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稠油超稠油区块进入多轮次吞吐后期普遍存在蒸汽驱替效率低、油汽比低、经济性差的问题。部分区块由于注汽压力高而导致无法正常注汽。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表明,伴蒸汽注入高效稠油降粘剂CY—2可以明显提高蒸汽的驱替效率、降低注汽压力,提高注汽周期的产量及油汽比。该项技术在滨南单家寺油田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提高稠油超稠油区块注汽开发的效果及经济性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填砂模型驱替、吞吐实验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蒸汽(热水)—空气驱替和空气辅助蒸汽吞吐规律,分析空气辅助蒸汽吞吐的采油机理.结果表明:100℃温度时,注入空气使热水驱的驱油效率降低,热水—空气驱采出稠油的黏度较热水驱采出稠油的升高20.43%;200℃温度时,蒸汽—空气驱与蒸汽驱的开采效果差别不明显,蒸汽—空气驱采出稠油的黏度较蒸汽驱采出稠油的升高10.80%.蒸汽(热水)—空气驱采出稠油的沥青质质量分数高于蒸汽(或热水)驱采出稠油的.蒸汽—空气驱采出气的O2体积分数低于3%,CO2体积分数为3%~5%.在蒸汽吞吐过程中,注入空气与稠油反应而被消耗,利用未反应的N2及生成的CO2等烟气的增压助排、气体降黏、生热、提高热效率和固砂等作用,能够改善蒸汽吞吐开采的效果,与N2辅助蒸汽吞吐增产效果相当,较蒸汽吞吐周期采油量提高20%~30%,吞吐开采轮次越高,增产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注氮气改善稠油蒸汽吞吐后期开采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蒸汽吞吐后期随着地层能量枯竭和井筒周围含油饱和度减少,周期含水升高,油气比下降,开采效益变差。注氮气是改善稠油蒸汽吞吐后期开采效果的有效途径,其主要增产机理是增加蒸汽波及体积,补充驱动能量,进一步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和提高回采水率。模拟研究表明,在吞吐后期宜采取先注氮气,后注蒸汽的注入方式,并且存在一个优化的周期注氮量。  相似文献   

4.
热力泡沫复合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汽驱开采稠油油藏时存在蒸汽超覆和蒸汽窜流,降低了蒸汽的波及效率.国内外采用注蒸汽的同时添加非凝析气体和耐高温起泡剂,进行热力泡沫复合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利用物理模拟驱替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热力泡沫复合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机理及开发效果.实验研究表明:蒸汽驱转热力泡沫复合驱后,驱油效率在蒸汽驱的基础上提高38.5%,达到81.0%.辽河高升油田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热力泡沫复合驱的采收率高于单一蒸汽驱,泡沫能够封堵蒸汽窜流通道,抑止蒸汽超覆,改善油藏的温度分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三次采油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稠油热力开采的主要方式-蒸汽吞吐的注汽参数,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求得了最优组合,为稠油开发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6.
过热蒸汽强化普通稠油蒸馏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单管模型进行了热水、饱和蒸汽、过热蒸汽驱油实验.在相同驱替温度下,对比3种不同驱油方式下的驱油效率发现,饱和蒸汽比热水驱的驱油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首次发现过热蒸汽比饱和蒸汽高12%以上,大幅度地提高了驱油效率.不同驱油方式下驱出原油的碳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产出油的轻组分含量不断增加,重组分含量不断减少:过热蒸汽对多孔介质中小孔隙、盲端的稠油轻质组分的蒸馏作用比饱和蒸汽更大,蒸汽蒸馏作用是其提高驱油效率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动态与常规油田注水开采动态进行类比统计分析研究,建立应用一种类似于水驱特征曲线预测蒸汽吞吐动态的简单方法。通过对实际蒸汽吞吐动态拟合和预测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可作为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工程设计或动态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模拟退火法用于蒸汽吞吐注采参数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模拟退火优化方法对蒸汽吞吐注采参数进行优化设计,该方法结构简洁,对初始点的依赖性不强,问题的维数也不受限制。通过对某井的前6个吞吐周期进行的优化设计,确定出了蒸汽吞吐最佳注采参数,并和现场实际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模拟退火算法研究蒸汽吞吐注采参数优化设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稠油热采井下蒸汽干度测试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注饱和蒸汽汽水两相流的原理,可在井下任意深度利用KZQ-I型蒸汽取样器进行重力分离,取出淮态水样,进行离子分析,测出相应深度的蒸汽干度,以解决浅层稠油井下蒸汽干度的直接监测,执行最佳蒸汽干度的热力采油工艺,结果证明自行设计的KZQ-I型井下取样器取样较准确,误差≤5%;对天吐井、面积驱钤咕种不同井下管柱进行直接监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井下蒸汽工监测真实、可靠、方便,经常监测井下蒸汽干度对执行最  相似文献   

10.
新疆浅层稠油油藏由于原油粘度高,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天然能量不足,油藏流体不具备流动性;注蒸汽热采,随吞吐轮次增加,递减加大,采油速度降低,存水率升高,油汽比下降,效果变差,开采难度加大。为提高稠油开发效果,通过稠油注氮气作用机理研究、物理模拟研究、注蒸汽加氮气吞吐数值模拟研究,确定油藏物性界限条件、氮气注入方式及合理的注采参数与时机。进行稠油注氮气提高开发效果试验取得成功,并首次将大规模工业化注氮应用于新疆九7+8区齐古组浅层特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显著。为改善稠油开采效果,提高吞吐阶段采收率,减缓稠油产量递减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确预测水平井蒸汽吞吐生产动态是优化注汽工艺参数、高效开发稠油油藏的基础.基于Marx-Langenheim油藏加热理论,考虑水平井加热区域为椭圆体,建立水平井油藏加热模型,结合Giger水平井产能方程,进一步建立水平井蒸汽吞吐产能预测模型.对胜利油田草平5井实例计算表明,模型预测的水平井产能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以该井为例分析注汽速度、蒸汽干度、周期注汽量、蒸汽温度、焖井时间对周期产油量的影响,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最佳控制范围,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及其在蒸汽吞吐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是油层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油和稳定泡沫油而形成,该技术的使用可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河南油田通过攻关,在稠油出砂冷采领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形成了普通稠油出砂冷采开采技术,成功地将特薄互层和中深层普通稠油难采储量投入开发,第一口出砂冷采先导试验井日产油量是常规试油产量的8倍以上、是蒸汽吞吐产量的4倍以上,开采成本比蒸汽吞叶降低47%。同时,还成功地将出砂冷采技术应用于普通稠油低周期蒸汽吞吐井中,日产油提高1-3倍,进一步拓宽了该技术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3.
在注蒸汽采油生产中,如何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预测油田生产动态,确定吞吐周期、注汽强度、油进排流速度,制定合理的开采方式,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是稠油生产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有数值模拟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经出了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4.
汽驱井组封窜调堵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蒸汽吞吐和蒸汽驱是目前稠油开采的主要方法,吸汽剖面不均匀、汽窜口是影响汽驱开采稠油的主要问题。汽驱生产时间越长,汽窜干扰现象越严重,窜流通道的形成,使剖面动用程度难以改善,针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油藏蒸汽驱的实际情况,研制开发了GFD-98高温凝胶复合堵剂,并在几口汽驱井的封窜调堵作业中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辽河油田锦州采油厂稠油螺杆泵冷采-热采取得了很好的增油效果,需要优化下人和起出螺杆泵的条件,确定适合冷采-热采的油藏和工艺条件.通过实验研究结合现场施工工艺分析,研究蒸汽吞吐、冷采、蒸汽吞吐-冷采交替下的采收率,提出一套下入和起出螺杆泵的油藏、工艺及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6.
递减法是证实储量评估中针对热采稠油的唯一评估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递减率的合理确定。热采稠油经常采用井间、块间接替的开发模式,产量剖面上经常出现相对稳产或多段递减,造成合理递减率难以选取。针对这一难题,把国内计算热采稠油油藏技术可采储量的方法-累积油汽比法引入到证实储量评估中,运用递减法和累积油汽比法计算总可采量相等的理念反推递减率,并以曙光油田杜229块为例,证实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对其它同类油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蒸汽吞吐进入高轮阶段后,存在着吞吐效果变差,周期产油量下降、吨油成本上升等问题.在认真分析了影响高轮井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并采取了组合式吞吐、间歇蒸汽吞吐、多元式吞吐等多种技术对策,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吞吐模式,提高了热利用率,改善了高轮井吞吐效果.这些技术措施对其它超稠油和稠油油藏开发是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蒸汽吞吐是稠油开发中最常用的生产方法,其开采机理主要为地层能量驱动、原油加热降黏、加 热改善油水相对渗透性、液体热膨胀和近井地带解堵。但是,关于各种机理对蒸汽吞吐贡献的大小问题却鲜有论 述。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五种机理对吞吐采收率的贡献从大到 小的顺序为地层能量驱动、原油加热降黏、近井地带解堵、液体热膨胀和加热改善油水相对渗透性,并且前两者起决 定性的作用,是蒸汽吞吐能否取得较高采收率的关键。研究结果可指导设计人员高效地进行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 发设计,同时可指导研究人员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蒸汽吞吐进行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