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层水力压裂是一种有效的增产增注措施。大庆油田广泛采用水力压裂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油田高产稳产作出了贡献。关于裂缝形态、延伸范围和裂缝形成原因等一些机理问题,国内外都在进行探讨,采用的研究方法很多。但是在油田上用打检查井钻取岩心的方法来直接观察研究这些问题,在国内尚无先例。一九七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七八年元月我们在曾经采取过压裂措施的中3—7井和中4—7并近旁分别相距25.02米及24.19米的地方,各钻了一口密闭取心检查井,井号分别为中  相似文献   

2.
3.
萨零组油层酸化解堵岩心流动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实验材料与方法1.1实验仪器与材料(1)药品:乙醇、甲苯、HCl、HF、HBF4、H3PO4、HCOOH、CH3COOH(A.R)。(2)材料:岩心取自萨零组储层。(3)仪器: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上海有限公司AL104);高压驱替泵,流速范围0.05~6.0mL/min,工作压力不小于20MPa;恒温箱型恒温箱(南通市飞  相似文献   

4.
5.
油层特性 临盘油田断块多而破碎,断块之间规律性差,构造复杂。东营组以上地层,伊蒙无序间层含量大于50%;回收率为23%~33%,8 h膨胀率为10.47%~14.59%。沙一段以下地层,伊蒙无序间层含量小于40%,伊利石含量为35%~62%;回收率为37%~62%,8 h膨胀率为8.06%~9.35%。地层中有序间层粘土形成大量有规律的微裂缝。该油田主力产油区为临盘、商河和临南区块。  相似文献   

6.
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火烧油层采油过程中的燃烧及传热机理。在室内燃烧管火烧油层驱替实验中,对温度、压力及产出物进行实时监测与采集,采用多点温度波动信号的时间序列为判定条件.对于不同位置的温度序列计算其分形维数,并将结果与湍流燃烧火焰温度和流化床床层波动信号分形维数对比,分析火烧油层的传热机理。对比结果表明,火烧油层燃烧与流化床燃烧和湍流火焰燃烧存在本质区别,其传热方式主要以导热和气液相之间的热交换为主。  相似文献   

7.
长庆油田安塞长6主力油层属泥质胶结为主的长石、石英石低渗砂岩油层。胶结物含量10%~20%,主要成份为粘土矿物,其中绿泥石相对含量为92.15%,产状以孔隙衬层为主,形状多样。用试验前后渗透率变化较系统地对该油层进行了敏感性岩心流动试验,其中包括:酸敏、速敏、水敏、盐度评价及碱敏伤害等。对酸敏试验有较详细的报道。通过试验认为:油层对流速及淡水的敏感性较弱,有一定的盐敏和碱敏,对盐酸具有强的酸敏性,由于低渗孔隙小的特点,有明显的水锁效应。因此,在对油层进行后期处理时,应慎用热水驱和用盐酸改造油层,建议用磷酸或弱的有机酸如醋酸,并选用合适的铁络合剂。还对用毛管压力法评价储层敏感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长庆油田安塞长6主力油层属泥质胶结为主的长石、石英石低渗砂岩油层。胶结物含量10%~20%,主要成份为粘土矿物,其中绿泥石相对含量为92.15%,产状以孔隙衬层为主,形状多样。用试验前后渗透率变化较系统地对该油层进行了敏感性岩心流动试验,其中包括:酸敏、速敏、水敏、盐度评价及碱敏伤害等。对酸敏试验有较详细的报道。通过试验认为:油层对流速及淡水的敏感性较弱,有一定的盐敏和碱敏,对盐酸具有强的酸敏性,由于低渗孔隙小的特点,有明显的水锁效应。因此,在对油层进行后期处理时,应慎用热水驱和用盐酸改造油层,建议用磷酸或弱的有机酸如醋酸,并选用合适的铁络合剂。还对用毛管压力法评价储层敏感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对人造砂岩岩心相对介电常数进行测量,在20~1 000 MHz频率段研究了相对介电常数与饱和度、孔隙度、矿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岩心相对介电常数与饱和度、孔隙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矿化度对低频时的相对介电常数影响较大。在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介电饱和度模型,基于Maxwell-Garnett理论,给出了适用于砂岩的多频介电混合解释模型,实验数据与模型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11.
12.
聚合物驱后岩心孔隙结构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文祥  刘洋 《油田化学》2002,19(3):253-256
将直径 2 .5mm ,长 6 0mm ,水测渗透率分别为 0 .4 87、1.2 7和 2 .2 7μm2 的 3块大庆砂岩油藏岩心截成等长的2段 ,其中一段用质量浓度 10 0 0mg/L、矿化度 918mg/L的聚合物溶液驱替。所用聚合物 12 75 ,M =1.8× 7,HD=2 7.4 % ,驱替温度 4 5℃。用压汞法测定了聚驱后和未聚驱的 3组共 6块岩心的多项孔隙结构参数 ,用表列出了测定结果 ,给出了渗透率 0 .4 87μm2 的 1组岩心的孔隙分布曲线和渗透率贡献分布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①岩心水测渗透率有较大幅度下降 ,孔隙度略有下降 ;②岩心最大孔隙半径不变 ,孔隙半径均值和中值下降 ;③岩心孔隙分布的峰位和峰值均下降 ,渗透率贡献分布的峰位不变而峰值下降 ;④岩心各项孔隙结构参数中 ,分选系数、歪度、峰态、孔喉半径均值、结构特征系数、均质系数有不同程度下降 ,而结构系数和相对分选系数则升高。给出了各孔隙结构参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是针对钻井液中的微粒侵入砂岩基质的机理所进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页岩对CH_4的解吸、吸附作用直接影响页岩气渗流规律,进而影响页岩气井的开采效率。为真实反映储层页岩的吸附/解吸特性,选用相对颗粒更能保持岩层原始地质结构的Ф50 mm×100 mm页岩岩心试样,并在恒定轴压和围压条件下,通过恒温水浴改变试验温度,开展了不同温度、不同储层压力作用下页岩吸附/解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由于页岩原始结构的微裂隙的各向异性,岩心吸附曲线表现出阶梯状和负吸附特征;②颗粒试样比岩心样品的吸附量更高,并且吸附量随围压变化更均匀,而岩心吸附过程压力与吸附量相关性差,并在极限压力点出现突增现象;③页岩岩心吸附CH_4以微孔和微裂隙填充为主,其次是大孔的单分子层吸附;④吸附势理论模型在描述岩心的吸附和解吸过程比Langmuir模型更合理。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不同条件岩层-储油层的渗流特性,可利用相应的类似于地下的液体,根据岩心准确可靠地在室内测定出来。但是,只能在保证渗流设备,通过气体和液体或测定过的已变化的混合岩心(岩样)按规定计划,在压力和温度恢复到地层条件时才能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杨油层组是典型的浅水型陆相三角洲沉积,沉积体主要由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组成,主要沉积体和河流沉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该文以Miall的河流结构要素分析法来研究该区目的层,识别出13种基本岩相,在岩心沉积体内部识别出1~5级沉积界面,划分出具有成因意义的7种构形要素:①分流河道;②顺流加积底形;③侧向加积沉积体;④单一侧积砂层;⑤纹层砂席;⑥砂底形;⑦越岸细粒沉积。这些构形要素对扶杨油层组的沉积研究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页岩对CH_4的解吸、吸附作用直接影响页岩气渗流规律,进而影响页岩气井的开采效率。为真实反映储层页岩的吸附/解吸特性,选用相对颗粒更能保持岩层原始地质结构的Ф50 mm×100 mm页岩岩心试样,并在恒定轴压和围压条件下,通过恒温水浴改变试验温度,开展了不同温度、不同储层压力作用下页岩吸附/解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由于页岩原始结构的微裂隙的各向异性,岩心吸附曲线表现出"阶梯状"和"负吸附"特征;②颗粒试样比岩心样品的吸附量更高,并且吸附量随围压变化更均匀,而岩心吸附过程压力与吸附量相关性差,并在极限压力点出现突增现象;③页岩岩心吸附CH_4以微孔和微裂隙填充为主,其次是大孔的单分子层吸附;④吸附势理论模型在描述岩心的吸附和解吸过程比Langmuir模型更合理。  相似文献   

18.
疏水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的吸附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纳米颗粒吸附法可以在岩心表面构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强/超疏水表面,进而在该表面产生水流滑移,从而达到降低水流阻力及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可以指导纳米降压增注材料的开发和矿场试验。通过制作纳米颗粒吸附岩心片,测试岩心片表面接触角的大小来分析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吸附时间、试验温度和pH值等对纳米颗粒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关井时间和试验温度都存在使纳米颗粒吸附表面的接触角达到最大的最佳值。碱性环境对纳米颗粒吸附的影响较大,而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黏土矿物对岩石电阻率频散的影响关系,制作4种共16块人工柱塞状岩心,分别为纯砂岩,含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3种黏土矿物砂岩。对其真空加压饱和2.5×10~3 mg/L的CaCl_2溶液,利用煤油驱替改变含水饱和度并进行电阻率频谱测量。分析岩心的电频散与含水饱和度、孔隙度、温度、黏土矿物种类及含量的关系,利用薄膜极化假说解释了含黏土矿物岩心异于常规的电频散现象,为电阻率频谱测井解决非常规复杂油气藏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了解驱油剂在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中的渗流特性及差异,以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储层岩心和驱油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孔隙结构测试及驱油剂渗流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渗透率相近的条件下,与人造岩心相比,天然岩心孔隙结构复杂,分选较差,孔喉大小不一,连通性较差,非均质性较强。低渗透人造岩心与高渗透人造岩心孔隙结构差异主要为孔喉半径的差异。当聚合物溶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强碱三元复合体系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在岩心中流动达到稳定时,天然岩心与人造岩心阻力系数之比平均值分别为1.69,1.73,1.78和1.65,表明在渗透率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与人造岩心相比,驱油剂在天然岩心中滞留量较大,渗流阻力较大,注入压力较高,但压力仍趋于稳定,不会发生堵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