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对凝胶注模成型氧化铝的具体工艺参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单体用量、单体与交联剂的比例、引发剂的用量和固相含量等参数对凝胶注模成型部件的质量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预混液中单体AM用量为24%(质量比)左右、单体与交联剂用量比例在24%(质量比)以下、引发剂用量为0.014ml以上时,能得到足够进行机加工所需强度的坯体;在保证流变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固相含量,对获得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坯体有利.此外,悬浮液抽真空除气对提高坯体的强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对凝胶注模成型氧化铝的具体工艺参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单体用量、单体与交联剂的比例、引发剂的用量和固相含量等参数对凝胶注模成型部件的质量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预混液中单体AM用量为24%(质量比)左右、单体与交联剂用量比例在24%(质量比)以下、引发剂用量为0.014 mL以上时,能得到足够进行机加工所需强度的坯体;在保证流变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固相含量,对获得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坯体有利.此外,悬浮液抽真空除气对提高坯体的强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L-M算法网络的卫生瓷干坯强度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evenbcrg—Marquardt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训练,首次建立了卫生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工艺中单体、引发剂、交联剂、催化剂含量和坯体干燥强度的映射网络模型,从而可利用该模型来预测在一定的有机成型添加剂含量下卫生陶瓷的干燥强度。结果表明,其预测平均误差小于0.6%,说明神经网络用于卫生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后性能的预测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低毒的N 羟甲基丙烯酰胺体系凝胶注模成型氧化铝陶瓷,研究了该体系下浓悬浮体的制备及固化过程。凝胶注模成型要求为:pH≈9,分散剂加入量为占浆料质量分数的0.5%、球磨时间为2h。得到氧化铝固相体积分数为56%,粘度为345.3mPa·s的浆料,单体溶液质量浓度为0.1~0.14g/mL、引发剂加入量占单体质量的2%~3%较适合,既保证成型后的素坯具有一定的强度,又不至于在注模前凝固。成型的坯体强度达到32MPa,可以进行机加工。SEM分析表明所获得的坯体结构均匀,依靠聚合物相互连接使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低毒的N 羟甲基丙烯酰胺体系凝胶注模成型氧化铝陶瓷,研究了该体系下浓悬浮体的制备及固化过程。凝胶注模成型要求为:pH≈9,分散剂加入量为占浆料质量分数的0.5%、球磨时间为2h。得到氧化铝固相体积分数为56%,粘度为345.3mPa·s的浆料,单体溶液质量浓度为0.1~0.14g/mL、引发剂加入量占单体质量的2%~3%较适合,既保证成型后的素坯具有一定的强度,又不至于在注模前凝固。成型的坯体强度达到32MPa,可以进行机加工。SEM分析表明所获得的坯体结构均匀,依靠聚合物相互连接使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卫生陶瓷凝胶注模成型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对卫生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计算机控制,采用BP神经网络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训练,建立了卫生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参数和成型后坯体性能的映射网络模型,从而可利用该模型来预测在一定工艺条件下卫生陶瓷的性能。结果表明,其预测精度高,说明将BP神经网络用于卫生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后性能的预测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陶瓷材料的凝胶注模成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起源、基本原理、分类、工艺流程、工艺特点以及陶瓷浆料的稳定机制。采用该技术可净尺寸生产形状复杂的大尺寸陶瓷零件,生产成本低,可靠性高,且所成型的陶瓷坯体成分和密度均匀,干燥和烧结过程中不会变形,缺陷少,坯体强度高,可进行机加工。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重点和难点是浆料的可控固化,坯体与空气接触后的表面剥落以及干燥、排胶和烧结过程中升温速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用于氧化铝凝胶注模成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的凝胶注模成型系统。采用醋酸为溶剂、壳聚糖为单体凝,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引发聚合反应,形成的亚胺键相互交联成网状结构,原位成型氧化铝坯体。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抗弯强度仪等检测,表征凝胶体系、Al2O3坯体的微观形貌及坯体强度性能。结果表明,在室温下调节料浆pH值为3~4,分散剂聚丙烯酸胺用量占料浆质量的0.4%,球磨混料2 h左右,可制备出固相体积分数为52%,粘度为550 MPa.s的氧化铝瓷的料浆。固化成型,经室温和加热两阶段干燥,可得到强度达25.8 MPa的坯体。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新的凝胶注模成型系统。采用醋酸为溶剂、壳聚糖为单体凝,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引发聚合反应,形成的亚胺键相互交联成网状结构,原位成型氧化铝坯体。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抗弯强度仪等检测,表征凝胶体系、Al2O3坯体的微观形貌及坯体强度性能。结果表明,在室温下调节料浆pH值为3~4,分散剂聚丙烯酸胺用量占料浆质量的0.4%,球磨混料2 h左右,可制备出固相体积分数为52%,粘度为550 MPa.s的氧化铝瓷的料浆。固化成型,经室温和加热两阶段干燥,可得到强度达25.8 MPa的坯体。  相似文献   

10.
探讨陶瓷凝胶注模成型的机理和特点,研究固相体积含量、pH值、分散剂等对制备低粘度、高固相体积含量的氧化铝陶瓷悬浮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相体积分数为55%浆料的粘度可以满足注模的需要,坯体抗弯强度可达30Mpa。控制pH值为9左右,加入8%的PMAA-NH4分散剂,可制得粘度低、流动性好适宜于复杂形状制品注模的陶瓷浆料。  相似文献   

11.
以聚乙烯醇(PVA),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原料,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互穿网络水凝胶,并对其吸水性、抗盐性和抗温性等性能指标进行了研究,根据正交设计,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指出影响凝胶吸水率性能指标的显著因素为单体质量比和交联剂Ⅱ用量,影响凝胶抗盐性的显著因素为单体质量比和PVA用量;影响凝胶抗温性的显著因素为引发剂用量和单体用量确定了不用情况下最佳合成条件及配方.  相似文献   

12.
在CO2的保护下,以淀粉为基材,丙烯酰胺为单体,过硫酸铵/尿素为引发体系,通过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絮凝剂,考查了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单体转化率以及特性黏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淀粉与丙烯酰胺质量比为1.0∶1.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4%、60℃反应4 h时接枝率达到最高,为135.8%,此时单体转化率为99.9%,接枝共聚物的特性黏数为951 mL/g。  相似文献   

13.
丙烯酰胺-DMC的水溶液共聚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复合引发体系,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出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共聚物。考察了反应温度、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和pH等因素对聚合物特性黏数和水溶性的影响,得到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5℃,单体质量分数45%,引发剂质量分数0.010%,pH 3.0。在上述条件下,产物的特性黏数为9.346 5 dL.g-1。用红外光谱技术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利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设计方法,使用由非离子型乳化剂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与阴离子型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的复合乳化剂,以及反应型乳化剂马来酸酐单酯硫酸钠(OS)合成平均粒径为190nm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有机硅用量、聚合搅拌速度、单体滴加时间、软硬单体配比、聚合温度7个因素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极差分析各因素对单体转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乳化剂用量〉软硬单体质量配比〉有机硅用量〉单体滴加时间〉聚合搅拌速度〉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得出制备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最佳工艺条件:乳化剂用量4%,引发剂用量0.6%,有机硅用量8%,聚合搅拌速度180r/min,单体滴加时间2h,聚合温度75℃,软硬单体配比43:54.  相似文献   

15.
核壳型阳离子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得可用于木器底漆的核壳型阳离子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反应型乳化剂DADMAC、种子引发剂AIBA、功能单体GMA用量及乳化剂配比、软硬单体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反应型乳化剂DADMAC质量分数为单体总量的0.45%,种子引发剂质量分数为引发剂总量的0.4%,乳化剂配比m(核)∶m(壳)=1∶1,功能单体GMA质量分数为1.2%,软硬单体配比为m(MMA)∶m(St)∶m(BA)=18∶13∶10时可制得性能较佳的核壳型阳离子丙烯酸酯乳液。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以Tween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添加剂,聚乙二醇为分散剂,高锰酸钾为引发剂的双水相中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反应.重点考察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双水相中进行的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反应的影响,讨论了Tween的种类和浓度、PEG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特性黏数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物进行...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以K_2S_2O_8-NaHSO_3为引发剂,PVA为乳化剂时AN-VAc进行乳液共聚,研究了各种因素对AN与VAc共聚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聚合速度随引发剂、乳化剂及单体比AN/VAc的增加而增加,也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共聚物的特性粘度随乳化剂浓度增加而增大,随引发剂AN/VAc值增加及温度升高而降低。校适宜的聚合条件为温度50~60℃,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为0.4%~1.5%。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为0.4%~0.6%,单体配比AN/VAc在1:2~1:6之间、其转化率在71%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以丙烯酰胺(AM)为主单体、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阳离子单体、烷基糖苷(APG)为疏水单体,经低压紫外光引发共聚,成功合成了新型疏水改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P(AM-DAC-APG).利用FTIR、SEM以及1H-NMR观察并分析其化学结构、表面形貌.研究了总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等因素对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甲基丙烯酸-N,N-2-甲基乙胺酯(DMAEMA)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表观反应级数,应用初级自由基的原子转移化学反应平衡、链自由基的链增长反应以及链自由基的原子转移化学反应平衡等三类基元反应构成的DMAEMA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通过建立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在DMAEMA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链引发体系中,链引发剂和催化剂的表观反应级数。结果表明,在DMAEMA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链引发体系中,链引发剂EBIB和催化剂溴化亚铜的表观反应级数均为0.8985。研究了在DMAEMA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体系中,链引发剂和总的链增长自由基的浓度随单体转化率的变化关系。在聚合反应初期,总的链增长自由基的浓度随单体转化率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当单体转化率达到40%时,总的链增长自由基的浓度近似保持为常数。链引发剂的浓度在反应初期迅速减少,表明在DMAEMA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早期,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初级自由基,这些初级自由基使得大部分的链自由基在很短的时间内生成。  相似文献   

20.
以聚合松香(PR)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的酯化物(PRH)为单体,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方法制备了PRH与苯乙烯(St)的共聚物(PRHS)。探讨了单体比例、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产物的结构、热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酯化物PRH与St的共聚物PRHS;共聚物的热稳定性高于酯化物,苯乙烯用量越多,共聚物热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越高;PRH与St共聚较佳的反应条件为:mPRH∶mSt=1∶2;反应温度为110℃;m(引发剂)∶m(单体)=1%;反应时间为8 h,在此条件下,产率达7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