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当前氨氮废水各利处理方法的原理、影响因素和优缺点。这些方法包括生物法、化学沉淀法、化学氧化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和吹脱法。介绍了国内外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氨氮废水处理的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工业生产过程中极易产生大量高氨氮废水,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很容易导致水体中的藻类及微生物大量繁殖,即水体的富营养化,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为了有效控制高氨氮废水污染,论述了化学沉淀法、氧化法、离子交换法、吹脱法、化学吸附法等物化法治理高氨氮废水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工业上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已较为成熟,但涉及低浓度氨氮废水的深度处理尚无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此,着重介绍了目前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方法,包括折点氯化法、吸附法、膜分离法、氧化法、超声法和化学沉淀法等,通过实例指出这些方法在氨氮去除领域的应用现状与限制因素。最后,对低浓度氨氮废水处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括了氨氮废水的生物法、吹脱法、化学沉淀法、折点氯化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氧化法等常用处理方法,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介绍了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根据实际工程要求,系统分析了各种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在氨氮废水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阶段联合使用多种氨氮处理方法,能够得到较好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5.
焦化废水中氨氮的排放已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化学沉淀法(MAP法)是近年来出现的有效处理氨氮废水的工艺技术。本文采用了化学沉淀法处理模拟焦化废水中的氨氮。通过正交模拟试验,确定了pH值、氨氮的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沉淀剂投加量n(Mg2+)∶n(PO3-4)∶n(NH+4)等五个重要工艺条件的最佳值,在此工艺条件下,氨氮去除率达到了98.73%。  相似文献   

6.
总结资源化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现状,综述离子交换法、吹脱法、化学沉淀法以及膜技术等资源化处理氨氮废水的方法,分别从各个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最新的研究动态三个方面介绍。综合比较得出,化学沉淀法中以鸟粪石沉淀形式回收氨氮,由于其没有二次污染、沉淀产物具有经济效益等优点,使得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总结资源化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现状,综述离子交换法、吹脱法、化学沉淀法以及膜技术等资源化处理氨氮废水的方法,分别从各个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最新的研究动态三个方面介绍。综合比较得出,化学沉淀法中以鸟粪石沉淀形式回收氨氮,由于其没有二次污染、沉淀产物具有经济效益等优点,使得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概要介绍了一些氨氮废水处理方法的原理、影响因素和优缺点等,这些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吹脱法、化学氧化法、生物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以及土壤灌溉等,为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快捷的参考.以使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类型氨氮废水迅速找出合理、高效的处理方法及组合。  相似文献   

9.
对高盐高氨氮废水中去除氨氮的几种方法进行综述与展望,主要阐述了化学沉淀法、吹脱法、汽提法、汽提精馏法、气态膜法的原理、技术特点、优缺点、适用条件、以及应用情况,方便企业在选择具体方法时,通过对比分析其废水的氨氮浓度、性质,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与工艺。  相似文献   

10.
浅谈氨氮废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达  杨凤玲  李华  程芳琴 《煤化工》2006,34(2):25-28
介绍了氨氮废水的几种主要处理方法,包括蒸氨法、吸附法、折点加氯法、催化湿式氧化法、烟道气治理法和化学沉淀法及生物降解等,并对目前氨氮废水处理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今后研究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将物理、化学或生物三种处理方法结合起来,找到最优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合成氨废水的水质和主要污染物。采用化学混凝沉淀法处理合成氨废水 ,使氨氮以复盐形式沉淀出来 ,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合成氨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 45 8-92  相似文献   

12.
李宏  沈虹 《当代化工》2012,41(5):501-504
氮在水中主要是以有机氮和氨氮的形式存在的,污染受纳水体,影响水环境质量.高浓度氨氮废水可采用吹脱、汽提法去除.中、低浓度氨氮废水可采用MAP法沉氨预处理,除去大部分氨氮后,再经生物处理去除剩余的氨氮.MAP法去除中、低浓度的氨氮处理效果良好,并无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选取一种精细化学品处理AS流程含氨生产水,采用“空气吹脱法”对武钢焦化厂AS流程中含氨生产水进行氨氮脱除,研究了反应温度、pH、反应时间、精细化学品的投加量等因素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提高了脱氨氮效率,从而为焦化废水处理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煤化工废水水量大,水质复杂,化学需氧量(COD)最高可达30000mg/L,是一种典型的处理难度高的工业废水。油类物质、酚类物质以及氨氮是煤化工废水中污染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其最高浓度分别可达10000mg/L、9000mg/L、4000mg/L。如果不回收,则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油类物质、酚类物质以及氨氮的有效回收是实现煤化工废水无害化处理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油类物质、酚类物质、氨氮的回收技术与工艺3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煤化工废水中油类物质、酚类物质以及氨氮的回收现状,并对各类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其目的是让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以更加科学的方法了解煤化工废水中油类物质、酚类物质以及氨氮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最后基于节能、高效、持续健康的发展理念,探讨了未来煤化工废水中油类物质、酚类物质以及氨氮回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煤化工废水是一种典型的有毒、难降解性工业废水。经预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氨氮、酚类物质是典型的代表,氨氮含量在200mg/L左右,酚类物质含量占COD值的40%以上,浓度高达1000mg/L。如果对这些高毒性的物质不加处理或处理深度不够,则对环境和生命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酚类物质、氨氮的有效处理是实现煤化工废水无害化处理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综述主要从酚类物质处理技术与工艺、氨氮处理技术与工艺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煤化工废水中酚类物质、氨氮的处理现状,也全面分析了各种技术与工艺的优缺点。使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以更加科学的方法了解煤化工废水中酚类物质、氨氮处理技术与工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探讨了未来煤化工废水中酚类物质、氨氮处理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精细化工废水的污染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精细化工废水处理难以稳定达标的现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离子色谱、ICP/MS、GC/M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浙江省某工业园区精细化工废水的COD、BOD、氨氮、色度等常规指标及主要阴阳离子和有机物组成,从化学与生物水平揭示了精细化工废水的污染特性,并提出了针对精细化工废水污染过程的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精细化工废水是一种典型的有毒/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呈现高COD、高氨氮及高色度等特征;精细化工废水中对微生物构成危害的主要成分有COD、氨氮、部分重金属离子、染料及其分解物等,重点是有机污染物;精细化工废水中的有机成分大多属于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对生物系统存在严重的抑制作用,是造成出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精细化工废水的处理,应着重对有毒/难降解有机物进行优先控制,并综合考虑高效的处理工艺、合理的水质结构及有效的政策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焦化废水是煤制焦化产品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文章就目前国内外针对焦化废水中氨氮的去除应用的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如蒸汽汽提法、吹脱解析法、离子交换法、折点氯化法、吸附沉淀法、电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等方法技术的原理及处理现状做出介绍,分析了各种处理方法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并对处理焦化废水除氨氮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高氨氮煤化工废水的处理技术:物化法、生化联合法和新型生物脱氮法。目前实际应用中多采用生化联合法技术,在生物处理前,先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物化处理。短程硝化反硝化等一些新型生物脱氮法技术前景看好,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新型海藻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印染废水成分复杂、色度大、浓度高且生物难降解物质多等特点,采用了混凝沉淀法对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新型海藻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对印染废水进行活性污泥法处理试验研究.通过对COD、BOD、NH_3-N、TN、TP、色度、浊度等水质指标连续进行测定、分析与处理,考察MBR对印染废水的降解效果,并观察系统运行情况和膜组件污染状况.试验结果表明,海藻式MBR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浊度低于0.3 NTU,对COD、BOD、色度、NH_3-N、T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0%、94%、91.4%、87.8%、86.4%.海藻式MBR能够降低MBR膜丝根部的污染,清洗更方便、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验测定了聚甲醛废水中物质组成,加入废水中主要物质到氨氮标准样品中用纳氏试剂法测定加入干扰物前后氨氮含量变化,指出解决聚甲醛废水中氨氮测定干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