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宿根甘蔗是一项重要的甘蔗栽培制度,在霜冻蔗区推广更易显示出其早熟,增产的优点,本文介绍了霜冻蔗区宿根甘蔗栽培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霜冻蔗区,甘蔗必须窖种越冬。而蔗梢留种栽培是一项省工,省种,省成本,增产,增糖,增效益的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粤北霜冻蔗区甘蔗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粤北翁源蔗区对18个甘蔗新品种进行了2年新植1年宿根试验,结果表明:新植宿根平均蔗产量居前4位的品种有引1号、引9号、闽糖86—05和粤糖93—159,平均蔗茎产量均较对照种ROC10增产20%以上;新植宿根单位面积平均含糖量居前五位的品种有引9号、引1号、粤糖93—159、ROC25和ROC22,均较对照种新台糖10号增产糖15%以上;新植宿根平均蔗糖分(11月至次年1月)居前5位的品种有引9号、引8号、引1号、粤糖93—159和引6号,平均蔗糖分均超过14.3%,其中引9号平均蔗糖分达15.63%,11月上旬蔗糖分超过15%,成熟高峰期达17%。综合性状表现较优良的品种有引9号、粤糖93—159,这两品种均表现特早熟高糖、高产、分蘖性强、粗生易种。  相似文献   

4.
郭俊 《甘蔗糖业》1995,(4):14-15
1引种经过“选29”原名CP65-357,由美国运河点育种场于1965年从CP52一68XCP53-17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八十年代初期,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中国轻工总会甘蔗糖业研究所)从美国路州引进该品种,在试验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其定名为“选蔗29”即*选29”,并沿用至今。我场1986年从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引进该品种的100多个芽子,采用甘蔗芽器官液体培养工厂化育苗新技术进行加速繁殖,1994年已发展到8000余亩。通过引种观察,对比试验和示范推广,我们认为该品种在霜冻蔗区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均优于我场现行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5.
PreliminaryReportofStudlgonCulturalTehniquexx;ithHighYieldsinCane-gr0wthFrostAREAFengGi1aughao,JiCunyuan,GuoJun(SngavcaneResearhInstitwt0ofRenmingdeawanFarmofIlubeiProYine,Hubei433321)我场应于江汉平原南部,地处北纬29°44′~29°54′,东经112°35′-112°49′之间,年降雨量1158mm,日平习气温16.4℃,日照时数1688h,无霜期270天左右,霜期初日最早的年份出现在10月28日,终日最晚的年份是4月5日。过去一直被视为甘蔗种值的禁区。m年代,我们引LI‘计),K时,日子品种不对路,栽培技术不配套,因而产量…  相似文献   

6.
北缘蔗区宿根甘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湘北蔗区常规甘蔗品种CP65-357,NCo310为材料,从1991-1995年设置了对春植蔗蔗蔸冬季地膜覆盖处理,对处理进行了气湿,地温的观察。结果表明:在北缘蔗区进行宿根栽培必须以地膜覆盖为前提,才能保证蔗蔸上的蔗芽下沉越冬,宿根蔗明显地表现出出苗早,生长期长,产量高,成熟早,糖分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可在北缘蔗区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抽苗断龙造成甘蔗基本苗不足是限制霜冻蔗区春植甘蔗高产的主要因素。耕作习惯、施肥水平、品种结构、栽培模式等都通过影响甘蔗的产量构成因子(有效茎数量和单茎重)而影响甘蔗产量。本文还就对制约我区甘蔗高产的瓶颈因子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NewTechniqueofSeedlingUsingSugarcaneBudOrgansinFrost-proneCaneAreaZhuLanshan(RenminDayuanFarmofHubeiProvince.Hubei433321)甘蔗芽器官液体培养工厂化有革新技术。是根据生物遗传学原理,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湿度和无菌等条件下,将甘蔗芽器官放在人工配制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其增殖、,生长,以至形成完全植株。在操作程序上,根据霜冻蔗区的地理、气候特点,每年从6月份开始诱导蔗芽苗工作。首先从田间摘取甘蔗梢部茎芽,或从外地引进极少量的良种甘蔗。摘取甘蔗前,将砍刀用酒精消毒,根据品种特征、特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江西赣南蔗区,因受冬季霜冻影响,秋植蔗产量和糖分很不稳定。冬季温度偏高的年份,秋植蔗地上部不致冻死,因而能获到高产高糖;而温度偏低的年份,则地上部全部冻死,不但不能高产,而且常致失收或欠收,损失很大。近年来,赣州市采用甘蔗晚秋育苗,春季移栽的栽培方法,使甘蔗幼苗期在苗床中度过,霜冻来临前拱架覆盖地膜保温,不但秋植蔗高产高糖,而且节约了成本,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旱坡地玉米在秋季套种甘蔗技术,这对于改革耕作制度发展秋植蔗,缓缓作物之对土地竞争的矛盾,达到蔗糖双丰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旱技术下,对甘蔗下种量,行距,施肥量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建立产量函数模型,试验表明各因子对产量有显著作用,影响顺序是氮〉下种量〉钾〉磷〉行距,下种量和种植行距,施氮水平和下种量,施氮与施磷,施磷与施钾等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应用产量回归数学模型,结合蔗区自然条件和耕作水平,制定约束水平,通过模拟运筹,制定出旱地蔗区的高产优化模式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
郭俊 《甘蔗糖业》1994,(6):14-15
甘蔗二点螟又称甘蔗钻心虫,属螟蛾科。在南方蔗区一年发生5代,在湖北霜冻蔗区常年发生4代,各世代发生期长,交叉重叠,严重危害甘蔗,造成枯心死苗,分荣丛生,形成大量虫伤株,导致产量和糖分下降。掌握甘蔗二点惧的生活习性和发生危害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综合防治,是霜冻蔗区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工生活习性二点螟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作、成虫白天躲在土缝里或叶下静息,晚上交配产卵。卵块状,排列成3—4行,甘蔗苗期卵生要产于下部叶片的背面,拔节后卵集中产于中下部叶片上,落卵部位与叶枕距离为0.5-17cm,平均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秋植蔗在滇西南蔗区种植的必要性,通过对科研成果和生产栽培实践的组装配套,经多年试验示范,形成规范化栽培技术,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14.
罗凯 《甘蔗糖业》2004,(1):53-54
蔗源是甘蔗糖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蔗源充足,甘蔗糖厂才能健康地发展。而要确保蔗源充足,必须建设好蔗区。本文拟探讨甘蔗糖厂转制条件下的蔗区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四川攀西蔗区光温、气候条件,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结果表明:蔗区光温潜力在15061.5-22393.5kg/hm^2,气候潜力在12802.5~20826kg/hm^2之间,而实际产蔗量分别仅占2者的52.2%~57.1%和56.1%~65.6%,可挖掘的生产潜力巨大。降水量基本能够满足植蔗水分需求,但降水分布不均是主要限制因子,苗期抗旱是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选择苗期抗旱的高产、高糖品种实施抗旱栽培是充分发挥蔗区光温潜力和气候潜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03~2005年,四川宁南县松新蔗区引进40多个甘蔗新品种.经过多点次的品比及示范试验,初步选育出川蔗23号、云蔗94-375、桂糖94-119和云蔗95-128等4个综合性状优于对照种桂糖11号的甘蔗新品种.该4个品种的甘蔗产量分别比桂糖11号增加6.4%~11.77%;11~12月份平均蔗糖分分别比桂糖11号增加0.75%~1.41%(绝对值);11~12月份甘蔗含糖量分别比桂糖11号增加12.66%~19.82%.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根据系统工程的原则,立足于综合,把近把甘蔗栽培的新技术、新良种、新成果,通过组配、优化、协调,进行单元筛选,组装而成一整套整体效能较好的综合栽培技术,经两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对粤西高旱蔗区甘蔗具有明显的增产增糖效果,平均提高产量2.44t/亩,增糖1.33%投入产出比从1:2.2提高到1:3.5,该套技术已在相应蔗区开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赤红壤蔗区是我区的主要蔗区,由于受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甘蔗产量低,单产长期徘徊在57-60t/m^2,本文简要分析了赤红壤蔗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制约甘蔗生产的主要生态因素,并根据在赤红壤蔗区贵港试验区实验4年的“赤红壤区甘蔗两高一优综合技术研究”的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探讨了实现甘蔗高产优质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略谈湛江蔗区甘蔗病虫综合防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奕玺 《甘蔗糖业》2003,(2):28-29,27
论述湛江蔗区甘蔗病虫种类、发生概况、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防治策略及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湘北蔗区常规甘蔗品种NCo310为材料,在1998年进行甘庶庶种茎粗对大田生产的影响试验,观察了甘蔗的出苗率、有效茎数、株高、茎粗、单茎重、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蔗种茎粗对大田生产有显著影响,当蔗种茎粗小于1.7cm时,甘蔗大田生产产量显著减少,本研究表明甘蔗中小茎品种如NCo310等只有当播种行距在0.5m ̄0.6m时,才能获得较多茎粗大于1.7cm的甘蔗中小茎品种如NCo310等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