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与心绞痛(PIA)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1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比较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诱因、时间、梗死部位、梗死前心绞痛、溶栓、心功能、心率失常以及合并症对心绞痛的影响。结果该组患者中PIA的发生率为29.4%(15/51),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率失常的发生与PIA的发生率无关,P>0.05;而溶栓、梗死前心绞痛、高血压、心功能、ECG有无异常Q波与PIA的发生率有关,P<0.05。结论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AMI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愈后。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IGF-1、PAPP-A水平测定。结果AMI组中IGF-1、PAPP-A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IGF-1明显高于SAP组(P<0.05),SAP组中PAPP-A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F-1与PAPP-A参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心绞痛的病因入手,着重介绍了有明显情绪因素诱发心绞痛中2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分析和心理护理,得出结论心理护理对心绞痛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化工之友》2008,(1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心绞痛(UA)组。其中急性心梗组98例,不稳定心绞痛组92例,测定治疗前及抗血小板活化、抗凝诊疗后1周时血浆溶血磷脂酸值,并设立健康体检者28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溶血磷脂酸值。结果两组患者血浆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48±0.5)umol/L,(4.56±0.65)umol/L,(3.63±0.16)umol/L,P值<0.01)。结论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析标记物LP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病情预测及指导合理及时应用抗血小板活化,抗凝治疗药物筛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观察72例VA病人,均采用标准18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或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特点做以分析。结果1、72例VA病人中,CAG检查无异常者26例(36.11%),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右冠状动脉(RCA)者20例(76.92%),发生率最高P<0.05。CAG检查存在固定狭窄者46例(63.89%)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25例(54.35%),发生率最高P<0.05。2、在CAG检查存在固定狭窄者中狭窄程度>70%且发生于LAD者12例(48.00%)RCA者6例(50.0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者5例(55.56%),并分别与同组比较发生率最高P<0.05。其中固定狭窄>70%者3支血管比较LAD发生率最高(52.17%)P<0.01。结论1、变异型心绞痛可发生于有狭窄的冠状动脉或正常冠状动脉中,前者多见。2、血管痉挛部位多为LAD及RCA。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VA中,RCA痉挛发生率高于LAD。在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VA中,LAD痉挛发生率最高。3、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对138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抢救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138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院前急救措施及结果。结果本组现场除12例心跳骤停,其中8例抢救无效死亡,130例均经现场抢救处理后及时转送医院。9例在住院期间因并发反复室颤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21例经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结论快速有效地院前急救、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确保绿色通道的通畅,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溶栓时间分为院前溶栓组和院后溶栓组。结果院前溶栓组血管再通率、死亡率、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院后溶栓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简化诊疗方法,实行院前溶栓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康复情况。方法选取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治疗周期为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周期完成后,治疗组患者显效人数1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患者显效人数14例,有效人数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2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8例,随意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盐制剂、ACEI、β1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了加用银杏达莫10ml,每日一次,静点14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改善胸闷、胸痛症状,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的有效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传统治疗加以银杏达莫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安全有效,可能与扩张冠脉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42例心绞痛患者,治疗组72例采用中药方剂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西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82.9%,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要治疗可有效缓解、治疗心绞痛的发作,安全、有效,不会产生耐药性,副作用少,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误漏诊原因。方法对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19例误漏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急腹症3例,急性胃肠炎2例,心绞痛5例,急性心力衰竭5例,咽痛1例,另有3例因合并脑血管疾病而漏诊。结论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胸痛或以其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易造成误诊、漏诊。故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病例,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综合分析病情,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0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且实施系统性护理,然后对其进行观察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有效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5.00%,且护理并发症较少。结论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