载力,并通过埋设在桩底、桩身及桩顶的应变测量元件,测定计算桩周各土层的极限侧阻力。将滨海某工程的钻孔灌注桩试桩数据与据勘察报告提供的理论数据计算得出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对比分析,并对桩基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基处理》2008,19(4)
在钢筋笼上预埋注浆管和注浆阀,在成桩后一定时间内实施桩侧和桩底后注浆,一是加固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在优化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软土增幅最小,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30%左右。  相似文献   

15.
扩底抗拔桩变形的解析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扩底桩扩大头简化为荷载传递弹簧,根据扩底桩平衡微分方程,推导得到计算扩底抗拔桩弹性变形的无量纲表达式。为了研究扩底抗拔桩的非线性变形性状,假定桩侧土体荷载传递曲线(t-z曲线)满足理想弹塑性关系,桩侧土体强度随深度成幂函数变化,推导计算扩底抗拔桩轴力和变形的弹塑性解析表达式。将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和现场试桩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解析分析方法能较好的预测扩底抗拔桩的变形,理论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吻合。该方法既能避免繁琐的数值计算又能合理预测扩底抗拔桩的变形,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实际工程,对高层建筑大直径挖孔扩底桩基础的分析计算和设计,从挖孔扩底桩的优点、设计计算、构造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工业建筑》2016,(7):134-139
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种桩基的设计承载力值一直是工程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通过调整安全系数的取值,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承载力设计值,将大大简化扩底桩的设计工作。通过对某工程2根"扩底桩"基础试验资料的分析,研究"扩底桩"受力过程中端阻力、侧摩阻力的发挥情况。研究表明:"扩底桩"桩长越大,侧摩阻力占总承载力比例越大,端阻力占总承载力比例越小。结合合肥地区95根"扩底桩"试验数据的分析统计结果,建议在合肥地区设计"扩底桩"基础时,可根据桩长的不同取不同的安全系数,并给出相应的安全系数设计建议值。  相似文献   

18.
简述钻孔扩底灌注桩的基本原理,通过荷载试验成果分析扩底灌注桩的沉降特性,探讨了扩底桩与直桩之间的受力和破坏机理,研究扩大头桩后压浆机理,并系统阐述钻孔扩底灌注桩的设计计算.结合工程实例.通过与人工挖孔直桩的对比,分析钻孔扩底灌注桩的经济技术特点.结果表明在场地适宜的条件下,钻孔扩底灌注桩与直桩相比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挖孔扩底桩桩侧摩阻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河南省济源市某公路工程实例,通过对挖孔扩底桩桩侧摩阻力试验研究,指出人工挖孔扩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中应计算桩侧摩阻力,对设计、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工程实例的分析计算和设计,并同桩基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二者比较吻合,从而表明人工挖孔桩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尽量采用桩径小、扩大头直径大的扩底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