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该黏泥防止剂包括氯基氧化剂、氨基磺酸化合物和阴离子聚合物或磷酸化合物中的一种,防止黏泥形成方法是将黏泥防止剂添加到水系统,使用少量该防止剂可有效地防止在冷却水系统、储热水系统、造纸水系统、集尘水系统以及洗涤水系统黏泥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从黏泥剥离剂直接作用结果入手,建立了重量法评价方法。初步探讨了重量法的干燥条件以及黏泥致密性不一致影响因素的消除。考察了重量法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重复性。实验表明,黏泥处于水饱和状态下直接称重的操作比较合理;采用流速冲刷可以消除黏泥致密性不一致对评价结果产生的负影响;重量法能够合理地评价出同一药剂的剥离效果随浓度变化的趋势,也能够客观地评价出不同药剂剥离效果的优劣。同一条件下,进行8次实验。重量法评价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8.04%。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及生物黏泥对循环水系统的危害,并以某乙烯厂单台装置为例,介绍了该厂存在黏泥滋生严重的问题,并通过彻底清洗和控制循环水流速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黏泥滋生的问题。2016年打开设备检查,发现表面内壁干净,表面垢和黏泥非常少,腐蚀现象并不十分明显,说明处理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与循环冷却水常用阳离子型黏泥剥离剂1427比较,筛选出一种复合黏泥剥离剂(EOT),该黏泥剥离剂由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与渗透剂T复配而成。实验结果表明:EOT的黏泥剥离性能良好,黏泥剥离作用时间可达24 h;其性能基本不受水中pH和Ca2+浓度变化的影响;与缓蚀阻垢剂的配伍性好,不会对循环冷却水系统造成影响,能够作为新型黏泥剥离剂替代1427应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中。  相似文献   

5.
城市中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在适宜的温度和曝气条件下,极易产生大量的生物黏泥,导致系统发生微生物腐蚀、污堵、垢下腐蚀等问题。研究了城市中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生物黏泥滋生的影响因素,采用静态装置和动态装置挂片方式,重点考察了BOD、COD对生物黏泥滋生的影响。结果表明,BOD在0~10 mg/L的范围内,存在一个生物黏泥滋生的突变值,即当BOD≥5 mg/L时,会对生物黏泥的滋生产生极大促进作用;不可生化的COD不会对生物黏泥及细菌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循环冷却水系统不停车清洗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某公司循环冷却水系统,因水质稳定处理不理想,造成系统腐蚀,生物黏泥,结垢均比较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换热效果,同时造成了设备严重的垢下腐蚀。根据现场工艺条件及运行情况,制定了黏泥剥离及酸洗除垢的不停车清洗方案。清洗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黏泥防止剂及其使用方法——TakaoTsuneki,US2006054563该黏泥防止剂包括氯基氧化剂、氨基磺酸化合物和阴离子聚合物或磷酸化合物中的一种,防止黏泥形成方法是将黏泥防止剂添加到水系统,使用少量该防止剂可有效地防止在冷却水系统、储热水系统、造纸水系统、集尘水系统以及洗涤水系统黏泥的产生。国内外技术信息张淑云  相似文献   

8.
针对兖矿鲁南化肥厂循环水系统夏季因菌藻黏泥带来的问题,详细介绍了近两年循环水系统杀菌灭藻黏泥剥离方案的实施及其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热水产生的微生物黏泥,进行了二氧化氯防治黏泥的研究。结果表明:导入质量浓度为0.4mg/L的二氧化氯就可以有效的防治黏泥产生,细菌总数从1×104mL-1降至0~1mL-1;电解法现场制备二氧化氯设备运行成本低,安全可靠,工艺流程简单。  相似文献   

10.
王雅刚 《玻璃》2007,34(6):52-56
结合浮法玻璃生产特点,介绍常用两种形式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在生产运行实践中,认识到黏泥的生成和存在的普遍性,审视黏泥的危害,重点叙述了减少和控制循环冷却水中黏泥的方法,旨在结合生产线的客观条件和水中杂质情况,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减少和控制循环冷却水中黏泥的含量,以维护工艺设备安全,稳定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并能节水节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陕西延长中煤榆能化公司煤制烯烃项目污水站受上游装置波动水质冲击,6个SBR池均发生污泥膨胀,SV30高于80%,SVI高达410~640 m L/g,泥水分离差,活性污泥流失。通过原因分析,采取措施:重点是引入惰性物质压缩膨胀污泥和排出多余生化污泥,其次严格控制好氧反应溶解氧为2~4 mg/L、硝化反应p H为7.5~8.5。经过工艺调整,污泥膨胀问题解决,SV30降至38%,镜检污泥活性良好,出水水质达标。  相似文献   

12.
李永华 《广东化工》2011,38(7):235-236
至今中山市已建成2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分布于中山市的各个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规模为75.5万t,d:中山市的纺织印染行业发达,印染洗水行业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产生大量的印染污泥。由于目前中山市内的污水处理厂和绝大多数印染洗水企业均未配套污泥处置设施,大量的市政污泥和印染污泥未经无害化处理,需要转移至市外进行处置,甚至出现污泥不规范地倾倒填埋现象,成为危害城乡环境的二次污染物。因此,市政污泥和印染污泥处置已成为当前中山市环境保护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超声波-复合絮凝剂对石化厂剩余污泥脱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污泥含水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超声波-复合絮凝剂对石化厂剩余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絮凝剂的脱水效果优于单一絮凝剂;污泥采用复合絮凝剂PAM-PAFC进行絮凝脱水,在投加质量浓度190 mg/L、m(PAM)∶m(PAFC)=1∶1条件下,再经20 kHz、400 W/m2超声处理2.5 min后,污泥含水率从97%降至79%,污泥体积缩小86%左右,比仅投加PAM处理时污泥含水率降低5%左右.可见,超声波-复合絮凝剂可以强化污泥脱水,在提高污泥脱水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有机絮凝剂PAM的用量,降低了污泥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水资源短缺以及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活性污泥生物水处理技术由于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该方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由微生物自凝聚形成的特殊生物膜——好氧颗粒污泥由于具有污泥颗粒结构紧凑致密、沉降性能好、生物量较高,同时具备多种微生物功能、剩余污泥量较少等优势,而备受关注。本文重点论述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结构特征、表观气速与溶氧水平,有机负荷、金属离子、代谢方式等外部环境因子对污泥颗粒快速培养和形成过程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结构与颗粒形成机制、以及影响颗粒长期运行过程中稳定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提高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的常用措施,以提高人们对好氧颗粒污泥的认识,推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在废水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环境水体中21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为目标物,对其在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厌氧-缺氧-好氧与MBR的组合工艺(A~2/O-MBR)中的迁移和归趋进行了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对21种EDCs有很强的去除能力。EDCs在A~2/O-MBR工艺中泥水两相的迁移行为用泥水分配系数(Kd)来表示,得到的较高的泥水分配系数表明污泥对EDCs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水相中大部分EDCs是通过污泥吸附来去除。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两个相同的反应器R1和R2,研究了不同曝气控制方式下活性污泥理化特征及呼吸图谱的变化。其中R1根据活性污泥现状呼吸速率变化调整曝气量;R2根据出水水质变化调整曝气量。结果表明,R1的曝气控制方式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的实际需氧量,有利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不同控制方式下污泥沉降性、浓度及形态差异较大,但出水水质情况相似;颗粒污泥形成期间总呼吸速率升高,稳定的活性污泥总呼吸速率及比内源呼吸速率稳定;呼吸速率相对于出水水质变化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及时反映微生物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研究泥渣回流强化混凝工艺对再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应用于再生水处理效果很好,在PAC投加质量浓度为10 mg/L、回流泥渣质量浓度为10 000~16000 mg/L、干泥回流量为200 mg/L时,泥渣回流强化混凝工艺对浊度、TP、PO43-、CODCr 、色度及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71.63%、71.21%、82.00%、36.62%、47.25%、18.85%.  相似文献   

18.
高效澄清池在黄浦江原水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晓如  周雅珍  黄竹君 《净水技术》2002,21(2):14-16,36
高效澄清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处理工艺 ,将混凝与斜板沉淀、污泥回流、排泥浓缩等多种技术相结合 ,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混凝沉淀模式。文章介绍了该澄清池处理黄浦江上游原水的中间性试验 ,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其运行特点  相似文献   

19.
Electrocoagulation is applied to sewage sludge as a pretreatment process of an electrodewatering system to reduce the water content of sludge generated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 electrodewatering system, by incorporating an electric field as an additional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ventional pressure dewatering, has been evaluated as a function of an electrode material, applied voltage and filtration tim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sewage sludge with a pressure up to 392.4 kPa and applied electrical field ranging up to 120 V/cm. Mass median diameter of the sewage sludge by the effect of electrocoagulation increases from 34.7 μm to the 41.3 μm. The final water content of sewage sludge in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electrocoagulation and electrodewatering system can be reduced to 55 wt%, as compared to 78 wt% achieved with pressure dewatering alone. The combination of electrocoagulation and electrodewatering system shows a potential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water content in sludge.  相似文献   

20.
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高藻水库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中试试验考察了污泥回流—超滤组合工艺处理高藻期水库水的除污染效能和膜污染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浊度、CODMn、UV254、藻类的去除效果要优于水厂常规处理工艺;污泥回流预处理可以使膜运行稳定,膜前压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恒定;该组合工艺可以作为高藻期水库水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