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有已知的倾角时差(DMO)不是积分法算法需要在规则取样的固定偏移距剖面中选出地震资料。但是,文中介绍的倾角时差法能直接应用于炮点剖面记录,因此能处理那些在规则固定偏移距剖面中不能进行选择的资料。炮点倾角时差算子的定义与固定偏移距剖面的倾角时差算子是很相似。这两种算子在零偏移距面(即叠加面)上有相同投影的脉冲响应。因此,应用固定偏移距剖面中或炮点剖面中的倾角时差,都能提供同样的叠加剖面。倾角时差法可将炮点剖面变换成任何叠后偏移都能使用的零偏移距数据。炮点—DMO算子是属于空间变量和时间变量性的;因此直接应用算子在计算上是很昂贵的。但对时间和空间座标进行算换后,该算子则变成了时间不变量和空间不变量性质;所以倾角时差可作为傅氏域中的乘法进行有效的计算。因此,炮点倾角时差对于DMO处理后提高剩余速度分析的精度也是一种有用手段。野外数据实例说明,炮点剖面倾角时差法可用来产生叠加剖面,并与用Hale(1984)的固定偏移距剖面的倾角时差法获得的叠加剖面相似。  相似文献   

2.
偏移到零偏移距(MZO)法是一种叠前部分偏移方法。它可将有限偏移距数据偏移成近似零偏移距数据,而不管数据中是否存在倾斜反射层。在标准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中,MZO是重要处理步骤之一,但一般均假定介质速度为常数。因此,大多数MZO算法不能校正射线弯曲及介质非均匀引起的反射点散射。本文给出了垂向速度梯度为常数时MZO算子的解析  相似文献   

3.
DMO和V(z)     
本文用含有绕射点的三维合成数据集研究了在速度垂向变化介质中恒速 DMO 处理的有效性。恒速DMO 处理明显地改进了绕射点的叠加响应。MZO(偏移到零炮检距)倾向分量的运用改进了倾向方向上的结果。全 MZO,尽管能改进倾向和走向方向上的叠加响应,但其成本昂贵,只是一种有吸引力的、叠前时间偏移的代替方法,而不是恒速 DMO 处理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4.
遵循反射地震数据叠前偏移可分步描述的思想,即动校正+叠加+叠后偏移,根据叠前观测波场、零炮检距波场和叠前时间偏移波场之间的坐标位置关系,通过波场变换实现了偏移到零炮检距地震剖面和叠前时间偏移。计算实现简单,只是空间方向的Fourier正反变换与时间方向的积分,并且偏移到零炮检距地震剖面与叠前时间偏移计算量基本相当,计算没有任何关于小炮检距近似或小反射倾角近似假设。最后讨论了这种方法在研究保幅成像、地震道插值等方面的应用可能以及处理实际地震数据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常规叠后地震速度分析通常基于三个假设条件,即横向速度均匀、小炮检距、水平反射层。这类假设不符合我国地质构造的特点。为此,本文提出叠前时间偏移解析速度分析方法。该法通过研究共成像点道集上同相轴的深度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同相轴的深距曲线为抛物线;2同相轴的深度误差与速度的相对误差成正比;3同相轴的深度误差与真深度成反比;4同相轴平直时,成像深度为真深度。其主要实现步骤为首先利用三次叠前时间偏移道集上同相轴的时差,解析求取这种时差(或称延迟)为零时所对应的速度,此速度即为所需的成像速度;然后利用此速度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通过对实际资料处理结果的观察可以看出,该法简便实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常规叠后地震速度分析通常基于三个假设条件,即横向速度均匀、小炮检距、水平反射层。这类假设不符合我国地质构造的特点。为此,本文提出叠前时间偏移解析速度分析方法。该法通过研究共成像点道集上同相轴的深度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①同相轴的深距曲线为抛物线;②同相轴的深度误差与速度的相对误差成正比;③同相轴的深度误差与真深度成反比;④同相轴平直时,成像深度为真深度。其主要实现步骤为:首先利用三次叠前时间偏移道集上同相轴的时差,解析求取这种时差(或称延迟)为零时所对应的速度,此速度即为所需的成像速度;然后利用此速度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通过对实际资料处理结果的观察可以看出,该法简便实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杨新菊  徐峰 《海洋石油》2004,24(3):40-44
文章提出了一种实现零偏移距化 (MZO)的新算法。其方法原理简明 ,类同于倾斜时差校正(DMO)。新算法巧妙的应用波场外推的技术及波动方程偏移的有限差分方法。新算法是在共偏移道集上实现的。对于三维地震资料需应用同方位角共偏移距道集。由于此方法采用了快速算法 ,比同类的DMO方法快一倍 ,其处理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实现最佳零炮检距地震照明成像——CRS叠加之几何阐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零炮检距剖面是地震反射成像过程中重要的中间成果,常规处理中的共中心点(CMP)叠加的目的正在于此。当地层倾斜时,CMP道集发生反射点弥散,CMP叠加无法得到正确的零炮检距(ZO)剖面。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实施NMO/DMO叠加或沿着共反射点(CRP)轨迹进行叠加才能达到偏移到零炮检距(MZO)的目的。根据共反射面元(CRS)叠加理论,CRS叠加面是反射点附近一个邻域内CRP轨迹的集合,所以沿CRS叠加面应能得到最好的零炮检距剖面。以几何描述的方式,在常速介质假设下通过图示定性描述CRP与CRS叠加之间,NMO/DMO叠加、叠前深度偏移(PreSDM)与CRS叠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9.
温西南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层倾角较大时,反射点偏离较大,动校正叠加得到一个零炮检距剖面的假设,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叠后时间偏移很难获得较理想的偏移归位效果。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从理论上取消了输入数据为零炮检距数据的假设,避免了动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是复杂地区地震数据成像较理想的方法。通过近两年的开发和应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温西南地区,该技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如果把用任意炮点一检波点排列(如共炮点或等炮检距)得到的一次反射波偏移成深度,则沿反射层就会出现脉冲畸变,即使采用正确的速度模型进行偏移,这种畸变也会发生。无论采用的是何种偏移算法,畸变均是由反射层的变化、反射层倾角及速度变化引  相似文献   

11.
根据射线理论,讨论叠前部分偏移原理,导出用于动校正前及动校正后共炮检距剖面部分偏移的速度(ν′)。并以动校正后叠前部分偏移为例,结合射线理论,在速度为ν′/2的参考介质中建立了使共炮检距剖面记录满足波动方程的“爆炸反射面元”模型,从而使叠前部分偏移方法可以用波场外推原理来实现。文中进一步导出了外推算子。最后应用波动方程的线性特征对完全叠前偏移作了简单的描述。通过将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叠前部分偏移法应用于野外实际资料的数据处理,并与常规水平叠加资料相比较,充分表明叠前部分偏移对处理大倾角地层反射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零速度层是Higginbotham等人(1985)为提高有限差分深度偏移的最大倾角成像能力而引入的,Beasley和Lynn(1992)也采用了这一思想,并利用有限差分深度偏移来改善从地形起伏地区采集的地震数据的成像效果,Beasley和Lynn的这一应用,使常规处理方法得到很大的改进,常规处理方法是将地震数据从采集面时移动水平基准面,然后再在地表之上用近地表速度,地表之下用地震速度的最佳估计值进行偏移, 处理过程通常都会在剖面浅层产生偏移过量现象,为消除这一现象,在进行偏移时常常降低偏速度,使用零速度层,即将基准面与地形之间层的移速度分量置为零,就克服了需要调整偏移速度这一问题,在偏移中,零速度层的作用就是将数据时移到水平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静校正,只有当数据速度层被偏移到接收地表面,才开始进行常规意义上的偏移,能量从一个地震道移向另一个地震道。  相似文献   

13.
永安三维工区地下地质结构复杂,火成岩广泛发育,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地震成像效果,主要表现为小断层成像质量差、火成岩附近反射界面能量弱、目的层难以追踪解释。经过多轮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仍然未取得满意的成像结果。为此,引入了双平方根(DSR)单程波动方程叠前τ偏移方法。该方法要求输入的地震数据为零方位,因此需要进行方位时差校正和炮检距规则化。针对窄方位三维地震数据特点,提出了DMO校正+炮检距面元化+DMO~(-1)校正流程。分别利用Kircohoff叠前偏移和叠前τ偏移+DMO校正+炮检距面元化+DMO~(-1)校正方法对永安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后者的应用效果较好,火成岩之间反射层位同相轴连续性得到改善,断层断面更清晰,成像分辨率明显提高,而且两者耗时几乎一样,证实了DSR单程波动方程叠前τ偏移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石油物探》1974,13(2)
反射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在石油勘探中已经流行到这种程度,以致它现在成了一般数字处理程序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分析的缺点是其计算费用高(时间长),这是由于需要一台数字计算机进行许多数学计算以提取广泛的速度信息而造成的。提出的算法对简单的相加型速度分析能确保计算费用(时间)降低到原有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对精度只有些微损失。算法的效用被一些路易斯安纳的岸外地震资料所证明,成果的对比表明它们与普通的速度分析方法几乎是一致的。算法基于下述慨念:正常时差的时间移动可以在零炮检距时间的一个相当宽范围精确地应用于共反射点道集合,而不仅仅在一个零炮检距时间上。但是均方根速度与时差型式的关系对每个应用是不同的。把一种均方根速度与某一零炮检距时间相联系的特殊关系,将在数字计算机上对同样的时差时间延迟型式以数值模拟研究来近似。  相似文献   

15.
共中心点(CMP)道集通常用把反射系数表示为对称反褶积子波的峰值振幅来提供振幅随炮检距(AVO)变化的信息,这就把反射系数R放在每个炮检距h上给出了一个函数R(h),但是,我们怎么把入射角φ与炮检距h相联系,从而得到反射系数函数R(φ)呢?这就需要进行振幅与入射角(AVA)关系的分析。本文的一个目的是通过不依赖于速度的倾角时差校正(DMO)、偏移径向剖面,以及叠前零炮检距偏移之后,求出振幅与入射角  相似文献   

16.
真振幅偏移(TA)法也就是克希霍夫加权差分叠加法,利用这种方法能估计复杂的角相关反射系数,这种反射系数在AVO反演中非常重要。利用叠前或叠后克希霍夫偏移及快速格林函数计算程序就可实现真振幅偏移。本文,我们用含超临界角反射(复杂反射系数)的焦散线的单炮共炮检距合成地震记录作验证。真振幅偏移数据的振幅与理论反射系数之间的比较结果表明,角相关反射系数的估计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CFP层速度扫描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速度模型是做好叠前深度偏移的关键。在CFP(CommonFocusPoint)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层速度扫描建模方法,并用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速度建模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该方法没有常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中常常存在的小炮检距假设或小倾角假设,适合于复杂地下介质的偏移速度分析。它用常规偏移剖面或叠加剖面作为参考,缩小了CFP速度判别准则下的解空间,可以在反射界面的单个分析点上进行,不需要区域性重偏移,比常规的偏移速度扫描方法显著地减少了计算量。  相似文献   

18.
在地震反射成像中,术语“偏移”通常被描述成一种策略。利用这种策略,可以把时间域原始反射(如共炮点剖面或共偏移距剖面)变换到地下反射面的正确空间位置。“偏移”还可被描述成另一种策略,即在时间域直接把原始反射变换到时间偏移的位置。最近,“偏移”这个词已经被用来描述一种处理,这就是把在共偏移距(CO)剖面上观测到的原始反射变换到它们在零  相似文献   

19.
孙宏川  黄联捷 《石油物探》2007,46(6):611-614
将共炮集全局优化傅里叶有限差分(GOFFD)法扩展应用于炮检距域,其中,双平方根方程中的每一个单平方根项都由裂步傅里叶算子与有限差分算子之间的相互耦合来近似。由于该方法采用全局优化的有限差分系数,从而使得在对横向速度变化剧烈的介质进行成像时,能够更好地对陡倾构造进行成像。脉冲响应试验结果表明,炮检距域全局优化的傅里叶有限差分偏移方法较裂步傅里叶以及虚拟屏等偏移算法更为精确。SECT/EAGE盐丘模型试验结果也表明,该方法对盐丘边界和盐下弱反射层的成像也较裂步傅里叶算法更准确。  相似文献   

20.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肇源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地层倾角较小构造相对不很复杂时,基于零炮检距剖面的叠后时间偏移能获得较满意的偏移效果,但当地层倾角较大构造复杂时,NMO校正叠加剖面不等同于零炮检距剖面,因此,需要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介绍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及该方法在大庆肇源南地区的应用效果。通过不同偏移方法的剖面对比说明,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剖面的断面清晰,断点清楚,地层接触关系清晰,陡倾角构造的成像明显好于叠后时间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